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选用优质、精编习题出发,详细介绍了如何提高高三习题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强调只有选择了合适的题目,才能使“选题-做题-评题-订正错题”各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
【关键词】习题课 课堂效率 精编习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7-0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很像是对当今高三学生所处境地的真实写照。对于学生来讲,高三是高考前最后冲刺的重要阶段,也是收获时节,之前积累的很多知识,都要在这最后关头统统理清楚,并能熟练运用到题目中,因此不可避免要做大量的练习。复习的辛苦是最磨练人的,每位考生都为了能在考试中提高几分而不懈努力、咬牙坚持着,此时作为老师的我們,能做的除了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在方法上指导学生以外,就是尽可能帮助学生寻找一些优质题目,以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率。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定要有针对性,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而忽略了题目的质量,这恰恰是很多教师在复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从目前高考的形式来看,题海战术不可取,因为高考题往往“源于书本”,但又“高于书本”,一般不太容易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即使做到了相似的题目,也会和以前原题有所改变,反而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的僵局。
例如:(2010年浙江理综卷25节选)汽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丙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__________。
本题是以汽车安全气囊为载体设计的一道推断题,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仔细分析题目并不是很难,但学生得分并不高。后来我找了比较好的十几个同学谈了一下,发现他们有些问题丢分主要是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如(1)甲的化学式:有很多同学通过计算推出了N与Na个数比为3:1,但他不敢写,想想常见的Na为+1价,N为-3价,应该是1:3,因此很想当然的就写了Na3N。还有丙的电子式,推出丙是Na与O形成的化合物,又是写电子式,平时Na2O2电子式写的非常多,毫不犹豫的就写上去,而这里丙与铁同时生成,偏偏不是氧化性很强的Na2O2,而是Na2O。
由此可见,大量练习虽然可以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但一味地题海战术也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对基本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容易造成思维定式,仍是不可取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一定要在习题质量上下功夫,对此,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习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
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题目,因此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或者结合课本中出现的实验或资料进行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课本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一般到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提倡学生将知识回归书本,多去看书,并且适当挑选课后习题作为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我经常提醒学生“做题目的时候要能够联想到书本知识,以此来体会书本的重要性;看书的时候要能够联想做过的题目,清楚书本知识将以什么形式呈现在题目中。只有经过了双向联想,才能将书本知识与题目紧密结合起来。”
2.习题选择要注意对错题的利用
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一定要加以利用,尤其是错的比较多的题目。对于学生,从高一开始我就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摘记本》,对错题进行订正。虽然不必整理每一道错掉的题目,但要整理每一道对学生自己来讲比较有价值的题目,如涉及到重要知识的题目、用到新的解题方法的题目或者题型较新的题目,内容包括题干,解题过程和答案,我会不定期检查。有些学生坚持去做了,并且做得很好,到高三就会积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为他每天记录的都是自己曾经存在的一个个漏洞,或记录了一个个知识和方法上的闪光点,到高三将漏洞补上同时又巩固了原来的成果,收获又怎会小呢?!
