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大成”文化育大气之才
文 _ 束晓霞
“集各家之所长形成自己思想”为精髓的孔子大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传统文化,指导学生发展,则是一所优质高中的重要使命。作为江苏省的首批重点高中、首批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我校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学校的前身是北宋庆历四年前由官方建立的夫子庙,庆历四年官方又在此创立学宫,整体保留至今的夫子庙大成殿尽管历经沧桑,但由历代帝王御笔书写的“圣集大成”匾额依然悬挂其间,殿前的笔架山、砚池都在告诉我们,这里的“大成”文化源远流长。
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就是我校“大成”文化的育人进程。近年来,我校创新“自主”德育,着力注重文化传承与自主德育的双向建构,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会做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多元优质的大气之才。
在学会做人中“立大成之志”
我校“大成”文化的要义,在于“立大成之志”,培养学生“志向高远、奋发有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实施养成教育,努力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通过“生态体验”式教育,使教育直达学生心灵深处。
打造一个平台,即打造“学生自主管理”平台。我校实行的班级轮值制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自我体验活动,所有学生按学校提供的各种岗位和要求参与学校管理。该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值日当天利用部分文化课时间,头戴小红帽,全班学生分成校纪组、教学区卫生组、生活组、运动组、服务组、助理组六个组别,分别对学生一日学习生活进行督促检查评比,并协助学校各部门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小红帽”已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抓住一个契机,即抓住十八岁“成人礼”这个契机。在我校“成人礼”期间,许多同学对成人都有一份憧憬,基于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谁”“法律离我有多远”“我能为社会做什么”的三步畅想,引导学生在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同时,通过每年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成人礼,通过仪式的力量让学生体验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自我完善中“养大成之气”
开放、多元、灵动的“大成之气”,是“大成”文化的显性标志,而丰富活跃的主题教育融合了学子情怀与视野,是一种身心发展的和谐,更是“大成之气”的一种孕育。
重大活动常年开展。精心设计编排每一次重大节日活动,融求知、求实、求变、求善、求乐等特点于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和良好环境,激励学生为中华复兴而努力读书的激情。
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学生自编剧本,每周末举行剧本表演。通过参与表演使学生能够转换角色,相互理解。大家只有一个愿望,演一个真实的“我”。“给我一个角色,送你一片精彩”已成为周末剧场的口号。
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从组建到筹划,从活动到宣传,学生既是“导演”,又是“导师”,社团成了兴趣、信念、理想相互认同的学生聚合体,又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共同体。砚池文学社、杜若诗社、大成剧社、FOCUS摄影社等都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校园辩论赛经常开展。通过“团委搭台,学生唱戏”,营造“生态体验”的“体验场”,让学生在辩论赛中进行“开放式对话”。
在自我发展中“育大气之人”
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大成”文化,积极吸收“大成”文化,并在融入和吸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在“大成”文化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人格健全”这一要求,并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重要抓手,让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通过与社区结对,开展见习居委会主任活动,联合居委会一起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对居委会工作认识,体会社区工作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
坚持开展人生旅行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借助国际预科班与国外友好学校平台开展国外修学旅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拓展法制教育新途径。我校和丹阳市法制共建单位—丹阳市法院少年法庭合作,联手开展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束晓霞,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副校长】
京口区实验小学:“京剧娃”为学生代言
文 _ 高秋香
特色是立校的品牌。京口区实验小学以“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通过二十多年来对京剧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和积淀,《在中小学开发利用京剧资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于2010年9月被正式批复为“十一五”全国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以此课题为抓手,将国粹精髓融入德育过程,使“京剧娃”成为学生的形象代言人,内塑外培,立美育人,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华丽转身,变说教灌输式为自主体验式。
