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文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是历史文选教育界长期进行探索、创新的重要物化成果,该书结构合理,内容精审,注解翔实,难度适中,颇获赞誉,是历史文选教材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在从事教学及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疏忽之处。这些瑕疵本无伤大雅、无关紧要,但笔者为求教于方家、增进学识计,遂不揣浅陋,将这些疏忽之处进行了初步的勘误。归纳起来,书中的疏忽之处主要有字词解释欠妥,内容遗漏,错别字,衍文,年号或年代错误,今地名仍沿用旧称,地名错误,人名错误,人物生卒年错误,书名、作者或书卷册数错误,字音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排版错误等情况,总计76条。其中一些条目涉及两个方面以上,为避免重复,仅纳入一种情况。
一、字词解释欠妥
以下两处注释对字词的解释恐未妥当,可另作新解。
1.下册书第339页《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注释3认为:“羸,当作‘赢’,裹也,缠绕也。”按:“嬴”与“赢”字形相近,字义有别。“嬴”有“环绕”之意,见《辞源》第769页“嬴”条(商务印书馆2006年修订版);而“赢”无此意,见《辞源》第2974页“赢”条。故此处“羸”不当做“赢”。然亦不当做“嬴”,而当通“累”,缠绕意,“羸”“累”二字音同、义同。
2.下册书第363页《三峡》注释12将“屡引”释为“经常引发”,恐不妥。因“引”有延长、伸长之意,结合原文“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语境,释为“经常引颈哀歌”恐更为妥当。
二、内容遗漏
上册书第240—241页“纪事本末体系列书目”内容为介绍历代系列纪事本末体书目,列有《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等史籍。而清李有棠撰有《金史纪事本末》52卷,由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出版。如补充介绍《金史纪事本末》,则整个内容更显完整,读者将发现宋、辽、西夏、金、元等并列或前后相继之朝代皆有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错别字
书中错别字有字形相似、字音相同或相近、注释用繁体字等三种情况。
(一)字形相似
这种情况在书中多次出现,计有13条。
1.上册书第75页《孔子世家》注释18“祓”字有误。“祓”与“袚”字形易混淆。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47《孔子世家》原文,“祓”应为“袚”。而就字义论,二者有根本不同,“祓”为古代除灾祈福之仪式,而“袚”为古代一礼服名。结合原文语境,从字义判断,此处“祓”字应为“袚”。
2.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2段注释1“手仗”之“仗”当为“杖”。
3.上册书第208页《晋楚城濮之战》注释29“《十三经注流》本”当为“《十三经注疏》本”。
4.下册书第326页“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条第5行“作者晚年,另撰有《小腆纪传》六十卷,补遗正卷”之“补遗正卷”当为“补遗五卷”。
5.下册书第333页《邵公谏厉王弭谤》第1段前注释3“历王时为王室卿士”之“历王”当为“厉王”。
6.下册书第366页《永宁寺》注释5“焚语音译”之“焚语”当为“梵语”。
7.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前注释5“东汉颖川颖阳”当为“东汉颍川颍阳”,即颍川郡颍阳县。按:“颍”在中国古代常出现于特定地名中,如颍川郡、颍州、颍川县、颍阳县、颍阴县、颍上县、颍口、颍水等。
8.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后注释5“屈氏”、“屈禽”当为“展氏”、“展禽”。
9.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3“东汉末年大学生的首领”之“大学生”当为“太学生”。
10.下册书第403页《书教下》注释1“园,运转无穷”之“园”当为“圆”。
11.下册书第405页《书教下》注释3“灌指颖阴侯灌婴”之“颖阴侯”当为“颍阴侯”,“贾谊建议列候就国”之“列候”当为“列侯”。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95《灌婴传》,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灌婴为颍阴侯。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1《灌婴传》有相同记载。为维护中央集权,贾谊向文帝建议列侯就国。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称汉文帝在位初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8《贾谊传》记载相同。
12.下册书第429页第2段“《益部耆旧传》”当为“《益都耆旧传》”。
