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用比较分析法,对大学电工学“相量法”一节的讲授方式进行了探索,目的是通过该方法,凸显“相量图”在解决正弦交流电问题时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从而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和应用。
关键词: 正弦交流电 相量法 代数法 复数法
一、引言
在大学本(专)科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正弦交流电”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一般都是正弦交流电。从常规的教学进程看,教师介绍完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特性参数(如周期、频率、初相位、相位差、振幅、有效值等),通常接着要讲解正弦量的三种表示方法,即波形图法、代数式法及最重要的——相量法(旋转矢量法)。对于前二者,其表达正弦量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波形图形象直观,容易看出信号的变化趋势;代数式容易看出正弦量的三要素,关于这些学生都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然而对于“相量法”,以笔者的教学体会看,虽然经过操练,学生能正确画出某个正弦量的对应相量图,但对用相量法表示正弦量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特优势,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二、教学步骤
首先笔者先举例介绍一下相量图的画法。
如现有一正弦电压,其表达式为u=2sin(314t 45°)V,则该信号的相量图为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相量,该相量的长度即为正弦量的振幅2,其与横轴的夹角即为正弦量之初相位(如图1所示)。
接下来,为熟练起见,教师可随意写出一些不同的正弦量表达式,令学生模仿画出对应相量图。一般来说,由于问题不难,学生都能做得快又好。但在学会画法以后,学生对相量图的内涵和解决问题的优势却往往不甚理解。换句话说,学生不明白为何要将正弦信号表示为这样一个带箭头的相量。为说明此问题,笔者举出下面一道例题(如图2所示):
该电路为一R、L电路,为简单起见,已知电感感抗X=1Ω,R=1Ω,且i=1·sinωt(A),问⑴总电路端电压为何种电压?(直流?交流?其他?)(2)端电压最大值为多少?
假设学生已经学习过单一参数交流电路(纯电阻/电感/电容电路),一般而言,他们能很快答出两个元件上电压皆为交流电压,甚至能够给出各元件上电压的表达式(如下):
uR=Usinωt=IRsinωt=1·1·sinωt=sinωt
uL=Usin(ωt 90°)=lXsin(ωt 90°)=1·1·sin(ωt 90°)=sin(ωt 90°)
此时显然,根据KVL,电路端电压表达式
u=uR uL=sinωt sin(ωt 90°)
不妨让学生直接根据表达式,思考其最大值为多少?每次笔者提出问题后,有些学生会想当然指出,表达式第1项和第2项的最大值都为1,故其和式的最大值为2。该结论笔者姑且存之,另一方面,笔者又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演算:利用三角学中的和差化积公式sinA sinB=2sin()cos(),此时令α=ωt,β=ωt 90°,则
u=sinωt sin(ωt 90°)=2sin()cos(),
=2sin(ωt 45°)·=sin(ωt 45°)
由以上计算,可以自然地得出,此时端电压u仍然是一个正弦量,且其最大值为,而非先前学生所猜测的2。教师可因势利导画出的波形图(如图3所示),指出,从波形图来看,由于(初)相位不同,sinωt和sin(ωt 90°)并非同时达到最大值,故的最大值就不可能为2(顺便复习初相位的作用)。接下来,可让学生用相量法在黑板上画出uR,UL的相量图,如图4所示,既然端电压u=uR uL,则在相量图上,端电压u所对应相量自然为U,U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的合相量。既然一个正弦量可表示为一个带箭头的相量,反之一个相量亦表征一个正弦量,故端电压必是一个正弦量。故可设u=Usin(ω′t φ),从图上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U即为u所对应相量的长度,u的初相位即为与横轴的夹角45°(显然△O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于u的角频率ω′,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并非静态相量,而是以角速度ω做逆时针匀速转动,则它们的合相量自然以ω做同步转动,即ω′=ω,故立刻得到,端电压u=sin(ωt 45°),其结果与代数法的结论完全相同,且求解速度较快(从相量图上,教师可顺便指出,对于不同频率的正弦量的合成,由于图中各分相量与合相量并不能同步旋转,故相量法只能用于同频率的信号合成。)。
为深化结论,教师还可将原题的题设条件稍作改动,比如令原电路中电感感抗X=2Ω,则u=sinωt 2sin(ωt 90°),该表达式从代数法来讲并无现成公式可用,但用从相量图依然可直接得出其最值为,频率仍然为ω,从几何上容易看出其初相位为arctg2,说明用相量图求解交流电的问题在方法上具有普适性。
此外,如学生已学过复数,亦可将uR,uL看做复数,此问题可用复数法求解,过程如下:
= =1∠0° 1∠90°=1(cos0° jsin0°) 1(cos90° jsin90°)
=1 j=∠45°
该过程同样可以说明,u的振幅(最大值)为,初相位(即复数的幅角45°),然而由于该计算过程需将信号按欧拉公式展开,并将实、虚部合并,较之相量图分析问题,步骤稍显繁琐,效率不高。可以想象,对于情况更复杂的电路(如RLC电路),无论是代数法还是复数法均远不如相量图法简洁高效。
三、结语
笔者对同一道题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剖析,并且比较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对相量法的优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碰到更复杂的问题也能够自觉使用该方法求解,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推而广之,在教学中遇到难点,教师如从多方引导、比较,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相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能更透彻扎实。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编.电工学.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王照清,编.维修电工.初级.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
