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产学研融合背景下,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以高校为主,政府、基地、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成为改革创新的一大趋势。高校当秉承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学科特色、科研实践基地等资源,大力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协作战略,力求形成“教育有体系、实践训有平台、孵化有支撑、服务有保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学生;企业
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对这种模式进行一定的鼓励,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特别的充足。现在我国所处的阶段给校企合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有利于加强人才的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响应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号召,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出发,助推“双创型”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国内外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引入人才培养过程。这就需要企业高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为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导向性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到“学校积极,企业冷淡”的尴尬局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没有太大积极性。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层次浅,形式单一,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为学校解决学生实习”问题上,主要的形式就是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投资办学、共建实验实训室、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合作形式却很少。有些即使成了学校的实习基地,也是签个合作协议,企业挂名,特别是一些经济类专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很难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只是参观和走访,流于形式。因此要提高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效果,必须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实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用人单位一起根据市场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完成用人订单的签订,并进行办学条件、师资及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且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和用人企业签订结业合同,所以这种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围绕就业一导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显著提高。
二、现阶段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够
从企业方面,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无合作的状态。从学校方面,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也不到位,存在着恪守固定模式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等观念上的问题,合作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必然会是坐等企業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少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校企双方还是两张皮,离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差距。
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制约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三)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
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好于地市州的学校,工科类学校好于文科类学校,工程类专业好于管理类专业,另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体现不够等。
三、有效的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
(一)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合作机制
第一,对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创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认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创业能力实操教育方案。第二,与企业进行项目横向合作,将与企业专家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与校内专业教师形成授课团队,并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双师”从课本和市场内容中交叉学习。第三,创新探索多样的合作方式,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配套设计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具有普适性、推广性教育模式。
(二)整合资源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台
遵循不同产业、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探索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实习园区,将校企资源相互转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价值共享互惠互利,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实现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度融合转型。一是共建软件教育园区,将企业生产项目、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补充到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链延续到企业,设立众创空间,培育创意生成、项目分享、成果转化的生态活力。三是开展主题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 (三)重视理论实践研究,建设双创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主要内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要吸纳企业人力资源要求,以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评估三个维度为突破点,着实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以专业课程链为横轴,以理论课程、实验实训、实战运营、实习就业、创业、认证、竞赛等模块与具体任务为纵向培养模块,用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场景,全面了解并亲身体验,深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参考国外可借鉴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培育创新创业导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四、总结
校企合作作为高校会计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应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正缺点,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企业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状看,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了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且已取初步成绩。虽然目前还存在着教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学校转型进度不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实训设备与场地欠缺等某些困难与问题,但随着政府、社会机构、企业等力量的积极介入,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在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中得到更多地推广与应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峰,李效民,刘勇.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以济宁市高职与本科院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9):46.
[2]鄭维.校企合作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项目研究[J].科技信息,2012(27):307.
[3]王银银,朱志海.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J].教育与职业,2014(12):32 -33.
[4]杜国用,鞠永红.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4(11):122-123.
[5]孙伟力,朱甫明.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35 - 137.
[6]许蔚君.高职院校“2 + 1”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教育,2012(17):119 - 121.
[7]李慧巍,杨之雷,王卫.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作者简介:
叶万红(1979-),性别:男,籍贯:四川省绵竹市,工作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基金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介入式培养》(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MBXH19YB104)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学生;企业
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对这种模式进行一定的鼓励,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特别的充足。现在我国所处的阶段给校企合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有利于加强人才的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响应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号召,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出发,助推“双创型”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国内外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引入人才培养过程。这就需要企业高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为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导向性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到“学校积极,企业冷淡”的尴尬局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没有太大积极性。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层次浅,形式单一,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为学校解决学生实习”问题上,主要的形式就是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投资办学、共建实验实训室、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合作形式却很少。有些即使成了学校的实习基地,也是签个合作协议,企业挂名,特别是一些经济类专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很难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只是参观和走访,流于形式。因此要提高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效果,必须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实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用人单位一起根据市场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完成用人订单的签订,并进行办学条件、师资及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且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和用人企业签订结业合同,所以这种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围绕就业一导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显著提高。
二、现阶段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够
从企业方面,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无合作的状态。从学校方面,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也不到位,存在着恪守固定模式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等观念上的问题,合作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必然会是坐等企業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少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校企双方还是两张皮,离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差距。
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制约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三)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
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好于地市州的学校,工科类学校好于文科类学校,工程类专业好于管理类专业,另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体现不够等。
三、有效的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
(一)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合作机制
第一,对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创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认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创业能力实操教育方案。第二,与企业进行项目横向合作,将与企业专家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与校内专业教师形成授课团队,并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双师”从课本和市场内容中交叉学习。第三,创新探索多样的合作方式,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配套设计科学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的具有普适性、推广性教育模式。
(二)整合资源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台
遵循不同产业、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探索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实习园区,将校企资源相互转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价值共享互惠互利,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实现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度融合转型。一是共建软件教育园区,将企业生产项目、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补充到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链延续到企业,设立众创空间,培育创意生成、项目分享、成果转化的生态活力。三是开展主题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 (三)重视理论实践研究,建设双创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主要内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要吸纳企业人力资源要求,以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评估三个维度为突破点,着实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以专业课程链为横轴,以理论课程、实验实训、实战运营、实习就业、创业、认证、竞赛等模块与具体任务为纵向培养模块,用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场景,全面了解并亲身体验,深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参考国外可借鉴的课程设计,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培育创新创业导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四、总结
校企合作作为高校会计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应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正缺点,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企业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状看,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了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且已取初步成绩。虽然目前还存在着教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学校转型进度不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实训设备与场地欠缺等某些困难与问题,但随着政府、社会机构、企业等力量的积极介入,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在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中得到更多地推广与应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峰,李效民,刘勇.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以济宁市高职与本科院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9):46.
[2]鄭维.校企合作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项目研究[J].科技信息,2012(27):307.
[3]王银银,朱志海.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J].教育与职业,2014(12):32 -33.
[4]杜国用,鞠永红.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4(11):122-123.
[5]孙伟力,朱甫明.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35 - 137.
[6]许蔚君.高职院校“2 + 1”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教育,2012(17):119 - 121.
[7]李慧巍,杨之雷,王卫.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作者简介:
叶万红(1979-),性别:男,籍贯:四川省绵竹市,工作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基金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介入式培养》(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MBXH19YB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