感悟经典,培养求真求实的处世态度。我们充分利用京剧剧情中人文故事的宣传和浸染作用,结合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课程,引导学生体味古往今来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教会学生真诚待人,礼贤下士;“负荆请罪”的剧段让学生体会到宽宏大量、勇于认错的处世气度;更多学生认为,“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故事启迪他们如何辨认善恶美丑的现实社会。
唱念做打,磨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果说情感体验是内化的收获,那么“唱念做打”对意志品质的磨炼便是外显的成果。京剧的知识、技能博大精深。对于“小京班”的孩子而言,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京剧艺术更是无门可入。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在练功房里洒下汗水,才能在京剧舞台上收获梦想的果实。走出母校的京剧人才—贡昕君、吴思涵、毛佳卿、李祖威等,凭着过人的意志品质和对艺术的热忱,个个练就一副好身手、好唱腔、好身段。学校将京剧小明星们刻苦训练的故事收编进校本课程《创造与享受艺术化的人生》一书中,让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代代相传。 知行合一,收获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京剧名段的唱词堪称经典,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边赏析边摘录,还编制成小报加以评比。孩子们在行动中习得了语言经验,享受到诗词歌赋的意韵,对文学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发展。京剧教学融合在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制作绘画”“说唱演练”“四功五法”的训练后,孩子们的变化明显,小到生活中的坐立姿势,大到与人交往时的谈吐举止都有所改变。
同辈教育,探索自主管理的创新模式。“京剧娃”智囊团由许多能力较强并自愿为大家服务的学生组成,36个中队“京剧娃”智囊团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教育的核心。以自主管理模式之岗位认领为例,其宗旨是“人人都有服务岗位,人人有责任管好班级,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从命名岗位,到认领岗位,都是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选择,并实行“轮换制”,每月轮换一次岗位,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我服务、我快乐”。
考核评价,促进良好习惯的行为养成。班主任结合每位学生的“京剧娃”素质教育储蓄卡,围绕安全、礼仪、纪律、卫生、做操等方面,对班级和学生开展校园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岗位上认真负责,教师就会用“‘京剧娃’大拇指”送给学生“服务奖”,获得10枚“拇指”章就可换取一枚“京剧娃”魅力奖章。每月,教师都对学生争章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当月的“魅力岗位”,在家长会上为优秀学生颁奖,并推荐其作为学校的升旗手及“和美京剧娃”的候选人。
“京剧娃”自主管理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选举的功利色彩,突出为他人服务而快乐的精神,实现了每位学生的价值。
【高秋香,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校长】
中华路小学:享受诗一般的童年
文 _ 罗雪梅 凌荷仙
童年,是山林间潺潺的小溪,跳跃着,奔跑着;
童年,是原野上绚烂的小花,芬芳着,妩媚着;
童年,是心田深处流淌的小诗,自由着,飘逸着……
诗意的童年,预示着幸福的人生。让每一个孩子在童年中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应坚守的教育理想,更是每一所学校应有的价值追求。
坐落于长江、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点的镇江市中华路小学,努力让每一个儿童的生命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儿童的天性都得到尊重,享受诗一般的童年。教师用童心、爱心、慧心,诠释着“诗意教育”的真谛,体现了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名校应有的价值追求。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活动是成就良好习惯的根本途径。学校围绕总体目标—陶冶情操、荡涤心灵、涵养志趣、提升品位,广泛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特色活动,二十多个社团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阵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促成了养成教育。
“聪明的孩子爱诗,爱诗的孩子聪明”,儿童诗教育是我校的特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1997年,学校成立了自己的儿童诗社“中华儿童诗社”,其间汇聚了爱诗的孩童,播撒了儿童诗的种子。他们在读诗、品诗、写诗的过程中感悟着诗,感悟着真善美。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进行了儿童诗的开发与研究,将儿童诗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诗教课。2009年,教师集体创作编写的《童诗如画》校本教材开始按年级实施。六年下来,学生人人都能阅读近千首经典诗作,大多数孩子的诗歌创作量达到了每学期15首以上。孩子们读诗、写诗,放飞美妙的想象,跃动生命的灵性,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真诚感悟。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就读诗;当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就写诗。诗中有善,诗中有真,诗中有美……”我们结合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引导学生创作生动活泼、富有意义的童诗,坚持以“用诗意的语言说话,用诗意的心灵生活”为目标,以“目标引领、分层推进、活动规训、评价激励、研究深化”为主线,形成多元的童诗行为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常规教育的潜移默化,努力形成“诗意养成教育”“诗意素质教育”“诗意德育队伍”“诗意家庭教育”四位一体的“诗意德育”体系,执著追求,创造智慧。
“诗意德育”似水般温柔,内涵无尽;如山般雄壮,意蕴无穷;“诗意德育”需要平和的心境,仁爱、圆润、宽容;“诗意德育”需要饱满的热情,专注、追求、智慧。愿我们的孩子快乐行走在充满诗意的金色童年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努力追求诗意人生!