作为老师,我对错题的利用体现在错题重组上,对于做过的错题,我将错的最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重新编制成新的题目再给学生做,当然这样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平时并不能每天坚持,但在高三的最后阶段,我们还是会坚持去做,并且效果很好。如结合《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相关知识,我编了这样一道题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时,化学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B.只有△H<0且△S>0的反应才能自发进行
C.25℃时pH=5的盐酸与pH=9的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一定相同
D.只有难溶电解质才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答案:C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通过对很多错题的重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薄弱知识巩固的效率,以最快的速度帮他们弥补知识漏洞。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3.习题选择要注意对原创题的利用
就近几年高考题和考试说明来看,现在高考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新”,虽然知识源于教材,但载体源于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看上去比较新的题目,我们就应该多关注时事热点,尽量以一些新的背景材料来编制一些新的试题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原创试题,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老师心里最清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的题目既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也符合学生的需求,更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复习《化学反应原理》时,我以最近警察严查酒驾这件事为背景,以酒精检测仪为载体编制了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将电化学、反应热、酸碱中和滴定以及电解质溶液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题目如下:
例2:为加强查处酒后驾驶的力度,执法交警用酒精检测仪来检测驾驶人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其中最常用的一种酒精检测仪的反应原理为:CH3CH2OH+O2 =CH3COOH+H2O,当被测者对着管子呼气时,气体中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即表示酒精含量,该数值与被测者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成正比。
Ⅰ.该酒精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该装置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a电极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中的H+移向b电极
C.随着反应进行,b极附近pH不断降低
D.若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则有1molCH3CH2OH被还原
(2)该装置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Ⅱ.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模拟该装置原理对一混合气体中酒精含量进行检测,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损失,且假设该条件下硫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步骤一:用100mL注射器抽取待测气体100mL,沿呼气口缓缓注入装置使其充分反应,再重复操作4次。
步骤二:将装置中的电解液全部取出,并将其稀释成250mL溶液。
步骤三:取出稀释后的待测液25.00mL,用0.1000mol/L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并用pH计不断测定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滴定曲线。
已知: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10-6。请回答下列问题:
(3)步骤三中取待测液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
(4)关于滴定曲线中pH数据的采集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由时间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时间间隔必须相同。
b.由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体积间隔必须相同。
c.由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体积间隔不必相同,远离滴定终点时体积间隔可以较大,接近滴定终点时体积间隔一定要小。
(5)已知25℃时,H+(aq)+OH-(aq)=H2O(l) ΔH=-57.3kJ/mol,请写出a点之前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曲线中a点对应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 b点对应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
(6)该兴趣小组通过上述实验测得混合气体中酒精的含量为__________mg/L。
参考答案:
Ⅰ.(1)B(2分)(2)CH3CH2OH+H2O-4e-=CH3COOH+4H+(2分)
Ⅱ.(3)25mL移液管(或25mL酸式滴定管)(1分)(4)c(2分)。
(5)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H=-114.6kJ/mol(或NaOH(aq)+1/2H2SO4(aq)=1/2Na2SO4(aq)+H2O(l) ⊿H=-57.3kJ/mol)(2分)
4.0(2分),c(Na+)>c(SO42-)>c(CH3COO-)>c(OH-)>c(H+)(2分)。(6)322.0(2分)。
本题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对学生能力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对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滴定曲线等图像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如结合电离平衡常数和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计算溶液的pH,结合溶液配制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计算酒精含量等,难度较大,适合教师复习课上讲解相关知识时配合使用。
4.习题选择注重对历年高考真题的利用
应该说没有比高考题更好的模拟题,虽然同样的题目不会重复出现,但高考题的质量一般还是能得到大家认可,做高考题对学生知识巩固及解题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高考题是每个教师都会重视的。对高考题的利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4.1 把握试题难度与题量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高考知识要求程度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所需难度来选择合适的高考题,难度较小的考题可在新课或第一轮复习时使用,有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则要在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掌握了全部知识点以后再做,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并不是每道高考題都适合课堂教学,选用时要注意把握试题难度。也不能因为高考题是好题目就多多益善,“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如果布置很多,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因此要注意试题量的控制。
4.2 关注题目知识与运用形式
因为高考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可能一道题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在选用时要注意结合当天所学知识,截取其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部分来应用,不一定要原封不动的呈现出来,这叫“破题”;当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原题进行改编,再次挖掘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为课堂教学服务,此为“编题”;还可以将多道相关知识的题目重新组合,拼成一道新题,称为“重组”。总之,对高考题的应用要多下功夫,选取合适的应用形式,对提高试题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帮助。
对高三教学来讲,“选题-做题-评题-订正错题”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要想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最关键的就是从精选试题入手,只有题目质量高后面环节的时间利用率才会相应提高。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复习过程中一起探索精编习题之道吧!
