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意识。文章指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从教材中提炼吸收健康的营养、从写作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从沟通中引导学生营造健康心理这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健康心理;培养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队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最能影响学生的人。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广大学生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地位,科学地借助教材引导能够充分激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建立学生勤于进取的学习态度与乐观无畏的生活观念,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并拥有无畏的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具备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理论储备,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心,随时了解学生详尽的心理活动,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增强自身的心理素养。笔者对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的心理素质培养任务做出了如下探索。
一、从教材中提炼吸收健康的营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必须广泛地发掘并借助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长征》《开国大典》等课文,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光荣的革命传统,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小树立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桂林山水》《长城》等课文,描写祖国壮美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因此,有机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渗透到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感悟,让学生从中了解我们的生活,将心理素质培养科学、合理地加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利用人物榜样的力量,榜样往往是他们行动的楷模、力量的源泉,其中,用那些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榜样,其激励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从写作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写作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贯穿日常教育方式,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学生人格和思想品德。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即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还有自身对某些事件的感悟通过语言表述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把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真实地写出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甚至学生对某些经历的一些观点主张。
班上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读《荷花、荷叶、淤泥》有感”的作文,他这样写:“这篇文章使我受益无穷,特别是淤泥的无私奉献精神,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从新认识自己。荷叶,作为陪衬荷花的伴侣,它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也受到人们的赞颂。可荷叶至少能让人看到,至少不会受到非议。可淤泥呢?辛辛苦苦养育了荷花荷叶,得到的却是一大堆批评和误解,但淤泥在委屈面前从来都无怨无悔,依然至诚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不求索取地为他人作奉献,在今天已经是很难得了;要做到默默奉献,那就是难上加难;若要做到忍辱负重地默默奉献,那真是比登天还难。为人民服务者值得别人尊敬,默默奉献者值得别人称颂;能在误解与受批评中作出贡献的人,就更值得赞颂……”
笔者认为该作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把荷叶、荷花、淤泥写得极富有人的情感。通过描写淤泥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一种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这就是有益的营养品,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一种坚定的信念将会在小作者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渗透热爱生活、关心集体、尊重别人、做事认真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
三、从沟通中引导学生营造健康心理
作为一名学生,尤其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凭借和教师的互动来判断自身对某位教师教授的科目是否感兴趣,是否自愿接受教师在课堂中所呈现的内容,是否愿意主动加入教师发起的教学任务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和尊重学生,通过熟练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多用正面引导,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学习知识的自發性。在课堂之外,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与学生思想同步。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认真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要求,积极地指导学生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找准突破口,深入探寻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才可以从实质上根除学生遇到的困难。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教育的实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探索创新。当然,这些都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大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深入学习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加入心理健康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健康心理;培养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队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最能影响学生的人。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广大学生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地位,科学地借助教材引导能够充分激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建立学生勤于进取的学习态度与乐观无畏的生活观念,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并拥有无畏的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具备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理论储备,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心,随时了解学生详尽的心理活动,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增强自身的心理素养。笔者对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的心理素质培养任务做出了如下探索。
一、从教材中提炼吸收健康的营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必须广泛地发掘并借助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长征》《开国大典》等课文,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光荣的革命传统,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小树立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桂林山水》《长城》等课文,描写祖国壮美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因此,有机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渗透到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感悟,让学生从中了解我们的生活,将心理素质培养科学、合理地加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利用人物榜样的力量,榜样往往是他们行动的楷模、力量的源泉,其中,用那些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榜样,其激励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从写作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写作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贯穿日常教育方式,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学生人格和思想品德。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即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还有自身对某些事件的感悟通过语言表述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把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真实地写出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甚至学生对某些经历的一些观点主张。
班上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读《荷花、荷叶、淤泥》有感”的作文,他这样写:“这篇文章使我受益无穷,特别是淤泥的无私奉献精神,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从新认识自己。荷叶,作为陪衬荷花的伴侣,它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也受到人们的赞颂。可荷叶至少能让人看到,至少不会受到非议。可淤泥呢?辛辛苦苦养育了荷花荷叶,得到的却是一大堆批评和误解,但淤泥在委屈面前从来都无怨无悔,依然至诚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不求索取地为他人作奉献,在今天已经是很难得了;要做到默默奉献,那就是难上加难;若要做到忍辱负重地默默奉献,那真是比登天还难。为人民服务者值得别人尊敬,默默奉献者值得别人称颂;能在误解与受批评中作出贡献的人,就更值得赞颂……”
笔者认为该作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把荷叶、荷花、淤泥写得极富有人的情感。通过描写淤泥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一种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这就是有益的营养品,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一种坚定的信念将会在小作者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渗透热爱生活、关心集体、尊重别人、做事认真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
三、从沟通中引导学生营造健康心理
作为一名学生,尤其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凭借和教师的互动来判断自身对某位教师教授的科目是否感兴趣,是否自愿接受教师在课堂中所呈现的内容,是否愿意主动加入教师发起的教学任务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和尊重学生,通过熟练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多用正面引导,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学习知识的自發性。在课堂之外,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与学生思想同步。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认真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要求,积极地指导学生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找准突破口,深入探寻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才可以从实质上根除学生遇到的困难。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教育的实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探索创新。当然,这些都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大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深入学习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加入心理健康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