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正处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矛盾冲突多发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社会稳定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形势,必须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辨证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创新 基层社会管理 服务体系 途径
一、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现状
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理顺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的文件,对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中介组织和一些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和谐的基层组织体系,公平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组织体系、服务便利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温馨有序的社会环境体系,有效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了财政投入机制,将基层组织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纳入了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组织用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使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完善。
(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改善
一是积极发展公共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基层社会服务体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具体事情抓起,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维修服务、文体服务等项目。二是从多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卫生、治安、环境等方面。建立了劳动保障体系,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并且还建立了多个卫生服务机构。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合作、企业加盟、群众参与”的原则,借鉴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四)基层社会组织的干部结构得以优化
一是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组织工作者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专职工作人员、使基层组织人员在年龄、文化水平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普遍由过去的中老年变化为现在的中青年,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也普遍从过去的初高中文化变为现在的大专以上水平。二是深化了基层民主,扩大直选比例。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基层组织的干部团体,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二、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源匮乏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多的职能部门工作范围扩大到基层社会组织中,基层工作日益繁重,但与职能范围的扩大相对应的配套设施不能同时到位,造成资源匮乏,给职能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二)社会管理理念不适应群众对社会服务的期望
目前,我国的政府基本上属于控制性政府,这种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干部认为,管理工作应该从处罚入手,部分职能部门在管理上主观性很强,只注重对管理的控制,轻视了群众的感受,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不注重预防,往往都是在事后才采取补救措施。这类现象令人民群众十分反感,使得政府部门给人民群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三)社会服务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多样性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各方面的工作中来保持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政府对基层社会以开展行政工作为主,服务性质的工作开展过少,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基层组织的认同不足,在对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基层群众参与不足
我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民间组织还不成熟,其自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不明显,发挥作用的空间还有待开发。另外,一部分人的公民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不足;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单一,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能力有限。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去。
(五)矛盾的处理方式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
目前,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矛盾的主体由过去的家庭、邻里之间的纠纷,升级为干部与群众、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數管理者仍然沿用了控制型的管理模式,不善于利用合适正确的方式分化解决社会问题,这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及时解决,有可能导致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三、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对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建立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把“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既是十八大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新提法,也是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一)加大基层公益服务的经费投入
加大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基层服务工作正常运转。一是加快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办公楼建设,配备专业设施,确保在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完成前,实现各基层服务站设施齐备、办公场所规范,从而展示基层服务站的良好形象。二是不断加大基层公益事业建设经费投入,对贫困市县、贫困乡镇和边远乡加大基层公益服务的经费投入,逐渐消除公益服务经费空白地区。
(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理念
我们要改变基层社会管理传统的控制型的管理理念,实行以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为主要宗旨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的基层社会管理还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基层社会组织还延续着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单纯的依靠传统的政治强制力进行管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基层环境特点,难以达到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会管理中,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坚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积极保护群众权益,使管理部门贴近基层群众,获取民众的信赖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基层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 (三)建立健全基层服务工作的用人机制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选拔的公信度和透明度,一是开展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中选聘基层公务员试点工作,加大从基层事业单位负责人中选拔和任用为党政领导的力度。建立事业单位人员选拔新机制,体现干部选拔公平,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减轻事业单位改革分流的压力,推进事业单位综合改革。二是建立基层服务中心和利益导向机制,放宽对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限制,优先进行职务晋升和待遇补助。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津贴和补贴。鼓励各级事业单位人员到基层服务和挂职。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健全服务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基层服务体系
目前的社会基层服务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应该从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建立全面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使人民群众从各种服务中得到实惠,从而提高民众对政府及基层组织的认同感。
(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应该整合社会的政治资源,将基层政府组织和基层民群整合起来,发扬民主、尊重权利。实现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基层组织将基层政府组织、基层党组织、企业家、老干部、基层民众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尤其是在化解社会矛盾、处置突发事件方面,创造性地形成了“三角架”式的处置模式,即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现场坐镇指挥,“平安协会”冲锋在前、公安队伍压住阵脚、基层党组织迅速跟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另外,通过一些基层群众组织的建立,可以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体现出基层组织的民主性及平等协商的价值理念。这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作用。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稳定管理机制,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韩育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马福云.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挑战[J].中央社會主义学院学报,2011-12(06)
