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高中作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以应试为中心进行作文教学,导致广大高中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甚至蜕变为新的八股文。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从应试中解脱出来,转变固有的作文教学理念,从注重提高学生的体察生活的意识、思考生活的意识做起,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一步步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误区 教学方法
文无定法,自古以来皆然。文章属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思想、品质、意识方面的东西,它不像机器生产产品那样让大家有目共睹,也不像用公式解决数理化题目那样有规律可循。
以前,包括目前,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误区,许多教师注重传授学生写作方法、技巧,往往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再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机械的重复训练。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且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写作方法与高明的技巧。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这或许就是教师传授的一种技法。这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专门为考试而忙活。这种做法,短期内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从长远看,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就必须先弄明白写作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不只是为考试服务的工具。而要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文教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长时间以来,不少语文教师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文的缓冲间歇带,缺乏每学期整体的作文训练设计。作文课随机命题,让学生冥思苦想,各显神通,不仅没有训练梯度,而且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进行全盘计划,各个学期要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各个星期要有不同的训练指标。
其次,梯度要明确。例如训练修辞,就比喻来说,要先从明喻到暗喻到借喻到博喻,从易到难,从微观上解决作文训练中一些问题。
最后,重点要明确。高中阶段作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遍地开花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在训练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唤醒学生对周围生活“爱的感觉”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孩子没有这双眼睛吗?比如说美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孩子们没有看到吗?不是,孩子们缺少的是被生活之美打动的心灵。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的心灵为什么无法被打动?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爱的感觉”未得到唤醒。现在很多孩子对父母、亲友、老师、同学等人给予他的爱全然没感觉。心中没有“爱的感觉”,当然就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因此,作文的世界是‘心’的世界,‘情’的世界,‘人’的世界。”[2]所以自然也就难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孩子们心中并非缺少爱,而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唤醒,或被一些世俗的功利的尘土掩盖。唤醒它,关键是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感动性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追问缤纷的大自然:一只鸟在窗台上跳跃盼顾,想对你倾诉什么衷肠?可以发掘凡人小事的醇香:妈妈为什么把剩余的菜汤倒给自己还笑着说菜汤最有营养?在感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感动,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保持和善、亲密、真挚的关系,保持着深沉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生命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都有可能斩断生命中某一段小小的劣根。日复一日,感动会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处处感恩自然,感恩生活,就能感受到、发现我们这个世界更多的美丽与神奇,就能发掘出更有情趣、更动人的写作素材。
以一篇江苏优秀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为例(以下为节选)。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
……
何永康教授评点此文:不事张扬,不玩深沉。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之所以如此,正源自于这位考生用真诚之心、感动之心去体察生活,于是便也懂得了感恩父母,知道肩头的责任。所以,这篇文章才如此感人肺腑。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自己思想中的那片狭隘天地,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学会欣赏和感动,同时去领悟做人的真谛,学会包容、宽恕、感恩,领略快乐、美好、崇高。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即生活素材和阅读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获得真实情感,将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一点语文教师都懂,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语文教师不知如何去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缺乏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以为实用的做法是选择一些名家名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近),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比如我让学生读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看看他们是如何选择生活素材的,又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这两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所选材料又是生活琐事,学生容易借鉴,容易模仿。然后布置他们写同题作文(写“我的父亲”亦可)。结果情形大有改观,比如一学生写道:妈妈虽是乡下妇女,却很开明。每当我犯了什么错误,她当天不批评我,总是在第二天对我进行教育,因为她要回去查她那本《如何教育孩子》一书。她爱赶时髦,所以不用传统的,也就是婆婆教育她的方法来教育我,她想了解现代的教育方法……另一学生写道:晚上,一家人边吃晚饭边看电视,父亲美滋滋地喝着他的老酒。当看到孙俪做的广告时,爸爸笑道:“我女儿要是这么漂亮,我就发财了。”妹妹急忙反驳:“你的意思是说我和姐长得丑咯。”妈妈也在一旁责怪:“十三点兮兮的,说这种话?”爸爸忙说:“开玩笑,开玩笑。只要我的一双宝贝女儿天天陪着我,我就很开心啦。”起码,学生知道写真实的东西了,知道从生活中去搜索写作素材了,而不再去胡编乱造一些诸如“为我送伞”“背我去医院”之类的虚情假意的东西。
写作素材还必须从阅读教材中积累。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作文就是每周安排的两节课,写作能力当然就在这两节课培养了。这种片面认识和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显然是无益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失去语文课这个主战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如讲解现代文阅读时,可充分利用现代文结构巧妙、语言流畅、感情丰富等特点,剖析文章的亮点,给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并借鉴其写作经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仿写。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写下阅读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养成在读书中积累,在积累中丰富,在丰富中灵活运用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学生在写作中才会游刃有余,真实感人的东西才会跃然纸上。
好作文需要以丰厚的阅读积累为底蕴。阅读积累充足,大脑中建立起无数个生长点,思维灵感随时可以被激活,写作时便能左右逢源,率性而作,自如倾吐,气势似江流滔滔奔涌;积累单薄,腹中空空,纵有好的题材,依然文思枯萎,文气自然弱。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刻不容缓。虽然“文无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文教学的难度,但只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作文”,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及时走出陷入的误区,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使作文教学真正拥有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管建刚.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识.人民教育,2008,(7).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误区 教学方法
