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现场考察能力和拓印复制能力。
◆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碑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况、透过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借助实物和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展示、交流研究成果,以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
◆鼓励小组通过集中学习、采访、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考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教师指导,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搜集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的能力。
第二部分:活动思路设计
◆师生拓印石碑,用身边的实物拉近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解读碑文,了解“刘贞女”的主要事迹,教师提出问题,师生讨论。
◆学生按兴趣自由组合课题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分组收集材料。
◆将各小组研究成果展示并交流。每一个小组将本组的研究成果用文字或图片或实物投影或播放幻灯片或口头演讲等形式在全班发表,通过交流,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
◆全班每个学生自选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部分:活动实施过程
◆准备拓印材料:白纸若干、炭精棒若干、2B铅笔若干、扫帚、刷子、抹布等。
◆用铅拓法拓印碑文。方法:取白纸蒙在石碑上,然后用炭精棒或2B铅笔轻轻压住白纸沿石碑表面均匀涂抹,用力要均匀,线条要密实。在当天的考察中,我们共制作了两份拓片。炭精棒拓印的拓片颇有古代碑帖的风貌,但字口边缘不够清晰;2B铅笔拓印的拓片字口清晰,但颜色稍淡,不利于观赏。由于石碑较大,拓片还需要拼接。
◆将拓印整理后的碑文印发给大家。碑文内容如下:
正面:民国十八年桃月之吉
刘贞女碑
戚里公立
背面:(师生共同断句)
贞女纪略
贞女氏刘,本社刘家庄子延泰公女,太平庄朱君益三之未婚妻也。年十一,以家贫童养于夫家。未几,夫以目疾失明。至女十七岁,夫竟病殁。今人为朱氏悲而反为刘女幸。何者?女已(拚)为瞽人妇矣,今未成婚而夫死,于理可去,去而待字,安必无○。士之○○(摽梅,待考),俗见然也。而孰知奇行人之别有见哉!闻其为夫送葬归,自挽发髻参拜高堂,乞翁姑以媳代子,无戚戚作丧明之悲。于是翁姑适然惊,泫然泣,以为此女奇且贤,可依终老。胤嗣之殷忧渐忘怀矣。顾女意殊不谓然,谓吾本支丁口衰弱,年将耆,不及此时谋血胤,是坐待两宗祧斩也。即时为翁托媒置媵。媵既置,生子省三、秀三。后各繁衍,兹不俱详。但详女自夫亡后,越十六年,翁姑殁。乃自为两夫弟延师课读,并课夫姊之遗孤。费不足,日以纺织补助之。两弟长,各使有室。勤俭淑慎之闺范,悉以身率之。而又事事秉承于少姑并及其在堂之叔姑。叔姑氏李,孀而无子者也。女使夫弟省三为其后,而自以省三之长子为后。清宣统朝,邑缙绅已为女请旌,蒙准,未行。今春,女以周甲子溘逝。事难复延缓。○摭实勒碑,使人知未婚之女子血性犹然,益见已嫁而守者之非矫情矣。时英高论斥贞为伪,何说哉!
邑人 王振彩拜撰
王馥堂拜书
乡眷 仝拜
教师对碑文解读:
碑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头两句。简介贞女的生平,姓氏,家住哪里,何身份(童养媳)。
第二部分介绍贞女的主要事迹。一是准丈夫(未成亲)病殁后,在可以回娘家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为公婆(翁姑)养老。二是为公公置媵(纳妾),延续夫家血脉。三是公婆去世后,支持夫弟读书,帮两夫弟成家。四是勤劳持家(日以纺织补助之)。五是性格贤淑,对人尊让。六是受到宣统朝政府表彰(请旌蒙准)。
第三部分是评论,表达了对女子守节的敬佩。
◆针对碑文,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
第一,民国十八年是哪一年?桃月是几月?“周甲子”是什么意思?