13.下册书第492页《齐桓晋文之事章》注释9“盖”当为“盍”。
(二)字音相同或相近
1.下册书第365页《永宁寺》第3行“是以常景碑雲”中“雲”当为“云”。 此据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另,就字词用法而言,在古汉语中,“云”可作动词,意为“说”,而“雲”无此用法。
2.下册书第445页注释4“唐太宗”当为“唐代宗”。按:唐代宗时期,以宦官二人充任内枢密使,掌机密事,承宣诏命,权力极大。从此,宦官藉内枢密使一职,很容易专权。
(三)注释用繁体字
上册书第133页《党锢列传序》第1段前注释15“闲坐啸詠”之“詠”字宜为简体字“咏”,以与全书注释风格统一。
四、衍文
在书中出现三处衍文。
1.上册书第140页《诸葛亮传》注释9“名管夷吾”,“管”字当删去,为“名夷吾”,如此文义方通。
2.下册书第335页《燕昭王求士》正文第2段第2行“北面而而受学”当删去一“而”字,此据《战国策》卷29《燕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而就文义论,删去一“而”字文义方通。
3.下册书第538页“历代重要类书书目列表”第13《山堂考索》的作者“襟章如愚”当为“宋章如愚”,“襟”系衍文。
五、年号或年代错误
在书中出现四处年号或年代错误的情况。
1.上册书第144页《诸葛亮传》注释1建安十六年非公元221年,当为公元211年。另建安年号非终于公元219年,当终于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按:汉献帝建安元年为公元196年,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
2.上册书第242页《贞观君臣论治》注释3唐太宗贞观年号当始于公元627年,终于公元649年。故“唐太宗年号(626—649)”之“626”当为“627”。
3.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1《续后汉书》条作者“宋萧常”系年代错误,当为“南朝宋萧常”。
4.下册书第385页第5行及第19行“宋王夫之”系年代错误,均当为“明末清初王夫之”或“清王夫之”。
六、今地名仍沿用旧称
地名往往随行政区划沿革而发生变化,今地名当使用最新的称呼,以体现时代性。书中有七处今地名仍沿用旧称之情况。
1.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3段注释4“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为旧称,今已改为“四川茂县”。
2.上册书第139页《诸葛亮传》注释3“山东泰安县”为旧称,今已改为“山东泰安市”。
3.上册书第142页《诸葛亮传》注释6“湖北新洲(县)”为旧称,今已改为“湖北武汉市新洲区”。
4.上册书第146页《诸葛亮传》注释2“四川奉节县”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奉节县”。
5.上册书第246页《贞观君臣论治》注释8“今四川彭水”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彭水县”。
6.下册书第362页《三峡》注释7“四川奉节(县)”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奉节(县)”。
7.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4“讫所在今河南禹县”之“讫所”当为“治所”,文义方通。另,“河南禹县”为旧称,今已改为“河南禹州市”。要之,“讫所在今河南禹县”当为“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七、地名错误
书中地名错误的情况有三处。
1.上册书第149页《诸葛亮传》注释2“褒斜道南口”所在地名有误。褒斜道南口应至今陕西勉县褒城镇,而非褒城县,今褒城镇属陕西勉县。
2.上册书第217页《淝水之战》注释8“朱序籍贯义阳平氏”所对应今地名有误。义阳郡平氏县治所当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而非河南相柏西。此据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237页“义阳郡”条、第652页“平氏县”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上册书第217页《淝水之战》注释11弋阳郡治所对应之今地名有误。弋阳郡治所当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而非河南温州西。此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72页“弋阳郡”条。
八、人名错误
书中人名错误共计12处,主要为字形或字音相近相似所致。
1.上册书第149页《诸葛亮传》注释15张郃当字“儁乂”,而非字“儁容”。此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卷17《张郃传》。
2.上册书第241页“纪事本末体系列书目”第四“《续通鉴纪事本末》二百二十卷,清李慈铭撰”,误。当为“《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十卷,清李铭汉撰”。按:李铭汉(1809—1891),甘肃武威人;李慈铭(1829—1894),浙江会稽人,未撰《续通鉴纪事本末》。
