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先帝”劝后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li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后主刘禅不是一个“先天不足的阿斗”,那么在出师北伐之际,诸葛亮也许就不会劳神费力的奏请《出师表》了。正是由于刘禅的先天不足等原因。诸葛亮才放心不下。特地呈奏《出师表》,以便后主刘禅照“表”行事,方才免除出师北伐的后顾之忧。
  《出师表》如何斟词酌句,由于诸葛亮特有的双重身份,也许让他确实有些“双手提篮”之难。作为父辈,他本可直言不讳的训导刘禅:但作为辅佐之臣,他在表述自己的某些看法时却只能点到为止,不得不委婉含蓄,毕竟他还得顾及到人臣之礼。
  站在“人臣”的角度来分析《出师表》之类的文章可谓多矣。拙笔试着从父辈的角度来解读《出师表》而讨教于同行,不知可否?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提到“先帝”前后竟达13次之多,恐怕绝非偶然。这不仅是表明诸葛亮怀有对先帝的感戴之情刻骨铭心。同时也可说明于出师之际以此来劝勉后主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借先帝之名来巧施对后主的训导之意。可以说表文中每一次提及到“先帝”就不亚于是对后主所做的无声的“耳提面命”。
  表文一开篇就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之事,这无异于是给了刘禅当头棒喝式的警醒:你父亲开创的帝业还只进行到一半就离开了我们。你可不能让你父亲的帝王之业半途而废,也就是说帝王之业不能败在你的手上:完成你父亲未竟的帝业这一重任就落在了你的肩上,能否担此重任就看你的了。你可不能做你父亲的不孝之嗣吧,否则,日后你将何颜面去见你的先父呢?
  这不是明摆着借先帝之口吻在暗暗严辞训导刘禅吗?
  诸葛亮帮助刘禅分析并认清蜀国所处的国内外严峻而又令人欣慰的形势时,又警醒刘禅注意“盖追先帝之殊遇”的客观事实。那意思是说:蜀国呈现的形势固然令人振奋,但你可要自知之明而不可盲目乐观。要知道。蜀中朝野上下那些不懈于内者及忘身于外者,他们全都是看在你父亲对他们曾经有过“殊遇”的份上。如果你现在的作为不能使他们看到是你父亲“殊遇的延续”,说白了,就是不能从你的身上看到振兴蜀国的希望,他们就会丧失奋发的劲头和信心,失望于你,那么蜀国的前景将意味着一片黯淡,这种局面可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于是建议后主“宜开张圣听”,因为后主的某些表现实在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光先帝遗德”告诫后主,你父亲的美德在蜀国上下那是有口皆碑。如果你不能做到发扬光大你父亲的美德。那等于就是你把臣民为你进谏的道路给堵死了,你就是只能“偏听则暗”,这将会给蜀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你还是自己想想吧。
  在建言“赏罚分明”的建议后,诸葛亮就蜀国的内部政务作了周密细致的人事安排,并且明确告诉刘禅这样安排的依据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和“先帝称之曰‘能’”这两点。这等于就是提醒刘禅:侍中、侍郎、将军向宠等人,他们是你父亲非常器重和赏识的人物。无论是宫中或是营中之事,一概交给他们处理好了,绝对放心,你对他们不可有丝毫的见疑。否则,你就辜负了你父亲的先见之明:他们就是蜀国的希望,你只要信赖他们,“汉室之隆,计日可待”!
  随后诸葛亮建议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特别强调“先帝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的事实。明确提醒刘禅:你父亲特别重视亲贤远侫,那是你父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得出来的精辟结论!而你现在亲近的又是哪些人呢?你如果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亲贤远侫”事关蜀国未来的兴衰成败这一点,继续和某些人“亲近”下去,对蜀国可是非常危险的,你一定要三思慎行!