民国十八年应为1929年。桃月是三月,联系到农村有清明祭祖的习俗,应为清明前后。周甲子指60岁。
第二,你怎样看待贞女刘氏“守节”的行为?
多数学生认为“守节”愚昧。尤其女学生更表示不理解。
第三,贞女刘氏为翁姑“谋血胤”,说明当时的哪种观念浓厚?此观念在碑文中还有哪些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呢?
为翁姑“谋血胤”,说明宗法观念浓厚,传宗接代的意识强。除了贞女为翁姑“谋血胤”外,“女使夫弟省三为其后,而自以省三之长子为后”也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多数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宗法观念仍然存在,但已然淡化。学生们举例农村中家族观念的淡化,很多农村夫妇只生养一个女孩等。
第四,贞女刘氏辛苦抚养幼弟,你怎么看?她身上的传统美德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多数学生对此表示敬佩,值得学习,体现了传统美德。她身上的传统美德还有重视知识、勤俭淑慎、和睦持家、关心亲戚(并课夫姊之遗孤)等。
第五,由碑文记载来看,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对农村人们的观念的影响如何?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开始认识不到,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明白。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反对旧礼教、旧道德。鲁迅、陈独秀等人撰文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教材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但从碑文看,民国十八年的农村仍然对“贞女”如此崇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对乡村人们的观念的影响并不大,也说明改变农村的面貌有多么难。
第六,你认为这篇墓志铭的记载可信吗?谈谈你的理由。
大部分学生认为记载可信,理由主要是石碑立在村旁,很多人都会看到,内容应符合实际,因此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也有少部分学生持怀疑态度,理由主要是没有其他的材料作证据,孤证不立。但立即有学生反驳说,通过采访村中的老人可以作为证据。
◆分课题组收集材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课题如下。
一组:关于古代妇女的“守节”。
二组:宗法制在中国的发展。
三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
◆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交流时,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促进相互交流和提高。
一组的发言提纲:
1.“守节”不是古已有之
在汉、唐两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女子的贞操要求并不严格,女子再嫁,大家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西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因其夫平阳侯曹寿有疾,与曹寿离异,改嫁大将军卫青;在唐代,公主再嫁的有23人,有的甚至结婚三次,社会生活中男女交往也比较自由。因此,后世的道学先生才骂这个时代是“脏唐烂汉”。可是,宋朝中期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在统治者的支持和倡导下,程朱理学兴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极力地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
明清时代,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从民间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我们都能感受到广大妇女的不幸和封建礼教的残忍。
2.守节是十分痛苦的
寡妇守节,多数当然是思想受了毒害、麻痹后的“自愿”,但也有很大的迫于环境、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其中的矛盾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这正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
3.如何看待守节
大部分人认为,守节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是对妇女的歧视和禁锢,节妇或贞女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也有人认为,从道德上说,贞节是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厮守,不与他人。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统治者为其立碑或牌坊,这也可以看做是人们对忠于爱情的人的最高赞誉。
今天,我们已不再提倡“守节”,但我们敬慕那些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
