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核能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核电站的发展,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和从事工作的艰苦性、危险性,社会对核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很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确定高层次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明确核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通过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核专业人才。
[关键词]核专业创新人才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李德平(1969- ),男,河北张家口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政部主任,文法艺术学院分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研究;周敏丹(1980- ),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抚州344000)
[基金项目]该文是2006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核事业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6JY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13-02
一、当前我国核专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1.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在35岁以下的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全部技术人员的6.2%;而高级工程师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的年龄段。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核工业处于第二次创业期,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再加之核专业人才流动的单向性、专业冷门、培养周期长等因素,高校核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招生和输送方面的处境日趋艰难。另一方面,受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普通高等院校中原有的核专业普遍被削弱,部分专业学科濒临消亡,所在院系也逐步被边缘化,对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逐步减少。当前除面向核电站的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建设条件较好以外,其他大部分核专业处于维持状态,甚至有些重点专业面临消亡或已经消亡。
2.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供需呈悖论现象。一方面,从总量上来说,技术人员多,产品开发人员少;从年龄上来看,接近退休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多,跨世纪的学术和带头人才及经济管理人才少;从质量上来看,知识老化人员多,掌握高新技术、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少。在现有的核地质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职称结构极不合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7∶58∶49,专业结构失衡。高学历人才大多数集中在科研院所,各地质队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矛盾。对设有核专业的几所重点大学近三年的统计表明,核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为:本科生每年372人,研究生每年145人;核技术、核物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为:本科生403人,研究生207人。但核科技工业系统的就业率只占到总体毕业生的30%左右,输送情况不好,满足不了需求。
3.人才大量流出,且引进困难。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属地化以来地勘队伍技术人才流失约50%,在人才流出的同时,地勘单位又难以引进新的人才。一方面,这是由于在地质工作转轨过程中,国家地勘经费减少,地勘单位经营理念滞后,不少地勘单位只重财、物,而忽视了人才管理,对人才调出、停薪留职等大开绿灯,存在只重使用、不讲培养和发展、错位使用、激励不足等弊端,使人才个体组织归属感大大减弱,导致了不少人才离职另谋高就。另一方面,由于核地质行业具有野外作业、环境艰苦,并有一定的危险性等特点,很难吸引人才。在经济利益高低成为衡量个人价值高低及择业标准的今天,核专业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核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社会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1.核电发展对核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我国已将核电作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电力发展规划。中国核电发展正在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时期,开始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专家根据中国的核电远景规划预测,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870万千瓦增加到3600~4000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例将提升到4%。这意味着从今年至2015年,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2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根据对用人部门及核电发展到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其中到2010年需要6000人左右,从2010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总需求量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生约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按专业需求分析,核工程专业需要约6600人,其中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600人,放射化工工艺与放射化学专业需求2600人,核燃料工程1500人,核技术应用及基础学科专业需要约5000人,其中核技术应用2400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1300人,核物理等基础学科1300人左右,另外还需要核地质与铀矿冶炼1300人左右。到2020年需要培养的核专业人才要比上述预测的数字还要大,而我国现有核专业的院校培养能力,不能满足这个需求。核电要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大。因此,核工业面临着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
2.社会对核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核科学和核技术在国际政治、国际战略中有其特殊的敏感性,所以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学术交往有其限制性的一方面。另外,鉴于核事业的特殊性(从事放射性操作、地处边远),长期以来人们对核充满了神秘、恐惧的心理,这就使得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具特殊性。随着核能、核放射性在地学、医学、食品等领域的大量应用,对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政治素质要高。核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核能利用,再加上核技术在国际政治上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核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专业思想。二是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要求核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四是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核专业人才要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高校核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有效措施
1.创新课程体系,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以学生为本。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质量认同意识的趋同。这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实践表明,创新思维不仅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因此,高校要合理地为核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优化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我国核专业发展的适应性为主要原则。一方面要淡化对专业的控制权,使大学生能自主地进行专业改造与设置;另一方面要淡化专业对教育过程的束缚,拓宽专业口径,设置大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制定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要设置学生达到应具备人格素质的课程,包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程、实现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课程。要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核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针对核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2.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研究创造才能的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能站在当代前沿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核能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一是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障,培养和汇聚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直接开展创新教学;另一方面,要自主培养创新型队伍,鼓励、支持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教师进修、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到核电站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核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二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鼓励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3.创新考核方式,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考试制度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动手能力低等特点。因此,核专业要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全面、系统,不仅要评价知识性的内容,而且要评价体现学生创新的内容。探索适应“以培养能力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教学宗旨的新考试方式和内容,一是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小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闭卷考试+口试+实践活动(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内容要活,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我们要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试卷中要尽量减少对有关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尽量多安排一些挑战性、探讨性的案例,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客观的评价。
4.建立创新基地,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保障。培养核专业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校必须创造条件,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的载体,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是校内建立创新基地。高校要充分发揮校内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利于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另一方面,要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基地。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习基地要求更高,因此,要充分利用核电企业的条件,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与地勘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地勘研究项目,让学生结合单位科研和生产需求完成学位论文;另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核电单位要力所能及地投入培养资金和设备,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并安排高水平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地勘人才。这样,学生通过在核电企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等活动,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使校企建立起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胡谋.打造核电“人才航母”[N].人民日报,2006-09-09.
[2]郭永吉.我国核事业人才形势浅析[J].国防科技工业,2004(9).
[3]宫晓峰.核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 中国军转民,2005(7).
