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特色词汇集中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有事物或现象,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本文首先归纳了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并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详细分类;其次提出了中国特色词汇的三条翻译原则;进而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四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实例进行论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词汇 特点 分类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引 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底蕴,体现在以词汇为单位的中国特色词汇的方方面面。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伴而行,中国特色词汇让人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社会跳动的脉搏和时代前行的步伐,同时是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现状的一扇窗户。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入手,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向世界推广。
一、 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人类传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中国特色词,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受制于中国或中华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事件等,集中体现这些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词语。中国特色词汇具有以下特点:
(1)语义的独特性。中国特色词汇区别于外来词汇和普通词汇,它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凸显的,体现政治、经济或是社会文化等方面独一无二特性的词汇。例如,“纸老虎”、“菜篮子工程”、“希望工程”等,这些词汇都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
(2)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语言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特色词汇都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例如,“红包”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词,一方面,它可以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成为“送礼”、“行贿”等的代名词。此外,还有诸如“潜规则”、“二奶”等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
(3)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应语。首先体现在词汇形式上的不对應,在对亲属的称呼表达上尤其明显。例如,英语中的 “brother” 一词是指有着共同父母的男性称谓,对应于汉语中的“哥哥”和“弟弟”,而中国人又延伸出了很多称谓,如,堂哥、妻弟。其次体现在语义上的不对应。由于各个国家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在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上也各有不同。比如,在对道德观念和宗教倾向的差别上,中文中有“薄礼”、“寒舍”、“拙作”、“犬子”等特色词汇,它们体现着中国人民诚恳谨慎、谦卑虚心的美德。然而,这种现象未存在于西方社会,英语国家的人们重视个体价值,重视自我表达。根深蒂固的民族个性导致语义上的不对等。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分类
1.中国特色政治词汇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带动发展的社会变革。党中央带领全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都通过特色词汇表现出来,如,“参政议政”、“一国两制”、“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特区”,见证了党中央促进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2.中国特色经济词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带来的特色经济词汇也密集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关停并转”、“拳头产品”、“厂长负责制”、“脱贫”、“扶贫”等。
3.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词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空前活跃的政治经济催生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折射出新时代的光芒社会文化词语。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让人深恶痛疾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词汇中,例如,“以权谋私”、“公费旅游”、“钓鱼执法”等。
4.中国特色科技词汇
当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中国特色词汇也记录了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崇尚和当代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例如,“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水稻”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
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原则
1.翻译要忠于源语意义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颇有见地地阐述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此,译者应当首先考虑表达原文涵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忠实于原语意义。所谓忠实,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语义内容上。例如,“抓大放小”如果翻译为“size the big thing and lose the small thing”则显得十分奇怪,因此,翻译时要基于语言内容,“抓大”是指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放小”是指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翻译为“to invigorate large enterprises while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译者应该在深入理解原文、吃透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向外国读者阐述明白,摆脱形式束缚。
2.翻译要尽量寻找最贴近的对等语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A.Nida.1969)提出: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one language is difficult enough...Absolut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is never possible.(在一种语言下的有效沟通已经足够困难...实现翻译中的完全对应更是不可能的事。)尽管如此,翻译中还是要尽量寻求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等值。因此,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等效翻译论”,其核心是“功能对等”,意为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非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为了达到这种对等效果,需要对原文的语言形式有所修正,让译文尽量适应读者,寻找原语在译语中的对等语来翻译。 虽然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等语,但是为了使译语读者对译语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语的反应尽量一致,译者仍然要努力寻找译入语中最贴近的对等语。正如奈达所说的:“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尽量使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Eugege A.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词汇 特点 分类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引 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底蕴,体现在以词汇为单位的中国特色词汇的方方面面。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伴而行,中国特色词汇让人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社会跳动的脉搏和时代前行的步伐,同时是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现状的一扇窗户。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入手,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向世界推广。
一、 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人类传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中国特色词,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受制于中国或中华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事件等,集中体现这些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词语。中国特色词汇具有以下特点:
(1)语义的独特性。中国特色词汇区别于外来词汇和普通词汇,它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凸显的,体现政治、经济或是社会文化等方面独一无二特性的词汇。例如,“纸老虎”、“菜篮子工程”、“希望工程”等,这些词汇都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
(2)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语言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特色词汇都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例如,“红包”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词,一方面,它可以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成为“送礼”、“行贿”等的代名词。此外,还有诸如“潜规则”、“二奶”等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
(3)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应语。首先体现在词汇形式上的不对應,在对亲属的称呼表达上尤其明显。例如,英语中的 “brother” 一词是指有着共同父母的男性称谓,对应于汉语中的“哥哥”和“弟弟”,而中国人又延伸出了很多称谓,如,堂哥、妻弟。其次体现在语义上的不对应。由于各个国家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在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上也各有不同。比如,在对道德观念和宗教倾向的差别上,中文中有“薄礼”、“寒舍”、“拙作”、“犬子”等特色词汇,它们体现着中国人民诚恳谨慎、谦卑虚心的美德。然而,这种现象未存在于西方社会,英语国家的人们重视个体价值,重视自我表达。根深蒂固的民族个性导致语义上的不对等。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分类
1.中国特色政治词汇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带动发展的社会变革。党中央带领全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都通过特色词汇表现出来,如,“参政议政”、“一国两制”、“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特区”,见证了党中央促进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2.中国特色经济词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带来的特色经济词汇也密集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关停并转”、“拳头产品”、“厂长负责制”、“脱贫”、“扶贫”等。
3.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词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空前活跃的政治经济催生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折射出新时代的光芒社会文化词语。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让人深恶痛疾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词汇中,例如,“以权谋私”、“公费旅游”、“钓鱼执法”等。
4.中国特色科技词汇
当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中国特色词汇也记录了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崇尚和当代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例如,“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水稻”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
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原则
1.翻译要忠于源语意义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颇有见地地阐述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此,译者应当首先考虑表达原文涵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忠实于原语意义。所谓忠实,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语义内容上。例如,“抓大放小”如果翻译为“size the big thing and lose the small thing”则显得十分奇怪,因此,翻译时要基于语言内容,“抓大”是指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放小”是指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翻译为“to invigorate large enterprises while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译者应该在深入理解原文、吃透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向外国读者阐述明白,摆脱形式束缚。
2.翻译要尽量寻找最贴近的对等语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A.Nida.1969)提出: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one language is difficult enough...Absolut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is never possible.(在一种语言下的有效沟通已经足够困难...实现翻译中的完全对应更是不可能的事。)尽管如此,翻译中还是要尽量寻求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等值。因此,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等效翻译论”,其核心是“功能对等”,意为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非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为了达到这种对等效果,需要对原文的语言形式有所修正,让译文尽量适应读者,寻找原语在译语中的对等语来翻译。 虽然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等语,但是为了使译语读者对译语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语的反应尽量一致,译者仍然要努力寻找译入语中最贴近的对等语。正如奈达所说的:“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尽量使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Eugeg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