【罗雪梅,镇江市中华路小学校长;凌荷仙,镇江市中华路小学教师】
扬中市实验小学: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火种
文 _ 奚一琴 顾 敏
扬中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弘扬“快乐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快乐点燃”的办学理念,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枚快乐的火种,需要点燃,也可以被点燃,坚持用快乐的方式去点燃孩子的快乐,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把“好习惯养成六年,快乐伴随一生”作为德育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有效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快乐中成长。
“好习惯星”评比你争我赶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概括出了十个对学生最有用的“好习惯”。内容涉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主题、突出重点,一周一个重点,一周一次评比,一月一个主题活动,一学期一次提升,让好习惯伴随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大显身手,展示特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和谐向上的氛围。
我校还对每月评选的“好习惯星”和“好习惯班级”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为每一位“好习惯星”制作精美的奖牌,将他们的照片和优秀事迹张贴在班级和校园外的宣传橱窗里,优秀班级也在升旗仪式中领取特制的班牌。这些举措记录了学生的点滴进步,鼓舞了孩子们前进的脚步,让受到表彰的孩子们感受到养成好习惯的快乐,同时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暂时落后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我校2661名学生,已经有1200余人获得“好习惯星”的称号。61个班级获得“好习惯班级”。我们深感欣慰,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养成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
三级督查制度层层深入
养成教育的常规管理是一项精细工作,它融于学生的点滴生活中。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级督查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金字塔”式管理网络。
一级督查由行政干部分项齐抓,负责对全校各个方面的监督和检查。
二级督查由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指导学生,督促全体学生养成好习惯。
三级督查由学生“小红帽”协助检查。“小红帽”即我校德育处启用的“以生管生”的学生监督员,这是一个行为习惯较好、敢于纠正不良习气、细心能干的学生群体,他们作为“常规监督员”,分楼层、分时段在校园内对学生一日在校常规进行巡视、监督、评比。每次课间、两操时间,他们头戴小红帽,手拿记录本,认真地进行检查。这样的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使好习惯内化为自觉行为。
如此,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三级督查制度,既督又导,互补互动,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在六年里养成好习惯。
我校秉承的“快乐点燃”教育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作为引线,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奚一琴,扬中市实验小学校长;顾敏,扬中市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文 _ 匡爱红 朱金龙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以此为指导方向,确立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让“爱”和“智慧”成为“适合教育”的双翼。
德育课程:关注孩子“一辈子”
学校只有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此,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德育内容设计成适合不同学生的课程。
节日课程,月月精彩。我校每个月都为学生设计一个节。三月感恩节,四月读书节,五月劳动节,六月缤纷节,九月礼仪节,十月明星节,十一月创想节,十二月运动节,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像过节一样,在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变得更阳光自信。
以九月礼仪节为例,学校围绕“文明礼仪”这个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利用“七彩童年电视台”将学生在校要做到的文明礼仪规范要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记忆,相互提醒,共同实践。诵读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文明礼仪小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体验,在成功快乐中得到成长。
自省课程,一生受益。“充满好奇、乐于学习、勇于担当、善于交往、自信阳光”是我校的培养目标。为促进目标的达成,我校创编了《励志成长手册》,学生人手一册。结束一天的学习后,学生都会习惯性地拿出《励志成长手册》,对照自省《手册》中的问题,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习惯、表现,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励志心语。班主任定期批阅学生的励志心语,并用点评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交流。坚持自省课程的实施,能引导学生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验课程,个个发展。体验可以发展情感,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知行合一。因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体验式德育课程。我校先后组织了“走进法院”“走访消防中队”、参观扬中电视台、参观梓阳植物园、“远足圌山”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班级管理志愿者竞聘、“我会当小干部”等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挫折、体验成功、感悟生命。
资源拓展:让“家校合力”成为可能
