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政治参与状况与高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参与的效能、参与的渠道、参与的认知水平、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等有待提高。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较为集中的反映出了一国公民在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政治参与也是大学生关心、了解和介入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该群体的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各行各业的主导者和领军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心理素质、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是推动国家不断前行、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后备力量。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如何、参与能力的强弱对推动我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作用,对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效能感低,动员参与居多,参与渠道单一。首先,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当代大学生传承了我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这一鲜明特征,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又为他们积极了解和参与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便利的条件。其次,对国家政治发展及重大时事政治问题关注度较高。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往往只是受控于社会权力支配的相对弱势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力低的状况,导致其政治参与信心和动力不足、缺乏效能感,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其政治冷淡心理的形成。当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漠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社会实践缺乏等密切关联。另外,大学生缺乏政治知识、政治技能、政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政治参与的实效性和水平。
2.参加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但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大学生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社会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非常强的,包括他们政治参与行动的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大学生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最集中体现。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参与政治所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有其必然性和社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参与具有某种主动性特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政治取向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究其原因,表现为市场经济冲击导致商品意识渗透大学校园,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动机和行为。
3.政治参与态度的两面性与情绪化。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具有较为明显的两面性,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情绪化色彩。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具有热情与冷漠“两极分化”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热情,而对于我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却表现出有些出人意料的冷漠。
4.政治现象认知的主流性与浅表性。一般而言,大学生对于政治现象的认知主要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现象的认知具有主流性和浅表性等特征。同时,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现象的认知还具有浅表性的特点,即他们对于基本观点、理论常识、政治事实等方面的认知水平较高,而对于观点提出的背景、事实背后的本质则往往缺乏深入理解。很多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深刻的思维过程,对政治现象的认知多是依据自身的心理感受和生活体验来获得的,带有表面性、片面性和盲目性。
5.政治参与行为的多样性与虚无化。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行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对于自身政治参与的效能感的否定性认知,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身政治參与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虚无化”的评价。
二、正确引导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策略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政治参与方向。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参与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政治理论灌输,提高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鉴别力。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应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他们政治参与知识与意识的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鲜活的社会实践将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升华,并在此过程中,履行权利,承担责任,提升政治社会化水平,健康成长。
2.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组成的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的组织渠道和监督机制,保证大学生们信访、申诉、举报等表达渠道畅通,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3.营造宽松的政治参与氛围,创造先进的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和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养成关心政治的良好习惯。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健康发展。在政治参与中,要注重培育他们的“政治参与公共精神”,形成公共空间特有的秩序、价值与理念。同时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得到不断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高潮.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较为集中的反映出了一国公民在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政治参与也是大学生关心、了解和介入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该群体的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各行各业的主导者和领军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心理素质、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是推动国家不断前行、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后备力量。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如何、参与能力的强弱对推动我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作用,对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效能感低,动员参与居多,参与渠道单一。首先,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当代大学生传承了我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这一鲜明特征,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又为他们积极了解和参与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便利的条件。其次,对国家政治发展及重大时事政治问题关注度较高。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往往只是受控于社会权力支配的相对弱势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力低的状况,导致其政治参与信心和动力不足、缺乏效能感,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其政治冷淡心理的形成。当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漠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社会实践缺乏等密切关联。另外,大学生缺乏政治知识、政治技能、政治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政治参与的实效性和水平。
2.参加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但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大学生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社会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非常强的,包括他们政治参与行动的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大学生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最集中体现。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参与政治所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有其必然性和社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参与具有某种主动性特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政治取向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究其原因,表现为市场经济冲击导致商品意识渗透大学校园,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动机和行为。
3.政治参与态度的两面性与情绪化。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具有较为明显的两面性,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情绪化色彩。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具有热情与冷漠“两极分化”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热情,而对于我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却表现出有些出人意料的冷漠。
4.政治现象认知的主流性与浅表性。一般而言,大学生对于政治现象的认知主要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现象的认知具有主流性和浅表性等特征。同时,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现象的认知还具有浅表性的特点,即他们对于基本观点、理论常识、政治事实等方面的认知水平较高,而对于观点提出的背景、事实背后的本质则往往缺乏深入理解。很多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深刻的思维过程,对政治现象的认知多是依据自身的心理感受和生活体验来获得的,带有表面性、片面性和盲目性。
5.政治参与行为的多样性与虚无化。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行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对于自身政治参与的效能感的否定性认知,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身政治參与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虚无化”的评价。
二、正确引导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策略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政治参与方向。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参与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政治理论灌输,提高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鉴别力。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应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他们政治参与知识与意识的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鲜活的社会实践将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升华,并在此过程中,履行权利,承担责任,提升政治社会化水平,健康成长。
2.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组成的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的组织渠道和监督机制,保证大学生们信访、申诉、举报等表达渠道畅通,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3.营造宽松的政治参与氛围,创造先进的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和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养成关心政治的良好习惯。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健康发展。在政治参与中,要注重培育他们的“政治参与公共精神”,形成公共空间特有的秩序、价值与理念。同时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得到不断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高潮.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