二组、三组发言略。
◆布置作业,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发言自拟题目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字数不限。
◆出一期墙报,举行优秀论文展览。
第四部分:活动经验教训总结
◆成功之处:选材较好,学生十分感兴趣。教师准备较充分,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书籍和网络的方便。学生讨论较积极热烈,“理不辩不明”,通过讨论争辩,学生们都感觉很有收获。
◆不满意处:所选题材历史背景不够广阔,教师挖掘得还不够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较差,亟待提高。小组活动时,几名活跃分子忙忙碌碌,但有部分学生处于“跟随者”角色,不够主动,探究意识欠缺。
◆改进之处:可以从县图书馆调取部分史料进行补充,丰富乡土气息和资料占有量,可使学生加深感受。探究过程中可再增加一个学生自由发言的环节,有什么感想都可以上台谈一谈,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 庞丹丹)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现场考察能力和拓印复制能力。
◆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碑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况、透过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借助实物和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展示、交流研究成果,以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
◆鼓励小组通过集中学习、采访、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考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教师指导,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搜集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的能力。
第二部分:活动思路设计
◆师生拓印石碑,用身边的实物拉近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解读碑文,了解“刘贞女”的主要事迹,教师提出问题,师生讨论。
◆学生按兴趣自由组合课题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分组收集材料。
◆将各小组研究成果展示并交流。每一个小组将本组的研究成果用文字或图片或实物投影或播放幻灯片或口头演讲等形式在全班发表,通过交流,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
◆全班每个学生自选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部分:活动实施过程
◆准备拓印材料:白纸若干、炭精棒若干、2B铅笔若干、扫帚、刷子、抹布等。
◆用铅拓法拓印碑文。方法:取白纸蒙在石碑上,然后用炭精棒或2B铅笔轻轻压住白纸沿石碑表面均匀涂抹,用力要均匀,线条要密实。在当天的考察中,我们共制作了两份拓片。炭精棒拓印的拓片颇有古代碑帖的风貌,但字口边缘不够清晰;2B铅笔拓印的拓片字口清晰,但颜色稍淡,不利于观赏。由于石碑较大,拓片还需要拼接。
◆将拓印整理后的碑文印发给大家。碑文内容如下:
正面:民国十八年桃月之吉
刘贞女碑
戚里公立
背面:(师生共同断句)
贞女纪略
贞女氏刘,本社刘家庄子延泰公女,太平庄朱君益三之未婚妻也。年十一,以家贫童养于夫家。未几,夫以目疾失明。至女十七岁,夫竟病殁。今人为朱氏悲而反为刘女幸。何者?女已(拚)为瞽人妇矣,今未成婚而夫死,于理可去,去而待字,安必无○。士之○○(摽梅,待考),俗见然也。而孰知奇行人之别有见哉!闻其为夫送葬归,自挽发髻参拜高堂,乞翁姑以媳代子,无戚戚作丧明之悲。于是翁姑适然惊,泫然泣,以为此女奇且贤,可依终老。胤嗣之殷忧渐忘怀矣。顾女意殊不谓然,谓吾本支丁口衰弱,年将耆,不及此时谋血胤,是坐待两宗祧斩也。即时为翁托媒置媵。媵既置,生子省三、秀三。后各繁衍,兹不俱详。但详女自夫亡后,越十六年,翁姑殁。乃自为两夫弟延师课读,并课夫姊之遗孤。费不足,日以纺织补助之。两弟长,各使有室。勤俭淑慎之闺范,悉以身率之。而又事事秉承于少姑并及其在堂之叔姑。叔姑氏李,孀而无子者也。女使夫弟省三为其后,而自以省三之长子为后。清宣统朝,邑缙绅已为女请旌,蒙准,未行。今春,女以周甲子溘逝。事难复延缓。○摭实勒碑,使人知未婚之女子血性犹然,益见已嫁而守者之非矫情矣。时英高论斥贞为伪,何说哉!
邑人 王振彩拜撰
王馥堂拜书
乡眷 仝拜
教师对碑文解读:
碑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头两句。简介贞女的生平,姓氏,家住哪里,何身份(童养媳)。
第二部分介绍贞女的主要事迹。一是准丈夫(未成亲)病殁后,在可以回娘家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为公婆(翁姑)养老。二是为公公置媵(纳妾),延续夫家血脉。三是公婆去世后,支持夫弟读书,帮两夫弟成家。四是勤劳持家(日以纺织补助之)。五是性格贤淑,对人尊让。六是受到宣统朝政府表彰(请旌蒙准)。
第三部分是评论,表达了对女子守节的敬佩。
◆针对碑文,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
第一,民国十八年是哪一年?桃月是几月?“周甲子”是什么意思?
