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及应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有些数学教师带着“多做比少做好”的观点,使学生深陷重复机械,量大类多和偏、难、怪的题海之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生的作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作业布置的变化
1.传统的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大一统,全班一刀切;作业布置随意,常常是在下课前几分钟匆忙布置;作业数量过多;作业形式单一;作业的综合性不强;作业重基础、轻技能。
2.新课标下的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应突出开放性、探究性。也就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时间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设计的作业可根据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尝试使用“分层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数学成绩最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当然,在分组时要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各组的作业难易程度也应不同,可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设计结构。
作业功能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新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在作业之中。因此,作业的功能应定位于三个层次: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参与学习情境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发展。
作业的容量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要注重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应遵循“少而有效”的原则。
二、数学作业批改的变化
1.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
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以便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1)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中,教师忽视了作业的评价功能。一些教师把批改作业当做”例行公事”,只判学生解题的正、误,简单地画上“√”或“×”,对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不予理会,学生拿到作业时茫然不知错在何处,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完成作业当做是“应尽的义务”。
(2)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教师批改作业过于细化,教师一包到底,哪错哪“见红”,数字错了改数字,式子错了改式子,这种包办做法,教师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因为学生对错误要有一个再认识和纠正的过程,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纠正?全由教师包办了,这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新课程的作业评价
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历史。
(1)新课程数学作业的评价,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对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秀解法及灵活的解答,在题边的空白处加上简练、准确、生动的眉批:如“思路开阔”“方法灵活、新颖”“思考巧妙”等,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2)新课程数学作业的评价,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仅凭一支红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传统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会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地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评价作业不再仅限于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的作业辅导与评价,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促进教师改变评价的形式。
(3)新课程数学作业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地渗透情感教育。在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来。在分层教学设计的作业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判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对C组学生的作业,评判价准应适当放松,作业做错了,可暂时不评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而对A组学生的作业,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能够在优生中形成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总之,新课程的作业改革将成为课程文化的创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成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深刻过程。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一、作业布置的变化
1.传统的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大一统,全班一刀切;作业布置随意,常常是在下课前几分钟匆忙布置;作业数量过多;作业形式单一;作业的综合性不强;作业重基础、轻技能。
2.新课标下的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应突出开放性、探究性。也就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时间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设计的作业可根据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尝试使用“分层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数学成绩最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当然,在分组时要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各组的作业难易程度也应不同,可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设计结构。
作业功能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新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在作业之中。因此,作业的功能应定位于三个层次: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参与学习情境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发展。
作业的容量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要注重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应遵循“少而有效”的原则。
二、数学作业批改的变化
1.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
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以便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1)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中,教师忽视了作业的评价功能。一些教师把批改作业当做”例行公事”,只判学生解题的正、误,简单地画上“√”或“×”,对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不予理会,学生拿到作业时茫然不知错在何处,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完成作业当做是“应尽的义务”。
(2)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教师批改作业过于细化,教师一包到底,哪错哪“见红”,数字错了改数字,式子错了改式子,这种包办做法,教师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因为学生对错误要有一个再认识和纠正的过程,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纠正?全由教师包办了,这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新课程的作业评价
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历史。
(1)新课程数学作业的评价,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对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秀解法及灵活的解答,在题边的空白处加上简练、准确、生动的眉批:如“思路开阔”“方法灵活、新颖”“思考巧妙”等,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2)新课程数学作业的评价,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仅凭一支红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传统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会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地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评价作业不再仅限于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的作业辅导与评价,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促进教师改变评价的形式。
(3)新课程数学作业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地渗透情感教育。在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来。在分层教学设计的作业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判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对C组学生的作业,评判价准应适当放松,作业做错了,可暂时不评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而对A组学生的作业,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能够在优生中形成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总之,新课程的作业改革将成为课程文化的创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成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深刻过程。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