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根本设计和实施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传统的电脑课,它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信息素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要教育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课堂上,我曾碰到过个别学生面对绘画中的黄颜色怪声高呼:“黄色!”这让人想到社会上一些人“以传播黄色为荣,以不懂黄色为耻”的思想对他的毒害。为不让他扰乱课堂,老师暂时装聋作哑,待课后进行个别教育。如此看来,良好信息道德的培养还任重而道远。
二、实现充分的自主学习
自主的课堂即是以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为根本,以学生自己为主体。在未来的终身学习型社会中,自主学习不但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生存的必备素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源自于哪里?源自兴趣和成就感。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性、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技术层面的东西过于抽象、枯燥、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基于此考虑,我在学生的网站上安装一些“纸牌”、“连连看”、“翻翻看”等益智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鼠标的应用,也锻炼了学生的智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安装小款小巧的局域网聊天软件,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文字交流,让学生比较厌烦的打字练习变得其乐无穷。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来自于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要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从而实现充分自主的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摆脱传统的教师家长式“一言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体验成为学习主人的喜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式常常导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學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灵活地设计练习内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上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
更充分地实现民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开端,创设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开展广泛的相互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面向未来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传统的电脑课,它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信息素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要教育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课堂上,我曾碰到过个别学生面对绘画中的黄颜色怪声高呼:“黄色!”这让人想到社会上一些人“以传播黄色为荣,以不懂黄色为耻”的思想对他的毒害。为不让他扰乱课堂,老师暂时装聋作哑,待课后进行个别教育。如此看来,良好信息道德的培养还任重而道远。
二、实现充分的自主学习
自主的课堂即是以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为根本,以学生自己为主体。在未来的终身学习型社会中,自主学习不但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生存的必备素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源自于哪里?源自兴趣和成就感。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性、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技术层面的东西过于抽象、枯燥、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基于此考虑,我在学生的网站上安装一些“纸牌”、“连连看”、“翻翻看”等益智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鼠标的应用,也锻炼了学生的智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安装小款小巧的局域网聊天软件,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文字交流,让学生比较厌烦的打字练习变得其乐无穷。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来自于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要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从而实现充分自主的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摆脱传统的教师家长式“一言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体验成为学习主人的喜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式常常导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學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灵活地设计练习内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上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
更充分地实现民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开端,创设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开展广泛的相互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面向未来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