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以文学性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归纳《史记》中存在的虚构手法的内容及特点,集中探讨《史记》中文学性虚构是否影响到《史记》“信史”地位这一问题。作者将虚构喻为“针线”,巧妙地点出了《史记》文学性与史学性互相辉映,不可分割的关系,对读者颇有启发性。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虚构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在秉承史实原则的“实录”基础上,通过自身学识和经验在还原历史场景、刻画历史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等方面运用了一定想象和虚构补充的史学巨作,为后世史学家所效仿传承。从史学角度上,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被后世的史学家所借鉴效仿;而从文学角度上,其塑造丰富人物形象的各种文学手段和强烈的抒情性,都可以和历史上的文学作品相媲美。
《史记》中的虚构成分是的确存在的,这里所说的“虚构”,主要指的是非历史真实的,具有某种浪漫主义因素的东西。这使得有人提出,虚构成分是与其作为“实录”的史实原则相冲突的,而进一步质疑《史记》的史学价值。我认为,《史记》中的虚构与所说的“捏造事实”是司马迁在已考察的历史基础上,比前人更多地对人物、情节、语言细节等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虚构,这和臆造事实或是胡编掺假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史记》中的可考据史实是一块块布,那么虚构成分就相当于针线,将零散缺失的史实一一填补联系,使得它们能完整地呈现。
《史记》中的虚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人物事迹中穿插一些人为的传说来“神灵其身”,以充分展现人物形象或表面作者的爱憎。如《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汉高祖刘邦“蛟龙於其上”的出生由来、以及刘邦斩蛇起义是所谓“赤帝子”杀了“白帝子”(预示着汉朝将要灭掉秦朝。)这里对于刘邦的种种神化,明显是刘邦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美化自身“天命所归”而编造散布的。而司马迁却将这些不难看出是虚构的情节写入《史记》的同时,将刘邦的贪财好色、轻蔑自私等行径也一一予以实录,其产生的对比效果恰恰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又如《李将军列传》当中“射虎穿石”的类似情节在战国时期早有流传,所以李将军曾经“射虎穿石”极可能来自司马迁的虚构,但是通过这一情节不仅更丰富化具体化了李广箭技高超、英勇勃发的形象,亦表现出司马迁个人对于李将军的钦佩和敬重此外在《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也有虚构情节的记入。
第二类,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及合理想象历史事实所缺失的细节,使《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变得完整宏大,深入人心。如非常经典的《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情节,樊哙闯帐、项庄舞剑等情节都脍炙人口,惊心动魄,而当中的许多戏剧化冲突细节更像是司马迁的夸张与虚设,或是补充设想。但由于司马迁的精心联系,让所有情节连贯完整,使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更加惊心动魄且合理合情,突显了这个事件对历史走向的重大影响。此外还有项羽在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尽管从真实事实考虑,项羽是否在如此关头真的悲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非常存疑,但司马迁将这段虚构写入,顿时就将霸王别姬的悲壮气氛渲染于纸上,一代西楚霸王英雄末路的深情、慷慨就死之意气和悲剧色彩也从此深入人心。
除了前两类以外,还有一类亦被认为是虚构的一种,便是关于某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将这些传说融入并转化成历史,主要记载于五帝本纪。对于以神话传说入史,是否属于司马迁所有意進行的虚构,尚需商榷。神话传说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民间文学样式,属于口头创作,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地艺未加工,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实际上,神话是上古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反映。司马迁所加入《史记》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依托于他所提及到的《山海经》、《禹本纪》两部书。先秦以前的历史,恰恰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构成今天我们能够认识的上古历史,可以说是“历史的影子”。故对于司马迁所处时代乃至司马迁本人的历史观而言,我们现今所认为是奇思幻想占多数的神话传说,在他们眼中是先秦历史的重要根据,并不是完全不可信的。神话传说恰恰保持了先秦时期历史的一种历史完整性,填补了先秦历史的空白。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神话传说中荒诞怪奇、具神话性的部分截去,而留下传说中合理的部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局限下,基本可以看做是“信史”的部分。如在《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两次被其父及弟陷害而脱险之事,去掉了虚幻的传说而截取性地记录了舜的最后胜利。故司马迁将神话入史,不是出于丰富虚构手法的艺术角度,而是更多地出于历史链条的完整性,补充了先秦历史的空白。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尊重史实的一种。
总的来说,《史记》中虚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代表可以湮没《史记》在史学作品上的地位。虚构就像是针线,将一块块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布缝补起来制成衣,而针线的存在并不影响这件衣服的外观之余,还将原本单一零散的布合成整体。
记录史实依然是《史记》的基础,而极其注重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渲染,正是《史记》与其他史学作品的独到之处,也是它能让枯燥的历史引人入胜、深入人心的原因所在。是《史记》作为一部史学作品,带有司马迁鲜明的个人色彩,即其独到的文学描写艺术和严谨务实的纪实态度。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虚构成分在《史记》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史记》文学性和想象抒情风格的精华所在。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在我看来精辟独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史记》中的虚构,给了《史记》能和《离骚》想媲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史学的严谨求真和文学的艺术想象完美结合,成为一部流传千古、为后世史书所效的史学著作。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虚构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在秉承史实原则的“实录”基础上,通过自身学识和经验在还原历史场景、刻画历史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等方面运用了一定想象和虚构补充的史学巨作,为后世史学家所效仿传承。从史学角度上,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被后世的史学家所借鉴效仿;而从文学角度上,其塑造丰富人物形象的各种文学手段和强烈的抒情性,都可以和历史上的文学作品相媲美。
