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而明确的课程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而学习,教师为了达到目标而授课,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持续的努力而实现最终的课程教学目标。本文通过构建历史课程目标的意义、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及联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在歷史教学中的应用四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供高中历史教学参考所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44-02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规定,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预计要达到的结果[1]。作为学科课程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课程目标,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构建历史课程目标的意义
  1.1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是所有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都要达到的目标,是课程的核心。
  1.2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除清晰地呈现出基本学科成就标准外,还要对学习成就水平做出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1.3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在课程标准中,首次构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体现最新课程理念的课程目标[2]。
  1.4历史课程目标是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是历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课程性质、历史课程价值及历史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1.6历史课程目标是编写历史教材、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开展科学的历史学习评价的基本依据。
  2.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是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而设立的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以分类的方式呈现,将课程目标确立为三个维度,即“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便于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操作。
  3.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特性
  3.1以学生为主体
  历史课程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其重点是如何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目标,即是以学生为主体所呈现出的状态。
  3.2可观测和评价
  历史课程目标的设立应该是清晰而明确的,其所描述的具体状态是能够进行外部观察、直接把握或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进行评价的。
  3.3反映基本要求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历史课程目标。
  3.3.1历史课程目标作为一个基础标准
  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在历史方面都做得很优秀,只要求学生基本达到即可。在历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可在这一点上灵活把握。
  3.3.2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
  历史课程目标可作为历史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从这一方面来理解,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是对学生学习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的设定。
  4.历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及联系
  4.1区别
  4.1.1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效果即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多个不同层次,即课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专题(单元)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等。
  4.1.2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历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历史课程目标则是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来达到预设状态[3]。
  4.1.3一般说来,历史课程目标概括性强、较为抽象、适应面较广,适用于整个历史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而历史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其适应面比较小,只限于微观教学过程,内容比较具体,如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4.1.4历史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一般仅包括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及学生;历史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则涉及面较广,除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外,还可涉及历史课程研究与指导机构、中学历史教材编制出版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等。
  4.1.5历史教学目标具有比较高的针对性,如针对一堂历史课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历史课程目标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稳定性。
  4.2联系
  4.2.1历史教学目标可谓是历史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历史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手段及基础;而历史课程目标指导着历史教学目标的制订[4]。
  4.2.2历史课程目标和历史教学目标都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5.1知识与能力
  在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这一过程中,可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历史信息以及阅读的能力;还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比较、综合、分析等认知活动,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5.2过程与方法
  5.2.1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到不断加深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5.2.2方法
  (1)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应了解并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
  (2)侧重探究学习,从多角度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独立思考,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4)多与具有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人进行交流。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其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使其树立起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韧的意志,增强其适应能力等[5]。
  6.小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设立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是从学生学习历史、人格发展的角度和全过程来进行阐释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格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意识、态度、认知和价值观等,并将其渗透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整个过程中[6]。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还在多处地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提出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乐于同他人合作、探讨问题、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佰娜.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7).
  [2]李君岗.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施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2,(9).
  [3]刘志龙.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施策略之我见[J].新西部(中旬刊),2013,(12).
  [4]邓祖惠.课程目标走进高中历史课堂探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5,(1).
  [5]胡永明.历史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4,(16).
  [6]王占刚.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德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先做人,后成才”,应该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只有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不能培养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带给人的精神远比知识更重要,学校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基础。  【关键词】德育 班级管理 活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3-0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09-01  现代的教育体系提出以人为本,提出终身教育,以此为目标,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一直在改革之中,一直在找寻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找寻更好更多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我们要正确理解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手段应符合教育的需求,评价体系应符合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判定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国培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培训效果三个方面入手,总结思考西北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盲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上的做法,找出培训项目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力图为之后特殊教育“国培计划”更高效地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特教教师 专业发展 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4-02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化和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很多新型的教学方式都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语文教师探索出来。实践研究表明,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激励性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激励性语言展开论述。  【关键词】激
期刊
【摘要】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保持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原则,共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融入了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和代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处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更是濒临灭绝,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明,是传承中华文明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3-02  老师们谈及科普说明文往往“谈虎变色”,因为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稍不留意,就容易上成科学课,内容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逢笔者近段时间接到区进修学校“送培下乡”的任务,指定教材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本意也希望能对此类课文进行初略探索。那么怎样避免科普说明文的这些弊端
期刊
【摘要】审美人格在创造性人格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培养学前儿童从小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正处于衔接阶段的幼儿园大班儿童,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创造方面表现出特殊性。我国教育者在幼儿审美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工具论影响,存在幼儿美术技能化倾向;美育活动形式单一,忽视其他教育与美育的联系,导致孤立化倾向;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教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41-0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以下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本次教学设计就是让孩子们沉浸于观察与发现的乐趣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3级173名护理大专生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应用,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授课效果调查。结果:超过91.2%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认为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知识理解和知识积累,有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培养团队意识。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期刊
【摘要】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管理规定,至此,已有十余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成了转专业工作当中的一种新情况。本文将从学分制背景下转专业工作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提高学分制下转专业工作的工作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 背景 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