参考文献:
[1]曹玉民.化学教育.2011(9):1-2,22
[2]周琼.高中化学习题功能与编制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4(3):12
[3]林东明.中学化学习题教学的设计研究[J],广西教育.2006(26):21-22
【关键词】习题课 课堂效率 精编习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7-0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很像是对当今高三学生所处境地的真实写照。对于学生来讲,高三是高考前最后冲刺的重要阶段,也是收获时节,之前积累的很多知识,都要在这最后关头统统理清楚,并能熟练运用到题目中,因此不可避免要做大量的练习。复习的辛苦是最磨练人的,每位考生都为了能在考试中提高几分而不懈努力、咬牙坚持着,此时作为老师的我們,能做的除了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在方法上指导学生以外,就是尽可能帮助学生寻找一些优质题目,以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率。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定要有针对性,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而忽略了题目的质量,这恰恰是很多教师在复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从目前高考的形式来看,题海战术不可取,因为高考题往往“源于书本”,但又“高于书本”,一般不太容易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即使做到了相似的题目,也会和以前原题有所改变,反而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的僵局。
例如:(2010年浙江理综卷25节选)汽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丙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__________。
本题是以汽车安全气囊为载体设计的一道推断题,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仔细分析题目并不是很难,但学生得分并不高。后来我找了比较好的十几个同学谈了一下,发现他们有些问题丢分主要是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如(1)甲的化学式:有很多同学通过计算推出了N与Na个数比为3:1,但他不敢写,想想常见的Na为+1价,N为-3价,应该是1:3,因此很想当然的就写了Na3N。还有丙的电子式,推出丙是Na与O形成的化合物,又是写电子式,平时Na2O2电子式写的非常多,毫不犹豫的就写上去,而这里丙与铁同时生成,偏偏不是氧化性很强的Na2O2,而是Na2O。
由此可见,大量练习虽然可以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但一味地题海战术也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对基本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容易造成思维定式,仍是不可取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一定要在习题质量上下功夫,对此,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习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
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题目,因此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或者结合课本中出现的实验或资料进行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课本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一般到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提倡学生将知识回归书本,多去看书,并且适当挑选课后习题作为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我经常提醒学生“做题目的时候要能够联想到书本知识,以此来体会书本的重要性;看书的时候要能够联想做过的题目,清楚书本知识将以什么形式呈现在题目中。只有经过了双向联想,才能将书本知识与题目紧密结合起来。”
2.习题选择要注意对错题的利用
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一定要加以利用,尤其是错的比较多的题目。对于学生,从高一开始我就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摘记本》,对错题进行订正。虽然不必整理每一道错掉的题目,但要整理每一道对学生自己来讲比较有价值的题目,如涉及到重要知识的题目、用到新的解题方法的题目或者题型较新的题目,内容包括题干,解题过程和答案,我会不定期检查。有些学生坚持去做了,并且做得很好,到高三就会积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为他每天记录的都是自己曾经存在的一个个漏洞,或记录了一个个知识和方法上的闪光点,到高三将漏洞补上同时又巩固了原来的成果,收获又怎会小呢?!