3.上册书第282页“两汉诏令二十三卷”条《西汉诏令》作者“林虑”当为“林虙”。
4.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2《九国志》条作者“路辰”当为“路振”。
5.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28《蒙古源流》条作者“囊萨彻辰”当为“萨囊彻辰”。
6.下册书第325页“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条《东都事略》作者“王偁”当为“王称”。此据陈述先生《东都事略撰人王赏称父子》一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册第一分册)。这一研究成果已为学界公认,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东都事略”条吸取。该条指出:“《东都事略》,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偁’)撰。”
7.下册书第326页“大金国志四十卷”条第3段第1行《松漠纪闻》作者“江皓”当为“洪皓”。
8.下册书第327页“历代杂史要目”第16《江南野史》条作者“尤袤”当为“龙袞”。
9.下册书第360页第3段倒数第2行《河朔访古记》作者“乃贤”当为“葛罗禄迺贤”、“迺贤”或“纳新”。另,同页第4段《西域行程记》及《西域番国志》作者“陈诚”均当为“陈诚、李暹”。
10.下册书第430页“宋元学案一百卷”第4行及第11行中《宋元学案补遗》的作者“冯云濛”均当为“冯云濠”。
11.下册书第571页“2.作注的原则和方法”第5行“阎若琚”当为“阎若璩”。
12.下册书第614页《历史名词特殊读音表》倒数第3行“金日蝉”当为“金日磾”。
九、人物生卒年错误
书中人物生卒年错误之处有三。
1.下册书第324页《十国春秋》作者吴任臣生卒年有误,应为1628—1689而非1631—1684,1631—1684乃吴兆骞之生卒年。此据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第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下册书第329页《贞观政要》作者吴兢生卒年有误,应为670—749而非690—749。
3.下册书第435页“容斋随笔七十四卷”条将作者洪迈与其兄洪遵二人之生卒年相混。洪迈生卒年当为1123—1202,而1120—1174乃洪遵生卒年。此据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第13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
十、书名、作者或书卷册数错误
书名、作者错误的情况共12条,书卷册数错误的情况共四条。书名错误主要是书名出现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的错别字,作者错误主要是对工具书的编写者表述不够准确。
1.上册书52页第2段最后一行“《二十二史札记》”当为“《廿二史札记》”。《廿二史札记》为清代三大史考名著之一,当使用规范名称。
2.上册书第282页“唐大诏令集二四○卷”当为“宋大诏令集二四○卷”。
3.下册书第327页“历代杂史要目”第20“《挥尘录》”当为“《挥麈录》”。按:“麈”非“塵”甚明,但此处“麈”被误为“塵”,“塵”之简化字为“尘”。
4.下册书第350页“3.参考性工具书”第2行“《简明哲学词典》(苏尤金编)”当为“《简明哲学辞典》([苏]罗森塔尔、尤金编)”。同页第3行“《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编,上海辞书社1983年出版)”当为“《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同页第4行“《宗教词典》(任继愈编)”当为“《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同页第6行“《经济学大词典》”当为“《经济大辞典》”,该书分为20卷,1992年出版汇编本。同页第8行“《中国近代史辞典》(陈旭麓主编)”当为“《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等主编)”。按:《中国近代史词典》有三位主编,即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同页第9行“《世界历史辞典》”当为“《世界历史词典》”。
5.下册书第359页第2段第4行“《舆地记胜》”当为“《舆地纪胜》”。
6.下册书第431页第1段第9行《百越先贤志》作者“区大任”当为“欧大任”。
7.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4《酉阳杂俎》作者当为段成式,而赵璘所撰笔记则为《因话录》。
8.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6“《国学纪闻》”当为“《困学纪闻》”。
9.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5“《玉壶清语》”当为“《玉壶清话》”。
10.下册书第433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8“《渔隐丛语》”当为“《苕溪渔隐丛话》”。
11.下册书第433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9“《玉堂嘉语》”当为“《玉堂嘉话》”。