《史记》中的虚构成分是的确存在的,这里所说的“虚构”,主要指的是非历史真实的,具有某种浪漫主义因素的东西。这使得有人提出,虚构成分是与其作为“实录”的史实原则相冲突的,而进一步质疑《史记》的史学价值。我认为,《史记》中的虚构与所说的“捏造事实”是司马迁在已考察的历史基础上,比前人更多地对人物、情节、语言细节等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虚构,这和臆造事实或是胡编掺假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史记》中的可考据史实是一块块布,那么虚构成分就相当于针线,将零散缺失的史实一一填补联系,使得它们能完整地呈现。
《史记》中的虚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人物事迹中穿插一些人为的传说来“神灵其身”,以充分展现人物形象或表面作者的爱憎。如《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汉高祖刘邦“蛟龙於其上”的出生由来、以及刘邦斩蛇起义是所谓“赤帝子”杀了“白帝子”(预示着汉朝将要灭掉秦朝。)这里对于刘邦的种种神化,明显是刘邦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美化自身“天命所归”而编造散布的。而司马迁却将这些不难看出是虚构的情节写入《史记》的同时,将刘邦的贪财好色、轻蔑自私等行径也一一予以实录,其产生的对比效果恰恰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又如《李将军列传》当中“射虎穿石”的类似情节在战国时期早有流传,所以李将军曾经“射虎穿石”极可能来自司马迁的虚构,但是通过这一情节不仅更丰富化具体化了李广箭技高超、英勇勃发的形象,亦表现出司马迁个人对于李将军的钦佩和敬重此外在《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也有虚构情节的记入。
第二类,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及合理想象历史事实所缺失的细节,使《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变得完整宏大,深入人心。如非常经典的《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情节,樊哙闯帐、项庄舞剑等情节都脍炙人口,惊心动魄,而当中的许多戏剧化冲突细节更像是司马迁的夸张与虚设,或是补充设想。但由于司马迁的精心联系,让所有情节连贯完整,使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更加惊心动魄且合理合情,突显了这个事件对历史走向的重大影响。此外还有项羽在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尽管从真实事实考虑,项羽是否在如此关头真的悲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非常存疑,但司马迁将这段虚构写入,顿时就将霸王别姬的悲壮气氛渲染于纸上,一代西楚霸王英雄末路的深情、慷慨就死之意气和悲剧色彩也从此深入人心。
除了前两类以外,还有一类亦被认为是虚构的一种,便是关于某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将这些传说融入并转化成历史,主要记载于五帝本纪。对于以神话传说入史,是否属于司马迁所有意進行的虚构,尚需商榷。神话传说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民间文学样式,属于口头创作,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地艺未加工,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实际上,神话是上古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反映。司马迁所加入《史记》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依托于他所提及到的《山海经》、《禹本纪》两部书。先秦以前的历史,恰恰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构成今天我们能够认识的上古历史,可以说是“历史的影子”。故对于司马迁所处时代乃至司马迁本人的历史观而言,我们现今所认为是奇思幻想占多数的神话传说,在他们眼中是先秦历史的重要根据,并不是完全不可信的。神话传说恰恰保持了先秦时期历史的一种历史完整性,填补了先秦历史的空白。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神话传说中荒诞怪奇、具神话性的部分截去,而留下传说中合理的部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局限下,基本可以看做是“信史”的部分。如在《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两次被其父及弟陷害而脱险之事,去掉了虚幻的传说而截取性地记录了舜的最后胜利。故司马迁将神话入史,不是出于丰富虚构手法的艺术角度,而是更多地出于历史链条的完整性,补充了先秦历史的空白。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尊重史实的一种。
总的来说,《史记》中虚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代表可以湮没《史记》在史学作品上的地位。虚构就像是针线,将一块块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布缝补起来制成衣,而针线的存在并不影响这件衣服的外观之余,还将原本单一零散的布合成整体。
记录史实依然是《史记》的基础,而极其注重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渲染,正是《史记》与其他史学作品的独到之处,也是它能让枯燥的历史引人入胜、深入人心的原因所在。是《史记》作为一部史学作品,带有司马迁鲜明的个人色彩,即其独到的文学描写艺术和严谨务实的纪实态度。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虚构成分在《史记》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史记》文学性和想象抒情风格的精华所在。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在我看来精辟独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史记》中的虚构,给了《史记》能和《离骚》想媲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史学的严谨求真和文学的艺术想象完美结合,成为一部流传千古、为后世史书所效的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