要办“适合教育”,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形成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梯队。通过举行家长代表恳谈会、向家长发放征求意见问卷、组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真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践行“适合教育”理念,增进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满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结合。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今年“家长驻校轮值”活动正式启动了。每周,学校邀请六名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体验一天的驻校轮值工作。家长驻校轮值期间,从八个方面参与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包括访谈2~3名学生,访谈2~3名教师,电话访谈2~3名学生家长,进课堂听1~2节课或巡课,巡视校园,与校长交流,体验学校午餐,维持校门口上学、放学秩序。同时,家长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优势或兴趣特长提前备好课,在驻校轮值期间给学生上一次课。
“家长漂流日记”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渠道,还是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子心得的平台。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坚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适合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匡爱红,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校长;朱金龙,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
句容市实验小学:“善行德育”种下人生“暖记忆”
文 _ 李能斌
“善行德育”的化育之路,就是要让我们的德育不愠不怒、不急不躁,引领学生浸润在“善文化”的道德情境与氛围之中,让善念存于心、见于行,以期达到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化育境界。
存善念,自然有善行。显然,让“善行德育”更温暖,取决于我们对时机的选择与利用;让“善行德育”更有力,取决于我们对内容的取舍与把握。因此,我们把培养“心记善训、口出善言、行践善事”的阳光少年作为德育目标,构建“存善心、纳善言、践善行”的多维立体化的活动体系,以“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为活动范围,开展“点、线、面”一体化的德育活动,在知善、向善、扬善的渐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使每一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烙有“善文化”特质。 “善行德育”就是将德育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将活动设计直达学生的心灵,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接触、感悟、实践,教育者有意识地做引导者,让学生在经验积累和重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的不是管束,而是一种熏陶,一种向善的自觉,如此在小学阶段种下走向幸福人生的“暖记忆”,并能依靠自身习得的善良品行,走向今后的幸福生活。
作为镇江市首批“行为规范十佳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学生善行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每学年重点围绕“文明行走、光盘行动、节约校园、文明问好、洁净校园、文明课间、文明集会”这七个主题,持续、滚动推进好习惯养成活动,做到有方案,有小结,重过程,有实效,开展了一系列活泼新颖的活动。如围绕“文明行走”,开展了“文明行走童谣创编、传唱”活动、“行走在三月的春风里”演讲比赛;围绕“光盘行动”,举行了“走进食堂,感受艰辛,学会珍惜”的参观体验活动;围绕“节约校园”,开展寻访“校园节约小达人”“小巧手装扮美丽校园”等活动。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灵活多样地开展了许多体现有序性和完整性的德育活动。“知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向善”教育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完善品行。这几个教育重点在低中高年级开展的活动中皆体现了序列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善行习惯养成如何常抓常新?如何向家庭延伸,促进家校合力的形成,让大手拉起小手,小手也牵着大手?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沉下心来,静心思考,努力探索善行习惯养成的新思路、新特色。
充分依托校本课程《游戏天地》,将课程与善行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走出简单的表扬批评的小天地,寻求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成长。
邀请家长加入到育人队伍中来。除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管理,积极利用网络与家长建立联系,认真组织家长培训会,还通过家校养成教育意见反馈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训练成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品行的延伸教育,使得一些家长也改变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为了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聘请了一批学生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虽然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每一位校外辅导员、每一堂课、每一次校外活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李能斌,句容市实验小学校长】
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文 _ 王 婷
上会中心小学地处茅山老区,经济相对落后,多数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多为祖辈在家照顾孩子,致使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2012年,丹徒区关爱留守儿童启动仪式在我校进行,带来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坚定了学校进一步关爱这群孩子的信念。几年来,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师德为先,教师做“家长”