[3]冯希莹.对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核心问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2(04中)
[关键词] 创新 基层社会管理 服务体系 途径
一、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现状
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理顺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的文件,对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中介组织和一些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和谐的基层组织体系,公平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组织体系、服务便利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温馨有序的社会环境体系,有效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了财政投入机制,将基层组织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纳入了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组织用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使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完善。
(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改善
一是积极发展公共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基层社会服务体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具体事情抓起,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维修服务、文体服务等项目。二是从多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卫生、治安、环境等方面。建立了劳动保障体系,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并且还建立了多个卫生服务机构。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合作、企业加盟、群众参与”的原则,借鉴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四)基层社会组织的干部结构得以优化
一是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组织工作者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专职工作人员、使基层组织人员在年龄、文化水平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普遍由过去的中老年变化为现在的中青年,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也普遍从过去的初高中文化变为现在的大专以上水平。二是深化了基层民主,扩大直选比例。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基层组织的干部团体,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二、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源匮乏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多的职能部门工作范围扩大到基层社会组织中,基层工作日益繁重,但与职能范围的扩大相对应的配套设施不能同时到位,造成资源匮乏,给职能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二)社会管理理念不适应群众对社会服务的期望
目前,我国的政府基本上属于控制性政府,这种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干部认为,管理工作应该从处罚入手,部分职能部门在管理上主观性很强,只注重对管理的控制,轻视了群众的感受,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不注重预防,往往都是在事后才采取补救措施。这类现象令人民群众十分反感,使得政府部门给人民群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三)社会服务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多样性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各方面的工作中来保持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政府对基层社会以开展行政工作为主,服务性质的工作开展过少,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基层组织的认同不足,在对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基层群众参与不足
我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民间组织还不成熟,其自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不明显,发挥作用的空间还有待开发。另外,一部分人的公民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不足;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单一,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能力有限。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去。
(五)矛盾的处理方式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
目前,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矛盾的主体由过去的家庭、邻里之间的纠纷,升级为干部与群众、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數管理者仍然沿用了控制型的管理模式,不善于利用合适正确的方式分化解决社会问题,这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及时解决,有可能导致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三、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对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建立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把“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既是十八大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新提法,也是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一)加大基层公益服务的经费投入
加大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基层服务工作正常运转。一是加快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办公楼建设,配备专业设施,确保在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完成前,实现各基层服务站设施齐备、办公场所规范,从而展示基层服务站的良好形象。二是不断加大基层公益事业建设经费投入,对贫困市县、贫困乡镇和边远乡加大基层公益服务的经费投入,逐渐消除公益服务经费空白地区。
(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理念
我们要改变基层社会管理传统的控制型的管理理念,实行以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为主要宗旨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的基层社会管理还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基层社会组织还延续着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单纯的依靠传统的政治强制力进行管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基层环境特点,难以达到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会管理中,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坚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积极保护群众权益,使管理部门贴近基层群众,获取民众的信赖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基层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 (三)建立健全基层服务工作的用人机制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选拔的公信度和透明度,一是开展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中选聘基层公务员试点工作,加大从基层事业单位负责人中选拔和任用为党政领导的力度。建立事业单位人员选拔新机制,体现干部选拔公平,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减轻事业单位改革分流的压力,推进事业单位综合改革。二是建立基层服务中心和利益导向机制,放宽对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限制,优先进行职务晋升和待遇补助。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津贴和补贴。鼓励各级事业单位人员到基层服务和挂职。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健全服务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基层服务体系
目前的社会基层服务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应该从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建立全面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使人民群众从各种服务中得到实惠,从而提高民众对政府及基层组织的认同感。
(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应该整合社会的政治资源,将基层政府组织和基层民群整合起来,发扬民主、尊重权利。实现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基层组织将基层政府组织、基层党组织、企业家、老干部、基层民众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尤其是在化解社会矛盾、处置突发事件方面,创造性地形成了“三角架”式的处置模式,即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现场坐镇指挥,“平安协会”冲锋在前、公安队伍压住阵脚、基层党组织迅速跟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另外,通过一些基层群众组织的建立,可以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体现出基层组织的民主性及平等协商的价值理念。这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作用。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稳定管理机制,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韩育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马福云.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挑战[J].中央社會主义学院学报,2011-12(06)
[3]冯希莹.对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核心问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2(04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