12.下册书第581页第1行“《铃山堂集》”当为“《钤山堂集》”。按:《钤山堂集》为明严嵩著。钤山在今江西省分宜县南二里袁江南岸,亦名钤岗,右为新泽水、左为长寿水,夹于山末,故名钤。严嵩曾在钤山读书十年,故其文集名为《钤山堂集》。此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19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册)。
13.上册书第241页“朝代系列纪事本末书目”第5“《宋史纪事本末》一百零九卷”当为“《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按:《宋史纪事本末》共二十六卷,一百零九目。
14.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8“《南宋书》六十卷”当为“《南宋书》六十八卷”。
15.下册书第322页“历代别史要目”第31“《明书》一百七十卷,清傅维麟撰”当为“《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清傅维鳞撰”。
16.下册书第537页“永乐大典”条第6行“分抄装成一万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万七千万字”当为“分抄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亿七千万字”。
十一、字音错误
字音错误的情况在书中有三处。
1.上册书第124页《张骞传》第1段前注释8“巂”音xí误,当为xī。
2.上册书第141页《诸葛亮传》注释23“暗”音ān误,当为àn。
3.下册书第480页《东山》注释9“蜎蜎”音xuānxuān误,当为yuānyuān。
十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在书中有两处。
1.上册书第148页《诸葛亮传》注释11“掌”字后的逗号当删去,如此文义方通。
2.下册书第429页“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一段第3行“十卷。”当为“十卷,”,如此文义方通。
3.下册书第549页《劝学》第3段第4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当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如此文义方通。
十三、排版错误
排版错误在书中有两处。
1.上册书第48页“与《史记》八书分合对应的史志”表中《隋书》之《食货志》误与《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同列,应右移一格与《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所在列相对应。
2.下册书第410页《五代史论下之十三》第1段第3行“朶”当为“启”,应系排版之误。
3.下册书第412页《明代宦官》第10行“正德天朶等朝乎”之“天朶”当为“天启”,第413页第7、10行“天朶之初”均当为“天启之初”,亦应系排版之误。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字词解释欠妥
以下两处注释对字词的解释恐未妥当,可另作新解。
1.下册书第339页《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注释3认为:“羸,当作‘赢’,裹也,缠绕也。”按:“嬴”与“赢”字形相近,字义有别。“嬴”有“环绕”之意,见《辞源》第769页“嬴”条(商务印书馆2006年修订版);而“赢”无此意,见《辞源》第2974页“赢”条。故此处“羸”不当做“赢”。然亦不当做“嬴”,而当通“累”,缠绕意,“羸”“累”二字音同、义同。
2.下册书第363页《三峡》注释12将“屡引”释为“经常引发”,恐不妥。因“引”有延长、伸长之意,结合原文“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语境,释为“经常引颈哀歌”恐更为妥当。
二、内容遗漏
上册书第240—241页“纪事本末体系列书目”内容为介绍历代系列纪事本末体书目,列有《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等史籍。而清李有棠撰有《金史纪事本末》52卷,由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出版。如补充介绍《金史纪事本末》,则整个内容更显完整,读者将发现宋、辽、西夏、金、元等并列或前后相继之朝代皆有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错别字
书中错别字有字形相似、字音相同或相近、注释用繁体字等三种情况。
(一)字形相似
这种情况在书中多次出现,计有13条。
1.上册书第75页《孔子世家》注释18“祓”字有误。“祓”与“袚”字形易混淆。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47《孔子世家》原文,“祓”应为“袚”。而就字义论,二者有根本不同,“祓”为古代除灾祈福之仪式,而“袚”为古代一礼服名。结合原文语境,从字义判断,此处“祓”字应为“袚”。
2.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2段注释1“手仗”之“仗”当为“杖”。