学校是个家,教师似家长。“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我们坚持率先垂范,师德为先,用自身优良的品德影响他人。要求党员干部做榜样,中老年教师不走样,青年教师学好样。号召教师“微笑进课堂,笑意满校园”,要求每一位教师用微笑的表情进教室,用微笑的心情去上课,使课堂充满友好的、积极的教学氛围,给孩子一份心灵的安慰,拉近师生的距离。
心理疏导,纾解儿童心结
父母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这是很多留守儿童都会问的问题。父母的说法往往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学校开展了“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来校做报告,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上交流“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体谅父母,学会独立。
为了及时纾解留守儿童心里的结,帮助他们找回快乐的心情,我校大力加强了心理辅导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在安静的地方建好心理咨询室,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组建心理辅导团队,做到话有地方说,有人说。二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论坛,教师们相互交流工作心得,提高辅导水平。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同伴对话中纾解心结。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保护孩子的隐私,解答孩子的困惑。
保障安全,提高自护能力
没有第一监护人在身边,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护知识。我校先后开展了多项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学生的安全。
一是教育阵地讲安全。学校“警钟长鸣”公开栏里经常更换安全提示,在每周二“安全教育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二是消防、疏散演练强技能。每年开展消防演练,训练消防技能;进行疏散演练,预防突发情况。三是强化接送车管理,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因年轻家长外出,这里家长对接送车的需求更强烈。在政府的关心下,2009年开通了接送车服务。学校从统计学生人数、安排车辆线路、收缴乘车费用、协调乘车矛盾、配好随车教师、强化随车管理、监督安全行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车照管,教师们在本职工作之外起早贪黑,十分辛苦,只为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安全来去。
拓展延伸,关注假期
放假了,有的留守儿童仍然无法与父母团聚。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假日关爱”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的时间段拓宽到假日生活。
一是志愿导学献爱心。暑期,学校组织了志愿导学活动,教师无偿到校为留守在家的孩子或辅导暑期作业,或进行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二是走访慰问送到家。学校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暑期走访活动,上门进行安全宣传、学业辅导并送上慰问的心意。
除学校自身尽一切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温暖大家庭之外,我们尽可能联合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联合关工委,发动退休老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在各村建立校外辅导站,在假期中发挥作用,关爱留守儿童。
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继续提高认识,协调一致,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王婷,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南 丽
文 _ 束晓霞
“集各家之所长形成自己思想”为精髓的孔子大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传统文化,指导学生发展,则是一所优质高中的重要使命。作为江苏省的首批重点高中、首批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我校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学校的前身是北宋庆历四年前由官方建立的夫子庙,庆历四年官方又在此创立学宫,整体保留至今的夫子庙大成殿尽管历经沧桑,但由历代帝王御笔书写的“圣集大成”匾额依然悬挂其间,殿前的笔架山、砚池都在告诉我们,这里的“大成”文化源远流长。
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就是我校“大成”文化的育人进程。近年来,我校创新“自主”德育,着力注重文化传承与自主德育的双向建构,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会做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多元优质的大气之才。
在学会做人中“立大成之志”
我校“大成”文化的要义,在于“立大成之志”,培养学生“志向高远、奋发有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实施养成教育,努力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通过“生态体验”式教育,使教育直达学生心灵深处。
打造一个平台,即打造“学生自主管理”平台。我校实行的班级轮值制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自我体验活动,所有学生按学校提供的各种岗位和要求参与学校管理。该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值日当天利用部分文化课时间,头戴小红帽,全班学生分成校纪组、教学区卫生组、生活组、运动组、服务组、助理组六个组别,分别对学生一日学习生活进行督促检查评比,并协助学校各部门做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小红帽”已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抓住一个契机,即抓住十八岁“成人礼”这个契机。在我校“成人礼”期间,许多同学对成人都有一份憧憬,基于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谁”“法律离我有多远”“我能为社会做什么”的三步畅想,引导学生在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同时,通过每年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成人礼,通过仪式的力量让学生体验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自我完善中“养大成之气”
