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生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边,一朵枯黄的茉莉从枝头无声无息地飘落,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于我的记忆,就是存在的痕迹都会消失殆尽,谁都不会知道这一朵茉莉曾经如何孤傲地开在枝头又如何萧瑟地离去,连它是否来过都会成为未知。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终将成为虚无。
  我打小就不喜欢白云,它太虚无缥缈了,禁不起风的挑逗,一碰就散了,叫人找不到意义,像掉进了虚无的空间里,什么也没有,心里总是不踏实。可不幸的是——它正如生命。
  棺材盖上的那一刻,我从未如此清醒地认识到,那个人再也回不来了,现在是真的有一样东西被我彻切底底地丢了,而且再无找回的可能。我看着她的尸体被推进火葬场。然后我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只是仿佛隐约看到大片的红色——火狰狞地狂舞着,一点点踩碎她的躯壳,又用尖利的牙齿撕扯着被她的躯干包裹着的更为重要的东西——记忆。我不知道她的灵魂是否挣扎过,不知道她的皮肤如何被火烤得逐渐焦黑,更不知道她是如何从一个“人”化为眼前的齑粉。
  这天的天空一碧如洗,缀着几朵卷云,就好像轻飘飘的羽毛在风中无力打旋。我只怕若是风再大些,这几个脆弱的小东西就该被吹丢了。
  我一直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喜欢漫无目的地走,视线落在哪就走到哪,心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鬼使神差地,我游荡到了那个人坟前,这座坟应该也称得上绿意阑珊了吧——杂草丛生。我这才猛然发现,我好久没有想起她了,若非今日一番遭遇,也许就真的忘记干净了——忘记曾经那些她参与过的岁月,忘记她带给我的美好……
  我逐渐发现,不仅是我,大家都在遗忘。开始的时候,她还会偶尔充当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在一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彻底在这些人的生命中死去了。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死去,是相对你个人而言的,只要你还记得,她就是没死,你忘记的时候,她在你生命里的生命才算真正走到了尽头。连她可爱的老头子都打算再找个伴儿了,这可是那个她交付了终身,说好死后要合葬在一起的人啊,他都要忘了。四十年的温情厚爱尚不过如此,又有谁能记得呢?虽然现实很残酷,但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人遗忘的速度比野草生长的速度还要快得多,人生性如此凉薄,你毫无办法。
  “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无间断地全神贯注地怀念一个人。”这不过只是用来聊以自慰的说法,不过是那个人在我们住后的岁月里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记忆自然而然单薄了。人的脑袋太小了,记不住所有的事,通常都是记一些又丢一部分,这属于不可抗力,怀念恰好就是那一部分没有那么重要的可以被丢弃的东西。说什么时间是可以抹去一切的橡皮擦,其实就是忘了。一辈子多短,让别人记住的可能性如沧海一粟,但至少要做到值得自己记住吧。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后悔过,一辈子,就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别说让旁人记住了,就是一件值得自己记一辈子,能与“圆满”二字沾着边的事也没有。以为自己刚打开生命这扇大门的一条缝,却立马被拒之门外了。最后,不单是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活过,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了。可造物主是公平的,她不管你有没有过好这一辈子,反正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我顿时恐慌起来,担心自己避不开这个带有宿命意味的轮回,重蹈她的覆辙。能够被赋予生命,还是以人的身份活着,本身就是天大的福氣,总是好过那些蝼蚁。我只是怕我会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倒不是要流芳百世,毕竟我这辈子,只想做自己的天使,但愿无忧无恙,岁岁长安,将死之年回首往事了无遗憾。
  “正是因为缺向死而生的勇气,人们才会选择活着而已的生存状态。”生命的虚无敲打着我的窗子,我不得不看见它,也不免有些怅惘,但我不想就这么闭着眼睛沉进泥淖里,我既然认定了生命只有一次,就更没有理由辜负它,我不愿做蜩与学鸠,也不愿成为不知晦朔的朝菌,起码要在平凡中绚烂绽放。
  明日风和日丽,万里无云。
其他文献
湖山春晓图 南唐 巨然  巨然,又称僧巨然。俗名不详,生卒不详,生平也不详实。可以确定的他是江宁(南京)人,生活在五代南唐和北宋初期。应当在南唐做过官,“受业于本郡(南京)开元寺”,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巨然成为了南方山水画大家董源的弟子。北宋开宝八年,南唐降亡,不少南唐翰林图画院的画家随李后主迁移至京城汴梁。巨然也是在这种亡国的状况下来到北方,居于开封开宝寺为僧,自此潜心作画。巨然才情过人,不几时便