3.上册书第208页《晋楚城濮之战》注释29“《十三经注流》本”当为“《十三经注疏》本”。
4.下册书第326页“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条第5行“作者晚年,另撰有《小腆纪传》六十卷,补遗正卷”之“补遗正卷”当为“补遗五卷”。
5.下册书第333页《邵公谏厉王弭谤》第1段前注释3“历王时为王室卿士”之“历王”当为“厉王”。
6.下册书第366页《永宁寺》注释5“焚语音译”之“焚语”当为“梵语”。
7.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前注释5“东汉颖川颖阳”当为“东汉颍川颍阳”,即颍川郡颍阳县。按:“颍”在中国古代常出现于特定地名中,如颍川郡、颍州、颍川县、颍阳县、颍阴县、颍上县、颍口、颍水等。
8.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后注释5“屈氏”、“屈禽”当为“展氏”、“展禽”。
9.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3“东汉末年大学生的首领”之“大学生”当为“太学生”。
10.下册书第403页《书教下》注释1“园,运转无穷”之“园”当为“圆”。
11.下册书第405页《书教下》注释3“灌指颖阴侯灌婴”之“颖阴侯”当为“颍阴侯”,“贾谊建议列候就国”之“列候”当为“列侯”。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95《灌婴传》,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灌婴为颍阴侯。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1《灌婴传》有相同记载。为维护中央集权,贾谊向文帝建议列侯就国。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称汉文帝在位初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8《贾谊传》记载相同。
12.下册书第429页第2段“《益部耆旧传》”当为“《益都耆旧传》”。
13.下册书第492页《齐桓晋文之事章》注释9“盖”当为“盍”。
(二)字音相同或相近
1.下册书第365页《永宁寺》第3行“是以常景碑雲”中“雲”当为“云”。 此据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另,就字词用法而言,在古汉语中,“云”可作动词,意为“说”,而“雲”无此用法。
2.下册书第445页注释4“唐太宗”当为“唐代宗”。按:唐代宗时期,以宦官二人充任内枢密使,掌机密事,承宣诏命,权力极大。从此,宦官藉内枢密使一职,很容易专权。
(三)注释用繁体字
上册书第133页《党锢列传序》第1段前注释15“闲坐啸詠”之“詠”字宜为简体字“咏”,以与全书注释风格统一。
四、衍文
在书中出现三处衍文。
1.上册书第140页《诸葛亮传》注释9“名管夷吾”,“管”字当删去,为“名夷吾”,如此文义方通。
2.下册书第335页《燕昭王求士》正文第2段第2行“北面而而受学”当删去一“而”字,此据《战国策》卷29《燕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而就文义论,删去一“而”字文义方通。
3.下册书第538页“历代重要类书书目列表”第13《山堂考索》的作者“襟章如愚”当为“宋章如愚”,“襟”系衍文。
五、年号或年代错误
在书中出现四处年号或年代错误的情况。
1.上册书第144页《诸葛亮传》注释1建安十六年非公元221年,当为公元211年。另建安年号非终于公元219年,当终于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按:汉献帝建安元年为公元196年,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
2.上册书第242页《贞观君臣论治》注释3唐太宗贞观年号当始于公元627年,终于公元649年。故“唐太宗年号(626—649)”之“626”当为“627”。
3.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1《续后汉书》条作者“宋萧常”系年代错误,当为“南朝宋萧常”。
4.下册书第385页第5行及第19行“宋王夫之”系年代错误,均当为“明末清初王夫之”或“清王夫之”。
六、今地名仍沿用旧称
地名往往随行政区划沿革而发生变化,今地名当使用最新的称呼,以体现时代性。书中有七处今地名仍沿用旧称之情况。
1.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3段注释4“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为旧称,今已改为“四川茂县”。
2.上册书第139页《诸葛亮传》注释3“山东泰安县”为旧称,今已改为“山东泰安市”。
3.上册书第142页《诸葛亮传》注释6“湖北新洲(县)”为旧称,今已改为“湖北武汉市新洲区”。
4.上册书第146页《诸葛亮传》注释2“四川奉节县”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奉节县”。
5.上册书第246页《贞观君臣论治》注释8“今四川彭水”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彭水县”。
6.下册书第362页《三峡》注释7“四川奉节(县)”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奉节(县)”。