[4]赵鹏大,等.高等地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10).
[5]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
[关键词]核专业创新人才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李德平(1969- ),男,河北张家口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政部主任,文法艺术学院分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研究;周敏丹(1980- ),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抚州344000)
[基金项目]该文是2006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核事业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6JY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13-02
一、当前我国核专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1.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在35岁以下的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全部技术人员的6.2%;而高级工程师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的年龄段。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核工业处于第二次创业期,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再加之核专业人才流动的单向性、专业冷门、培养周期长等因素,高校核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招生和输送方面的处境日趋艰难。另一方面,受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普通高等院校中原有的核专业普遍被削弱,部分专业学科濒临消亡,所在院系也逐步被边缘化,对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逐步减少。当前除面向核电站的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建设条件较好以外,其他大部分核专业处于维持状态,甚至有些重点专业面临消亡或已经消亡。
2.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供需呈悖论现象。一方面,从总量上来说,技术人员多,产品开发人员少;从年龄上来看,接近退休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多,跨世纪的学术和带头人才及经济管理人才少;从质量上来看,知识老化人员多,掌握高新技术、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少。在现有的核地质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职称结构极不合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7∶58∶49,专业结构失衡。高学历人才大多数集中在科研院所,各地质队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矛盾。对设有核专业的几所重点大学近三年的统计表明,核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为:本科生每年372人,研究生每年145人;核技术、核物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为:本科生403人,研究生207人。但核科技工业系统的就业率只占到总体毕业生的30%左右,输送情况不好,满足不了需求。
3.人才大量流出,且引进困难。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属地化以来地勘队伍技术人才流失约50%,在人才流出的同时,地勘单位又难以引进新的人才。一方面,这是由于在地质工作转轨过程中,国家地勘经费减少,地勘单位经营理念滞后,不少地勘单位只重财、物,而忽视了人才管理,对人才调出、停薪留职等大开绿灯,存在只重使用、不讲培养和发展、错位使用、激励不足等弊端,使人才个体组织归属感大大减弱,导致了不少人才离职另谋高就。另一方面,由于核地质行业具有野外作业、环境艰苦,并有一定的危险性等特点,很难吸引人才。在经济利益高低成为衡量个人价值高低及择业标准的今天,核专业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核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社会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1.核电发展对核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我国已将核电作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电力发展规划。中国核电发展正在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时期,开始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专家根据中国的核电远景规划预测,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870万千瓦增加到3600~4000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例将提升到4%。这意味着从今年至2015年,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2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根据对用人部门及核电发展到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其中到2010年需要6000人左右,从2010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总需求量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生约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按专业需求分析,核工程专业需要约6600人,其中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600人,放射化工工艺与放射化学专业需求2600人,核燃料工程1500人,核技术应用及基础学科专业需要约5000人,其中核技术应用2400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1300人,核物理等基础学科1300人左右,另外还需要核地质与铀矿冶炼1300人左右。到2020年需要培养的核专业人才要比上述预测的数字还要大,而我国现有核专业的院校培养能力,不能满足这个需求。核电要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大。因此,核工业面临着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
2.社会对核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核科学和核技术在国际政治、国际战略中有其特殊的敏感性,所以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学术交往有其限制性的一方面。另外,鉴于核事业的特殊性(从事放射性操作、地处边远),长期以来人们对核充满了神秘、恐惧的心理,这就使得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具特殊性。随着核能、核放射性在地学、医学、食品等领域的大量应用,对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是政治素质要高。核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核能利用,再加上核技术在国际政治上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核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专业思想。二是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要求核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四是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核专业人才要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高校核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有效措施
1.创新课程体系,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以学生为本。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质量认同意识的趋同。这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实践表明,创新思维不仅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因此,高校要合理地为核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优化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我国核专业发展的适应性为主要原则。一方面要淡化对专业的控制权,使大学生能自主地进行专业改造与设置;另一方面要淡化专业对教育过程的束缚,拓宽专业口径,设置大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制定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要设置学生达到应具备人格素质的课程,包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程、实现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课程。要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核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针对核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2.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研究创造才能的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能站在当代前沿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核能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一是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障,培养和汇聚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直接开展创新教学;另一方面,要自主培养创新型队伍,鼓励、支持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教师进修、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到核电站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核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二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鼓励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3.创新考核方式,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考试制度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动手能力低等特点。因此,核专业要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全面、系统,不仅要评价知识性的内容,而且要评价体现学生创新的内容。探索适应“以培养能力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教学宗旨的新考试方式和内容,一是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小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闭卷考试+口试+实践活动(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内容要活,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我们要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试卷中要尽量减少对有关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尽量多安排一些挑战性、探讨性的案例,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客观的评价。
4.建立创新基地,这是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保障。培养核专业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校必须创造条件,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的载体,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是校内建立创新基地。高校要充分发揮校内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利于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另一方面,要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基地。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习基地要求更高,因此,要充分利用核电企业的条件,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与地勘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地勘研究项目,让学生结合单位科研和生产需求完成学位论文;另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核电单位要力所能及地投入培养资金和设备,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并安排高水平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地勘人才。这样,学生通过在核电企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等活动,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使校企建立起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胡谋.打造核电“人才航母”[N].人民日报,2006-09-09.
[2]郭永吉.我国核事业人才形势浅析[J].国防科技工业,2004(9).
[3]宫晓峰.核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 中国军转民,2005(7).
[4]赵鹏大,等.高等地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10).
[5]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