期刊
破阵子·春景  [北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近来住在乡下老家。老屋的檐下,一双燕子如约归来,还住在去年的旧巢里,和我一起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一墙之隔。每晚睡前去探望,怕亮光吵醒它们,不敢开灯,借一点点微光,见两个豆沙红的小脑袋已缩在翅膀下,露出一点点雪
期刊
一  在色彩学上有个通俗的说法,叫做“红配紫,赛狗屎;黄配紫,不如死”。如果说青出于蓝的话,而紫则生于红。红色与紫色相配会靠得太近,不但无法展示两个颜色各自的特点,反而还有点相冲。所以西门大官人第一次看见宋惠莲,就问丫环玉箫道:“那个是新娶的来旺儿的媳妇子惠莲?怎的红袄配着紫裙子,怪模怪样?到明日对你娘说,另与他一条别的颜色裙子配着穿。”  对于日理万机的西门庆来说,他能关注到最底层一个员工的穿着
期刊
原本以为,出现在大地之上的每一条河流,都是一个流动的伤口。但当我立于运河之畔,重新审视这一切时,才始悟大化所在。若干年前,这河迹上下,或许是一马平川,怪石叠叠,人不齐至之地,或许是屋舍俨然,茂林修竹,繁衍生息之所。诸因一缘,连成这绵亘千里的玉带长河。  我站在河堤上,不由地思索起来。眼前,河面宏阔地铺展着,直接天的尽头。微风裹挟着潮润的气息,阵阵袭来。来往的船只载满货物,笛声闷号,不知疲累地拨浪前
期刊
初中一年级  似乎没有做一点准备,就稀里糊涂上了中学。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好像马放南山,从此不再学习了,就是玩。每天带着弟弟,还有与他同龄的孩子,从黎明即起一直玩到昏天黑地:学电视里八路军打仗,把皮球踢到了庄稼地里,在崖下挖土准备“构筑工事”,被大人轰走,怕土塌下来压倒我们……好像也从亲戚那里借来了初一的语文课本,翻了翻,就扔一边去了。  那时根本就没有提前补课一说,也不知道预习的好处。家长也
期刊
当我看到它迸发出新绿时,我的内心充满欣喜。这株豆苗是那么充满生机,多么坚韧!它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终于生存了下来。欣喜之余,我不由得陷入沉思: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如何体现?  这使我回忆起这株豆苗经历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磨难,也让我想起了事情的经过。那天劳技课老师布置了劳技作业:种一株植物并上交。不就是种一点東西吗?我心想:在泥土里埋下种子,让它自力更生不就好了吗?  事实上,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
期刊
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死亡,站在殡仪馆的门前,夏风热闹地吹着,但是我整个人都是冰冷的。我来这里送送我的爷爷——在医院里忍受了将近一年病痛的折磨的爷爷。  其实他走的时候也还算安详,给人一种下一秒就要打起舒适的呼噜的错觉,就像往常入睡前一样,可最后响起的,只是机器一声孤独的长鸣。爷爷这算是解脱了吧,我茫然地想。瞒着奶奶在医院里住了这么一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了,最后到来的离去,让我们心上的重担落地,却也越发
期刊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旸,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詩人。  林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二十岁时已有诗名。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林景熙被举荐到首都临安就读太学,于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由上舍生释褐(相当于进士及第)。入仕后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掌储藏帐籍文案之官),转从政郎。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林景熙
期刊
读清代古文,不可避免要遇到桐城派的文章,也就不可避免要遇到姚鼐这个桐城派的真正高峰,他继承了方苞、刘大櫆的衣钵,又自创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论,讲究义理、考据、文章融為一炉。因为重考据,他的《惜抱轩文集》所收录内容和诸多笔记文章多是考证。姚鼐的散文气清而文畅,他的考据也是干净利落,但相较之下,考据文章不如写景抒情叙物吸引人,所以姚鼐为人识大都是因为他的散文,如《游媚笔泉记》《登泰山记》之类,气势宏阔,
期刊
旅途上  看苏东坡的大事年表,会发现他的一生都在颠簸中,几乎很少有安定的时刻。除了最初在凤翔为官做满了三年任期,再就是在黄州、惠州和海南等贬谪之地的几年煎熬。他喜山水,爱寻访,本来在旅途上是欣悦大于劳顿的;但后来因为无尽的催促和胁迫而不得不匆匆上路,行旅也就渐渐变成了折磨。这种不得安宁的生活常常让他厌烦和忐忑,是不得不接受的心与身的双重磨损。一般来说,人们渴求的幸福首先是能够安居,然后才是其他享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