7.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4“讫所在今河南禹县”之“讫所”当为“治所”,文义方通。另,“河南禹县”为旧称,今已改为“河南禹州市”。要之,“讫所在今河南禹县”当为“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七、地名错误
书中地名错误的情况有三处。
1.上册书第149页《诸葛亮传》注释2“褒斜道南口”所在地名有误。褒斜道南口应至今陕西勉县褒城镇,而非褒城县,今褒城镇属陕西勉县。
2.上册书第217页《淝水之战》注释8“朱序籍贯义阳平氏”所对应今地名有误。义阳郡平氏县治所当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而非河南相柏西。此据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237页“义阳郡”条、第652页“平氏县”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上册书第217页《淝水之战》注释11弋阳郡治所对应之今地名有误。弋阳郡治所当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而非河南温州西。此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72页“弋阳郡”条。
八、人名错误
书中人名错误共计12处,主要为字形或字音相近相似所致。
1.上册书第149页《诸葛亮传》注释15张郃当字“儁乂”,而非字“儁容”。此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卷17《张郃传》。
2.上册书第241页“纪事本末体系列书目”第四“《续通鉴纪事本末》二百二十卷,清李慈铭撰”,误。当为“《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十卷,清李铭汉撰”。按:李铭汉(1809—1891),甘肃武威人;李慈铭(1829—1894),浙江会稽人,未撰《续通鉴纪事本末》。
3.上册书第282页“两汉诏令二十三卷”条《西汉诏令》作者“林虑”当为“林虙”。
4.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2《九国志》条作者“路辰”当为“路振”。
5.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28《蒙古源流》条作者“囊萨彻辰”当为“萨囊彻辰”。
6.下册书第325页“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条《东都事略》作者“王偁”当为“王称”。此据陈述先生《东都事略撰人王赏称父子》一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册第一分册)。这一研究成果已为学界公认,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东都事略”条吸取。该条指出:“《东都事略》,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偁’)撰。”
7.下册书第326页“大金国志四十卷”条第3段第1行《松漠纪闻》作者“江皓”当为“洪皓”。
8.下册书第327页“历代杂史要目”第16《江南野史》条作者“尤袤”当为“龙袞”。
9.下册书第360页第3段倒数第2行《河朔访古记》作者“乃贤”当为“葛罗禄迺贤”、“迺贤”或“纳新”。另,同页第4段《西域行程记》及《西域番国志》作者“陈诚”均当为“陈诚、李暹”。
10.下册书第430页“宋元学案一百卷”第4行及第11行中《宋元学案补遗》的作者“冯云濛”均当为“冯云濠”。
11.下册书第571页“2.作注的原则和方法”第5行“阎若琚”当为“阎若璩”。
12.下册书第614页《历史名词特殊读音表》倒数第3行“金日蝉”当为“金日磾”。
九、人物生卒年错误
书中人物生卒年错误之处有三。
1.下册书第324页《十国春秋》作者吴任臣生卒年有误,应为1628—1689而非1631—1684,1631—1684乃吴兆骞之生卒年。此据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第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下册书第329页《贞观政要》作者吴兢生卒年有误,应为670—749而非690—749。
3.下册书第435页“容斋随笔七十四卷”条将作者洪迈与其兄洪遵二人之生卒年相混。洪迈生卒年当为1123—1202,而1120—1174乃洪遵生卒年。此据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第13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
十、书名、作者或书卷册数错误
书名、作者错误的情况共12条,书卷册数错误的情况共四条。书名错误主要是书名出现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的错别字,作者错误主要是对工具书的编写者表述不够准确。
1.上册书52页第2段最后一行“《二十二史札记》”当为“《廿二史札记》”。《廿二史札记》为清代三大史考名著之一,当使用规范名称。
2.上册书第282页“唐大诏令集二四○卷”当为“宋大诏令集二四○卷”。
3.下册书第327页“历代杂史要目”第20“《挥尘录》”当为“《挥麈录》”。按:“麈”非“塵”甚明,但此处“麈”被误为“塵”,“塵”之简化字为“尘”。