文无定法,自古以来皆然。文章属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思想、品质、意识方面的东西,它不像机器生产产品那样让大家有目共睹,也不像用公式解决数理化题目那样有规律可循。
以前,包括目前,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误区,许多教师注重传授学生写作方法、技巧,往往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再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机械的重复训练。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且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写作方法与高明的技巧。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这或许就是教师传授的一种技法。这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专门为考试而忙活。这种做法,短期内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从长远看,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就必须先弄明白写作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不只是为考试服务的工具。而要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文教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长时间以来,不少语文教师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文的缓冲间歇带,缺乏每学期整体的作文训练设计。作文课随机命题,让学生冥思苦想,各显神通,不仅没有训练梯度,而且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进行全盘计划,各个学期要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各个星期要有不同的训练指标。
其次,梯度要明确。例如训练修辞,就比喻来说,要先从明喻到暗喻到借喻到博喻,从易到难,从微观上解决作文训练中一些问题。
最后,重点要明确。高中阶段作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遍地开花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在训练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唤醒学生对周围生活“爱的感觉”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孩子没有这双眼睛吗?比如说美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孩子们没有看到吗?不是,孩子们缺少的是被生活之美打动的心灵。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的心灵为什么无法被打动?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爱的感觉”未得到唤醒。现在很多孩子对父母、亲友、老师、同学等人给予他的爱全然没感觉。心中没有“爱的感觉”,当然就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因此,作文的世界是‘心’的世界,‘情’的世界,‘人’的世界。”[2]所以自然也就难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孩子们心中并非缺少爱,而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唤醒,或被一些世俗的功利的尘土掩盖。唤醒它,关键是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感动性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追问缤纷的大自然:一只鸟在窗台上跳跃盼顾,想对你倾诉什么衷肠?可以发掘凡人小事的醇香:妈妈为什么把剩余的菜汤倒给自己还笑着说菜汤最有营养?在感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感动,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保持和善、亲密、真挚的关系,保持着深沉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生命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都有可能斩断生命中某一段小小的劣根。日复一日,感动会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处处感恩自然,感恩生活,就能感受到、发现我们这个世界更多的美丽与神奇,就能发掘出更有情趣、更动人的写作素材。
以一篇江苏优秀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为例(以下为节选)。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
……
何永康教授评点此文:不事张扬,不玩深沉。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之所以如此,正源自于这位考生用真诚之心、感动之心去体察生活,于是便也懂得了感恩父母,知道肩头的责任。所以,这篇文章才如此感人肺腑。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自己思想中的那片狭隘天地,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学会欣赏和感动,同时去领悟做人的真谛,学会包容、宽恕、感恩,领略快乐、美好、崇高。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即生活素材和阅读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获得真实情感,将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一点语文教师都懂,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语文教师不知如何去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缺乏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以为实用的做法是选择一些名家名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近),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比如我让学生读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看看他们是如何选择生活素材的,又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这两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所选材料又是生活琐事,学生容易借鉴,容易模仿。然后布置他们写同题作文(写“我的父亲”亦可)。结果情形大有改观,比如一学生写道:妈妈虽是乡下妇女,却很开明。每当我犯了什么错误,她当天不批评我,总是在第二天对我进行教育,因为她要回去查她那本《如何教育孩子》一书。她爱赶时髦,所以不用传统的,也就是婆婆教育她的方法来教育我,她想了解现代的教育方法……另一学生写道:晚上,一家人边吃晚饭边看电视,父亲美滋滋地喝着他的老酒。当看到孙俪做的广告时,爸爸笑道:“我女儿要是这么漂亮,我就发财了。”妹妹急忙反驳:“你的意思是说我和姐长得丑咯。”妈妈也在一旁责怪:“十三点兮兮的,说这种话?”爸爸忙说:“开玩笑,开玩笑。只要我的一双宝贝女儿天天陪着我,我就很开心啦。”起码,学生知道写真实的东西了,知道从生活中去搜索写作素材了,而不再去胡编乱造一些诸如“为我送伞”“背我去医院”之类的虚情假意的东西。
写作素材还必须从阅读教材中积累。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作文就是每周安排的两节课,写作能力当然就在这两节课培养了。这种片面认识和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显然是无益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失去语文课这个主战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如讲解现代文阅读时,可充分利用现代文结构巧妙、语言流畅、感情丰富等特点,剖析文章的亮点,给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并借鉴其写作经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仿写。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写下阅读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养成在读书中积累,在积累中丰富,在丰富中灵活运用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学生在写作中才会游刃有余,真实感人的东西才会跃然纸上。
好作文需要以丰厚的阅读积累为底蕴。阅读积累充足,大脑中建立起无数个生长点,思维灵感随时可以被激活,写作时便能左右逢源,率性而作,自如倾吐,气势似江流滔滔奔涌;积累单薄,腹中空空,纵有好的题材,依然文思枯萎,文气自然弱。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刻不容缓。虽然“文无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文教学的难度,但只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作文”,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及时走出陷入的误区,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使作文教学真正拥有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管建刚.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识.人民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