关键词: 正弦交流电 相量法 代数法 复数法
一、引言
在大学本(专)科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正弦交流电”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一般都是正弦交流电。从常规的教学进程看,教师介绍完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特性参数(如周期、频率、初相位、相位差、振幅、有效值等),通常接着要讲解正弦量的三种表示方法,即波形图法、代数式法及最重要的——相量法(旋转矢量法)。对于前二者,其表达正弦量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波形图形象直观,容易看出信号的变化趋势;代数式容易看出正弦量的三要素,关于这些学生都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然而对于“相量法”,以笔者的教学体会看,虽然经过操练,学生能正确画出某个正弦量的对应相量图,但对用相量法表示正弦量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特优势,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二、教学步骤
首先笔者先举例介绍一下相量图的画法。
如现有一正弦电压,其表达式为u=2sin(314t 45°)V,则该信号的相量图为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相量,该相量的长度即为正弦量的振幅2,其与横轴的夹角即为正弦量之初相位(如图1所示)。
接下来,为熟练起见,教师可随意写出一些不同的正弦量表达式,令学生模仿画出对应相量图。一般来说,由于问题不难,学生都能做得快又好。但在学会画法以后,学生对相量图的内涵和解决问题的优势却往往不甚理解。换句话说,学生不明白为何要将正弦信号表示为这样一个带箭头的相量。为说明此问题,笔者举出下面一道例题(如图2所示):
该电路为一R、L电路,为简单起见,已知电感感抗X=1Ω,R=1Ω,且i=1·sinωt(A),问⑴总电路端电压为何种电压?(直流?交流?其他?)(2)端电压最大值为多少?
假设学生已经学习过单一参数交流电路(纯电阻/电感/电容电路),一般而言,他们能很快答出两个元件上电压皆为交流电压,甚至能够给出各元件上电压的表达式(如下):
uR=Usinωt=IRsinωt=1·1·sinωt=sinωt
uL=Usin(ωt 90°)=lXsin(ωt 90°)=1·1·sin(ωt 90°)=sin(ωt 90°)
此时显然,根据KVL,电路端电压表达式
u=uR uL=sinωt sin(ωt 90°)
不妨让学生直接根据表达式,思考其最大值为多少?每次笔者提出问题后,有些学生会想当然指出,表达式第1项和第2项的最大值都为1,故其和式的最大值为2。该结论笔者姑且存之,另一方面,笔者又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演算:利用三角学中的和差化积公式sinA sinB=2sin()cos(),此时令α=ωt,β=ωt 90°,则
u=sinωt sin(ωt 90°)=2sin()cos(),
=2sin(ωt 45°)·=sin(ωt 45°)
由以上计算,可以自然地得出,此时端电压u仍然是一个正弦量,且其最大值为,而非先前学生所猜测的2。教师可因势利导画出的波形图(如图3所示),指出,从波形图来看,由于(初)相位不同,sinωt和sin(ωt 90°)并非同时达到最大值,故的最大值就不可能为2(顺便复习初相位的作用)。接下来,可让学生用相量法在黑板上画出uR,UL的相量图,如图4所示,既然端电压u=uR uL,则在相量图上,端电压u所对应相量自然为U,U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的合相量。既然一个正弦量可表示为一个带箭头的相量,反之一个相量亦表征一个正弦量,故端电压必是一个正弦量。故可设u=Usin(ω′t φ),从图上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U即为u所对应相量的长度,u的初相位即为与横轴的夹角45°(显然△O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于u的角频率ω′,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并非静态相量,而是以角速度ω做逆时针匀速转动,则它们的合相量自然以ω做同步转动,即ω′=ω,故立刻得到,端电压u=sin(ωt 45°),其结果与代数法的结论完全相同,且求解速度较快(从相量图上,教师可顺便指出,对于不同频率的正弦量的合成,由于图中各分相量与合相量并不能同步旋转,故相量法只能用于同频率的信号合成。)。
为深化结论,教师还可将原题的题设条件稍作改动,比如令原电路中电感感抗X=2Ω,则u=sinωt 2sin(ωt 90°),该表达式从代数法来讲并无现成公式可用,但用从相量图依然可直接得出其最值为,频率仍然为ω,从几何上容易看出其初相位为arctg2,说明用相量图求解交流电的问题在方法上具有普适性。
此外,如学生已学过复数,亦可将uR,uL看做复数,此问题可用复数法求解,过程如下:
= =1∠0° 1∠90°=1(cos0° jsin0°) 1(cos90° jsin90°)
=1 j=∠45°
该过程同样可以说明,u的振幅(最大值)为,初相位(即复数的幅角45°),然而由于该计算过程需将信号按欧拉公式展开,并将实、虚部合并,较之相量图分析问题,步骤稍显繁琐,效率不高。可以想象,对于情况更复杂的电路(如RLC电路),无论是代数法还是复数法均远不如相量图法简洁高效。
三、结语
笔者对同一道题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剖析,并且比较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对相量法的优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碰到更复杂的问题也能够自觉使用该方法求解,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推而广之,在教学中遇到难点,教师如从多方引导、比较,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相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能更透彻扎实。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编.电工学.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王照清,编.维修电工.初级.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