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会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课文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段、开展实践活动来渗透环境教育,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2013年12月,中国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厚厚的雾霾从北京趋近上海,大约延伸了1200公里。引用一个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上海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这种情况可能让身在霾中的你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对这样的段子还可能无奈一笑。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保护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
一、利用语文课文资源,潜移默化改变学生观念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富有文学价值的美文,通过对美文的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追求美。我们可以利用有关风景名胜、动物、植物等课文,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和赏析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如教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时,这个单元给我们展示了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充满天真,求知欲强,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兴趣。本单元课文是激发同学们关爱动物、爱护动物的良好资源。各种动物都有特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外强中干的黔之驴,可以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的“动物世界”。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生存状态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情感和美妙。同时引导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小动物,发现它们身上美的地方,认识到它们也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能掌握一些保护动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情感,自觉地加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可以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强化体验,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就可以配以《春之声圆舞曲》,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情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学习气氛也会渐入佳境。此时我们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们生存的环境继续恶化,你们还能看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吗?只要语文教师潜心研究教材,注重挖掘环保素材,便可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环保意识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就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通过媒体演示,强化体验。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制成课件配合教学,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展示几幅城市的图片和萤火虫飞舞的图片。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而此时,如果我们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也许你们对此并不陌生,但萤火虫飞舞,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环境的恶化已让它们慢慢离我们而去,长此以往,夜空灯火闪烁的画面也会慢慢笼罩在雾霾里。通过强烈对比,让学生在震撼中感受环境的重要。
三、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环保行动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然而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必不可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近几年来,语文实践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语文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合课文内容,走出课堂,在观察体验中落实环保行动。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授完后,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1.让学生对周围生存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一份调查报告。2.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谈谈感受和体会。作业布置一周后,很多同学提前交上了调查报告并以学生会的名义向社会发出了一份关爱生存环境的倡议书。课堂上很多学生对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肆意排放的工厂废气、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一些行为进行了批判,并且反思自己以往破坏环境的一些行为。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渗透环境教育,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郭怀成,廖红.环境教育教师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2013年12月,中国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厚厚的雾霾从北京趋近上海,大约延伸了1200公里。引用一个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上海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这种情况可能让身在霾中的你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对这样的段子还可能无奈一笑。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保护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
一、利用语文课文资源,潜移默化改变学生观念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富有文学价值的美文,通过对美文的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追求美。我们可以利用有关风景名胜、动物、植物等课文,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和赏析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如教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时,这个单元给我们展示了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充满天真,求知欲强,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兴趣。本单元课文是激发同学们关爱动物、爱护动物的良好资源。各种动物都有特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外强中干的黔之驴,可以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的“动物世界”。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生存状态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情感和美妙。同时引导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小动物,发现它们身上美的地方,认识到它们也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能掌握一些保护动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情感,自觉地加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可以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强化体验,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就可以配以《春之声圆舞曲》,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情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学习气氛也会渐入佳境。此时我们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们生存的环境继续恶化,你们还能看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吗?只要语文教师潜心研究教材,注重挖掘环保素材,便可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环保意识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就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通过媒体演示,强化体验。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制成课件配合教学,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展示几幅城市的图片和萤火虫飞舞的图片。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而此时,如果我们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也许你们对此并不陌生,但萤火虫飞舞,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环境的恶化已让它们慢慢离我们而去,长此以往,夜空灯火闪烁的画面也会慢慢笼罩在雾霾里。通过强烈对比,让学生在震撼中感受环境的重要。
三、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环保行动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然而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必不可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近几年来,语文实践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语文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合课文内容,走出课堂,在观察体验中落实环保行动。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授完后,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1.让学生对周围生存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一份调查报告。2.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谈谈感受和体会。作业布置一周后,很多同学提前交上了调查报告并以学生会的名义向社会发出了一份关爱生存环境的倡议书。课堂上很多学生对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肆意排放的工厂废气、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一些行为进行了批判,并且反思自己以往破坏环境的一些行为。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渗透环境教育,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郭怀成,廖红.环境教育教师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