民国十八年应为1929年。桃月是三月,联系到农村有清明祭祖的习俗,应为清明前后。周甲子指60岁。
第二,你怎样看待贞女刘氏“守节”的行为?
多数学生认为“守节”愚昧。尤其女学生更表示不理解。
第三,贞女刘氏为翁姑“谋血胤”,说明当时的哪种观念浓厚?此观念在碑文中还有哪些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呢?
为翁姑“谋血胤”,说明宗法观念浓厚,传宗接代的意识强。除了贞女为翁姑“谋血胤”外,“女使夫弟省三为其后,而自以省三之长子为后”也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多数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宗法观念仍然存在,但已然淡化。学生们举例农村中家族观念的淡化,很多农村夫妇只生养一个女孩等。
第四,贞女刘氏辛苦抚养幼弟,你怎么看?她身上的传统美德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多数学生对此表示敬佩,值得学习,体现了传统美德。她身上的传统美德还有重视知识、勤俭淑慎、和睦持家、关心亲戚(并课夫姊之遗孤)等。
第五,由碑文记载来看,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对农村人们的观念的影响如何?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开始认识不到,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明白。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反对旧礼教、旧道德。鲁迅、陈独秀等人撰文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教材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但从碑文看,民国十八年的农村仍然对“贞女”如此崇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对乡村人们的观念的影响并不大,也说明改变农村的面貌有多么难。
第六,你认为这篇墓志铭的记载可信吗?谈谈你的理由。
大部分学生认为记载可信,理由主要是石碑立在村旁,很多人都会看到,内容应符合实际,因此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也有少部分学生持怀疑态度,理由主要是没有其他的材料作证据,孤证不立。但立即有学生反驳说,通过采访村中的老人可以作为证据。
◆分课题组收集材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课题如下。
一组:关于古代妇女的“守节”。
二组:宗法制在中国的发展。
三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
◆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交流时,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促进相互交流和提高。
一组的发言提纲:
1.“守节”不是古已有之
在汉、唐两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女子的贞操要求并不严格,女子再嫁,大家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西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因其夫平阳侯曹寿有疾,与曹寿离异,改嫁大将军卫青;在唐代,公主再嫁的有23人,有的甚至结婚三次,社会生活中男女交往也比较自由。因此,后世的道学先生才骂这个时代是“脏唐烂汉”。可是,宋朝中期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在统治者的支持和倡导下,程朱理学兴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极力地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
明清时代,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从民间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我们都能感受到广大妇女的不幸和封建礼教的残忍。
2.守节是十分痛苦的
寡妇守节,多数当然是思想受了毒害、麻痹后的“自愿”,但也有很大的迫于环境、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其中的矛盾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这正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
3.如何看待守节
大部分人认为,守节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是对妇女的歧视和禁锢,节妇或贞女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也有人认为,从道德上说,贞节是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厮守,不与他人。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统治者为其立碑或牌坊,这也可以看做是人们对忠于爱情的人的最高赞誉。
今天,我们已不再提倡“守节”,但我们敬慕那些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
二组、三组发言略。
◆布置作业,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发言自拟题目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字数不限。
◆出一期墙报,举行优秀论文展览。
第四部分:活动经验教训总结
◆成功之处:选材较好,学生十分感兴趣。教师准备较充分,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书籍和网络的方便。学生讨论较积极热烈,“理不辩不明”,通过讨论争辩,学生们都感觉很有收获。
◆不满意处:所选题材历史背景不够广阔,教师挖掘得还不够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较差,亟待提高。小组活动时,几名活跃分子忙忙碌碌,但有部分学生处于“跟随者”角色,不够主动,探究意识欠缺。
◆改进之处:可以从县图书馆调取部分史料进行补充,丰富乡土气息和资料占有量,可使学生加深感受。探究过程中可再增加一个学生自由发言的环节,有什么感想都可以上台谈一谈,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