4.下册书第350页“3.参考性工具书”第2行“《简明哲学词典》(苏尤金编)”当为“《简明哲学辞典》([苏]罗森塔尔、尤金编)”。同页第3行“《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编,上海辞书社1983年出版)”当为“《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同页第4行“《宗教词典》(任继愈编)”当为“《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同页第6行“《经济学大词典》”当为“《经济大辞典》”,该书分为20卷,1992年出版汇编本。同页第8行“《中国近代史辞典》(陈旭麓主编)”当为“《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等主编)”。按:《中国近代史词典》有三位主编,即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同页第9行“《世界历史辞典》”当为“《世界历史词典》”。
5.下册书第359页第2段第4行“《舆地记胜》”当为“《舆地纪胜》”。
6.下册书第431页第1段第9行《百越先贤志》作者“区大任”当为“欧大任”。
7.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4《酉阳杂俎》作者当为段成式,而赵璘所撰笔记则为《因话录》。
8.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6“《国学纪闻》”当为“《困学纪闻》”。
9.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5“《玉壶清语》”当为“《玉壶清话》”。
10.下册书第433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8“《渔隐丛语》”当为“《苕溪渔隐丛话》”。
11.下册书第433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9“《玉堂嘉语》”当为“《玉堂嘉话》”。
12.下册书第581页第1行“《铃山堂集》”当为“《钤山堂集》”。按:《钤山堂集》为明严嵩著。钤山在今江西省分宜县南二里袁江南岸,亦名钤岗,右为新泽水、左为长寿水,夹于山末,故名钤。严嵩曾在钤山读书十年,故其文集名为《钤山堂集》。此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19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册)。
13.上册书第241页“朝代系列纪事本末书目”第5“《宋史纪事本末》一百零九卷”当为“《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按:《宋史纪事本末》共二十六卷,一百零九目。
14.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8“《南宋书》六十卷”当为“《南宋书》六十八卷”。
15.下册书第322页“历代别史要目”第31“《明书》一百七十卷,清傅维麟撰”当为“《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清傅维鳞撰”。
16.下册书第537页“永乐大典”条第6行“分抄装成一万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万七千万字”当为“分抄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亿七千万字”。
十一、字音错误
字音错误的情况在书中有三处。
1.上册书第124页《张骞传》第1段前注释8“巂”音xí误,当为xī。
2.上册书第141页《诸葛亮传》注释23“暗”音ān误,当为àn。
3.下册书第480页《东山》注释9“蜎蜎”音xuānxuān误,当为yuānyuān。
十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在书中有两处。
1.上册书第148页《诸葛亮传》注释11“掌”字后的逗号当删去,如此文义方通。
2.下册书第429页“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一段第3行“十卷。”当为“十卷,”,如此文义方通。
3.下册书第549页《劝学》第3段第4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当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如此文义方通。
十三、排版错误
排版错误在书中有两处。
1.上册书第48页“与《史记》八书分合对应的史志”表中《隋书》之《食货志》误与《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同列,应右移一格与《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所在列相对应。
2.下册书第410页《五代史论下之十三》第1段第3行“朶”当为“启”,应系排版之误。
3.下册书第412页《明代宦官》第10行“正德天朶等朝乎”之“天朶”当为“天启”,第413页第7、10行“天朶之初”均当为“天启之初”,亦应系排版之误。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