作为老师,我对错题的利用体现在错题重组上,对于做过的错题,我将错的最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重新编制成新的题目再给学生做,当然这样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平时并不能每天坚持,但在高三的最后阶段,我们还是会坚持去做,并且效果很好。如结合《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相关知识,我编了这样一道题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时,化学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B.只有△H<0且△S>0的反应才能自发进行
C.25℃时pH=5的盐酸与pH=9的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一定相同
D.只有难溶电解质才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答案:C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通过对很多错题的重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薄弱知识巩固的效率,以最快的速度帮他们弥补知识漏洞。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3.习题选择要注意对原创题的利用
就近几年高考题和考试说明来看,现在高考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新”,虽然知识源于教材,但载体源于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看上去比较新的题目,我们就应该多关注时事热点,尽量以一些新的背景材料来编制一些新的试题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原创试题,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老师心里最清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的题目既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也符合学生的需求,更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复习《化学反应原理》时,我以最近警察严查酒驾这件事为背景,以酒精检测仪为载体编制了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将电化学、反应热、酸碱中和滴定以及电解质溶液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题目如下:
例2:为加强查处酒后驾驶的力度,执法交警用酒精检测仪来检测驾驶人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其中最常用的一种酒精检测仪的反应原理为:CH3CH2OH+O2 =CH3COOH+H2O,当被测者对着管子呼气时,气体中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即表示酒精含量,该数值与被测者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成正比。
Ⅰ.该酒精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该装置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a电极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中的H+移向b电极
C.随着反应进行,b极附近pH不断降低
D.若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则有1molCH3CH2OH被还原
(2)该装置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Ⅱ.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模拟该装置原理对一混合气体中酒精含量进行检测,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损失,且假设该条件下硫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步骤一:用100mL注射器抽取待测气体100mL,沿呼气口缓缓注入装置使其充分反应,再重复操作4次。
步骤二:将装置中的电解液全部取出,并将其稀释成250mL溶液。
步骤三:取出稀释后的待测液25.00mL,用0.1000mol/L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并用pH计不断测定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滴定曲线。
已知: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10-6。请回答下列问题:
(3)步骤三中取待测液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
(4)关于滴定曲线中pH数据的采集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由时间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时间间隔必须相同。
b.由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体积间隔必须相同。
c.由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控制,连续测定两次pH的体积间隔不必相同,远离滴定终点时体积间隔可以较大,接近滴定终点时体积间隔一定要小。
(5)已知25℃时,H+(aq)+OH-(aq)=H2O(l) ΔH=-57.3kJ/mol,请写出a点之前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曲线中a点对应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 b点对应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
(6)该兴趣小组通过上述实验测得混合气体中酒精的含量为__________mg/L。
参考答案:
Ⅰ.(1)B(2分)(2)CH3CH2OH+H2O-4e-=CH3COOH+4H+(2分)
Ⅱ.(3)25mL移液管(或25mL酸式滴定管)(1分)(4)c(2分)。
(5)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H=-114.6kJ/mol(或NaOH(aq)+1/2H2SO4(aq)=1/2Na2SO4(aq)+H2O(l) ⊿H=-57.3kJ/mol)(2分)
4.0(2分),c(Na+)>c(SO42-)>c(CH3COO-)>c(OH-)>c(H+)(2分)。(6)322.0(2分)。
本题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对学生能力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对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滴定曲线等图像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如结合电离平衡常数和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计算溶液的pH,结合溶液配制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计算酒精含量等,难度较大,适合教师复习课上讲解相关知识时配合使用。
4.习题选择注重对历年高考真题的利用
应该说没有比高考题更好的模拟题,虽然同样的题目不会重复出现,但高考题的质量一般还是能得到大家认可,做高考题对学生知识巩固及解题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高考题是每个教师都会重视的。对高考题的利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4.1 把握试题难度与题量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高考知识要求程度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所需难度来选择合适的高考题,难度较小的考题可在新课或第一轮复习时使用,有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则要在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掌握了全部知识点以后再做,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并不是每道高考題都适合课堂教学,选用时要注意把握试题难度。也不能因为高考题是好题目就多多益善,“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如果布置很多,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因此要注意试题量的控制。
4.2 关注题目知识与运用形式
因为高考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可能一道题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在选用时要注意结合当天所学知识,截取其中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部分来应用,不一定要原封不动的呈现出来,这叫“破题”;当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原题进行改编,再次挖掘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为课堂教学服务,此为“编题”;还可以将多道相关知识的题目重新组合,拼成一道新题,称为“重组”。总之,对高考题的应用要多下功夫,选取合适的应用形式,对提高试题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帮助。
对高三教学来讲,“选题-做题-评题-订正错题”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要想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最关键的就是从精选试题入手,只有题目质量高后面环节的时间利用率才会相应提高。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复习过程中一起探索精编习题之道吧!
参考文献:
[1]曹玉民.化学教育.2011(9):1-2,22
[2]周琼.高中化学习题功能与编制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4(3):12
[3]林东明.中学化学习题教学的设计研究[J],广西教育.2006(2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