  表文至此,如果说诸葛亮此前提及到先帝意在借先帝来不露声色地训导刘禅,表现了他作为父辈“刚性”一面的话:那么,此后再提及到先帝,则可看作是借先帝之名来重在感化刘禅。就表现出诸葛亮作为父辈“柔性”的一面了。
  在缅怀先帝的知遇之恩时,最为诸葛亮所感激的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茅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于是答应出山,愿为先帝奔走效劳。诸葛亮之所以追忆追随先帝的这段经历,其用意是告诉刘禅:您父亲待人诚实谦卑的为人品性实在令人感佩,你应该多一点你父亲的为人处世的品性才是。
  继而又说到白帝城托孤一事。提到先帝深知诸葛亮办事谨慎,把蜀国大事托负给自己。这实际上是告诉刘禅: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为了今日出师北伐,自己此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心只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此来报答你父亲。诸葛亮坦诚的这番肺腑之言。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为了让刘禅深信不疑,诸葛亮竟然用立军状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这就是“愿陛下托臣……以告先帝之灵”。俗话说,军中无戏言,作为父辈的诸葛亮把话语说到了这个份上,想必刘禅再怎么昏庸无知,也不能不被他的诚心和决心所打动,不能不配合诸葛亮这次出师北伐的军事行动了。
  最后诸葛亮再一次真诚地希望刘禅“深追先帝遗诏”,意思是要求刘禅多想想你父亲的临终遗嘱,只要时时记起你父亲的嘱咐。切实履行起为君的职责,我诸葛亮就对你感激不尽了。
  试想,诸葛亮的这份《出师表》,若不是屡屡反复提到“先帝”而蕴含着的极为人性化的凝聚着父辈情结的潜台词,其劝说后主刘禅的力度将会大大地减弱,因而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情辞恳切,真挚感人,催人泪下了。
其他文献
燕喜亭记  韩 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佳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辎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
期刊
提起北宋文坛,没有人不会说到苏轼;说起苏轼,没人会不说前后《赤壁赋》。而千年以来,人们尤其津津乐道的是东坡居士在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中的出色的才情、深邃的思想。人们忘情于文章对赋这种文体的创新、对后人思想智慧的启迪和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手法的运用。但似乎很少有人论及文中具体的景物描写的意义。本文就想从文中所写的“江流”、“清风”、“明月”这三种景物人手,来细细咀嚼作者所独具的
期刊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一、承天寺记游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思,堪称中国文人的典型之思。    1 闲游  见月有情,是因久无人情
期刊
台湾女诗人林明理新推出诗画集《夜樱》(台湾:春晖出版社2009年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汇合了诗与画互文映照的艺术感觉经验,传达了一位现代女性对自然世界幽微而敏锐的体悟。阅读着那些弥漫着诗情画意的作品,仿佛谛听到一片天籁清音,携带着一种浪漫色彩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文字和画面背后呈现的灵动风景和视觉语言,在不动声色中像月下的“夜樱”,为我们飘来了一支“幽玄”的小夜曲,让人在呼吸中陶醉于阅读之后的美
期刊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一、封建伦理型文化背景    据剧本推定,周朴园学成归国兴办实业正值中国甲午海战失败之际,因此周朴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应是生活在半
期刊
一、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1 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就业是中职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对课程的选择上。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专业课。在专业课中,又认为只要掌握职业技能就行,理论知识无须学习,将来就业靠的是技术,语文学习没有作用。2009年泰州市教育局职社处在对全市初三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41%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不必开设语文课,2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可作为等候课开设,只有17%的受调查者
期刊
诗文作品应保持其“原生态”真实面貌,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亦是对读者的信任。可是长时间以来,一些经典名篇,却被悄无声息动了“手术”。此即断章取义,为我所需。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指出;“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思,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且看多年来课本、话语中,已不觉有异例:  《论语》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并非“优秀”而是“有余力”。大白话则是“
期刊
所谓图文转换题,即将图画、图表等材料转换为文字表述。图文转换综合考查对材料的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图画、图表等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    一、图表转换题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揭示漫画寓意或给漫画拟标题。  2 为图片写一句或几句话。(对联、宣传标语、建议等)  3 揭示图表的走势或反映出来的情况变化。    二、规范答题步骤    1 解读图(表)信息
期刊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突出了教材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其中每个单元中的比较,探究文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比较,探究文在北师大版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探究文模块所选文本在主题单元内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精读课文教学的延伸,又是拓展、延伸课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更是表达交流与活动实践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比较·探究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少老师没认识到比较,探究文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北省高考语文作文部分的阅卷工作,作为语文教师,出于职业的敏感。在阅卷过程中,随手记下了一些学生拟得好的和不好的题目,对考生作文拟题中存在的问题,感到很是惋惜。不断地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学生作文拟题方面能够避免这些失误,那么,作文成绩也许会提高几分吧?出于这样的考虑,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整理,以此求教于各位同人。  我们先来看全国1卷的作文题目。  漫画内容:四只小猫坐在餐桌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