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科学与宗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历来有激烈的争论。直到十九世纪前,人们对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
  
  一、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1、女娲造人
  在中国,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大地荒无人烟,毫无生气。这使得另一位天神——女娲感到非常孤独,似乎缺少了什么。于是女娲找到一处清澈的水池,在水池边挖起黄泥,照自己的模样做了一个泥娃娃,她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女娲心里很高兴,于是继续用黄泥抟出许许多多男人女人来。这些赤裸的人围着女娲欢呼跳跃,然后就分散到各地去了。然而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不使人类灭绝,女娲还让男人和女人配合成亲、传宗接代,这样大地上的人类就逐渐繁衍起来。女娲造人的传说见于《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我国少数民族神话中,也有说人是泥土捏成的:黄土捏成男人,白土捏成女人。藏族神话传说中,神猴是人类的祖先。
  2、世界各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由神创造人的神话,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埃及神话说: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土塑造了泥人,温柔的女神哈托把生命注入泥人的身体,就变成了人。希腊神话说:取火神普罗米修斯曾仿照神的形状捏成了人。北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地神用暗红色泥土掺和了水,做成男女两个人像,男名古苏克,女名晨星,以后世界上便有了人类。
  此外,还有一种自然发生的说法,认为原始的人类是从月亮上落到地面来的,或者是一只怪鸟蛋孵化而成的。古希腊学者中也有认为人是由鱼变来的,鱼登上大陆,鳞一脱掉,就变成了人。上帝造人的说法影响最大,出于基督教的《圣经》,照《圣经》上《创世纪》的说法,上帝只花了六天工夫就把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二、劳动创造了人类
  
  1、进化论的启示
  十九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在其所著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但没有作出系统的论证。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达尔文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说明了人类同高等动物的血缘关系,指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来的。达尔文的理论为人类起源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但他没有科学地回答古猿怎样演变成人以及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等重大问题。
  2、古猿怎样演变成人
  1876年,恩格斯发表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古猿转变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劳动和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时,文章还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攀树的猿群(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古猿)、完全形成的人。
  大约一千四百万年前,在亚洲、非洲南部的一些森林里,成群地生活着高度发展的古代类人猿,简称古猿。长期在树上生活,使他们习惯于在攀援中用上肢摘果、捉虫、筑巢,而用下肢来支撑身体,前肢和后肢逐渐有了某种自然分工,身体便处于半直立状态,内脏的位置也逐渐作了新的调整。后来,由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逐渐稀疏,有些地方甚至树林凋萎而变成草原。古猿群体中,由于各个个体的体质差异,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古猿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自然淘汰了;有些古猿仍出没在小片森林里,继续留在树上过攀援生活,进化成今天的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等;有些古猿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智力也比其它猿类发达,它们能够成群地脱离森林,到林间草地上生活。
  恩格斯指出,从猿到人转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下到地面生活的古猿,由于生存的需要,被迫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以觅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而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渐渐能够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使手和脚的分工固定化,手便获得从事其它活动的自由。“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形成中的人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由于“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增加着”。就这样,经过千万年的过程,形成中的人的手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的完善的人手。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手脚的进化和直立行走,促使身体其它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头部,为脑子扩大为球形提供了条件,并扩大了视野。同时,形成中的人在长期集体劳动中,由于相互呼应和彼此交流思想经常需要发声,因此他们的喉头逐步得到改造,口部器官也逐渐适应发声的需要,能够发出清晰的音节,于是产生了最初的语言。所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作用,又促使猿的脑髓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在猿的脑髓向人的脑髓发展的过程中,为它服务的感觉器官也日益完善化,从而使猿的本能的意识也逐渐发展为人的意识。这都表明,人的脑髓、感官、意识和抽象能力等都是劳动的产物。综上可见,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的手、发音器官和脑髓的形成、语言和意识的出現,终于达到能够制造生产工具。因此,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恩格斯把能够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称这种能制造工具的人为“完全形成的人。”所以他说:“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参考文献】
  1、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参考书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其他文献
一、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    1、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必然成为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挖掘教材内在美,感受创新乐趣    化學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化学符号美、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化学反应动感美。如银白色的金属钠在水中急速旋转而迅速减少,灼热的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飞溅的火花,蓝色
期刊
根据遗传图谱判断人类的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尤其是在历年高考中,该知识点也是重要的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感觉难以理解,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恐惧现象。其实,在对人类家族性状遗传的分析中,可以通过一些规律性的研究来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    一、判断规律      1、首先确定显隐关系  双亲具有相同的性状,而子女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性状,那么双亲具有的性状就
期刊
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如何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分清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和与单位“1”的量所对应的量(即比较量),是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一些捷径。  在教学一般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条件或问题中抓住“是、为、占、相当于”等关键词语,在这些词语的语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标准量)和与单位“1”的量所对应的量(比
期刊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的现象,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发挥塑造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的主渠道优势。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主体道德情感的体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主渠道 探究性学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塑造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作为学校,要发挥青少年价
期刊
一、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的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的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即:  高价氧化低还原,中间价态两俱全;  同种元素多种变,中间价态变两头;  兩头价态变中间,相邻价态不氧还。  解释:同种元素有多种价态时,中间价态变成它相邻两端的价态,如:Cl2+H2O=HCl+HClO;高价低价相互反应变成它们相邻的中间价态,如
期刊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作业囿于书本,拘于抄抄写写,限于室内。它既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和行为实践性的特性,更适应不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构建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作业进行改革,实行全面开放。    一、向思想开放,使作业成为交流思想的殿堂    从新的教学理念来看,思想政治课把追求情意、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接触化学事实(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认为初中学生获取的化学信息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人教版新编初中教材中安排了83个演示实验、 10个学生实验、12个选做实验、12个家庭实验、4个研究性学习实验。因此,研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步形成“实验——现象——结论”的学习模式,对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很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精心准备化学
期刊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一、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
期刊
常听几位同行们慨叹:初中政治课难教,它既不如语文那样语言优美,又不象历史课有生动形象的事例,更不象理化课可以动手做有趣的实验,要教好,实在不易。又听到初中学生的一些反映:政治课空洞抽象,学起来没兴致,难以学进去。  教者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皆有难言苦衷。到底“难”在何处?究其原因,我认为,难在政治课教学没有真正 “活”起来。近几年来,为解决初中政治课“难教”的问题,我作了大胆尝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