开放、多元、灵动的“大成之气”,是“大成”文化的显性标志,而丰富活跃的主题教育融合了学子情怀与视野,是一种身心发展的和谐,更是“大成之气”的一种孕育。
重大活动常年开展。精心设计编排每一次重大节日活动,融求知、求实、求变、求善、求乐等特点于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和良好环境,激励学生为中华复兴而努力读书的激情。
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学生自编剧本,每周末举行剧本表演。通过参与表演使学生能够转换角色,相互理解。大家只有一个愿望,演一个真实的“我”。“给我一个角色,送你一片精彩”已成为周末剧场的口号。
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从组建到筹划,从活动到宣传,学生既是“导演”,又是“导师”,社团成了兴趣、信念、理想相互认同的学生聚合体,又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共同体。砚池文学社、杜若诗社、大成剧社、FOCUS摄影社等都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校园辩论赛经常开展。通过“团委搭台,学生唱戏”,营造“生态体验”的“体验场”,让学生在辩论赛中进行“开放式对话”。
在自我发展中“育大气之人”
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大成”文化,积极吸收“大成”文化,并在融入和吸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在“大成”文化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人格健全”这一要求,并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重要抓手,让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通过与社区结对,开展见习居委会主任活动,联合居委会一起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对居委会工作认识,体会社区工作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
坚持开展人生旅行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借助国际预科班与国外友好学校平台开展国外修学旅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拓展法制教育新途径。我校和丹阳市法制共建单位—丹阳市法院少年法庭合作,联手开展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束晓霞,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副校长】
京口区实验小学:“京剧娃”为学生代言
文 _ 高秋香
特色是立校的品牌。京口区实验小学以“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通过二十多年来对京剧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和积淀,《在中小学开发利用京剧资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于2010年9月被正式批复为“十一五”全国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以此课题为抓手,将国粹精髓融入德育过程,使“京剧娃”成为学生的形象代言人,内塑外培,立美育人,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华丽转身,变说教灌输式为自主体验式。
感悟经典,培养求真求实的处世态度。我们充分利用京剧剧情中人文故事的宣传和浸染作用,结合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课程,引导学生体味古往今来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教会学生真诚待人,礼贤下士;“负荆请罪”的剧段让学生体会到宽宏大量、勇于认错的处世气度;更多学生认为,“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故事启迪他们如何辨认善恶美丑的现实社会。
唱念做打,磨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果说情感体验是内化的收获,那么“唱念做打”对意志品质的磨炼便是外显的成果。京剧的知识、技能博大精深。对于“小京班”的孩子而言,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京剧艺术更是无门可入。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在练功房里洒下汗水,才能在京剧舞台上收获梦想的果实。走出母校的京剧人才—贡昕君、吴思涵、毛佳卿、李祖威等,凭着过人的意志品质和对艺术的热忱,个个练就一副好身手、好唱腔、好身段。学校将京剧小明星们刻苦训练的故事收编进校本课程《创造与享受艺术化的人生》一书中,让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代代相传。 知行合一,收获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京剧名段的唱词堪称经典,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边赏析边摘录,还编制成小报加以评比。孩子们在行动中习得了语言经验,享受到诗词歌赋的意韵,对文学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发展。京剧教学融合在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制作绘画”“说唱演练”“四功五法”的训练后,孩子们的变化明显,小到生活中的坐立姿势,大到与人交往时的谈吐举止都有所改变。
同辈教育,探索自主管理的创新模式。“京剧娃”智囊团由许多能力较强并自愿为大家服务的学生组成,36个中队“京剧娃”智囊团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教育的核心。以自主管理模式之岗位认领为例,其宗旨是“人人都有服务岗位,人人有责任管好班级,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从命名岗位,到认领岗位,都是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选择,并实行“轮换制”,每月轮换一次岗位,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我服务、我快乐”。
考核评价,促进良好习惯的行为养成。班主任结合每位学生的“京剧娃”素质教育储蓄卡,围绕安全、礼仪、纪律、卫生、做操等方面,对班级和学生开展校园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岗位上认真负责,教师就会用“‘京剧娃’大拇指”送给学生“服务奖”,获得10枚“拇指”章就可换取一枚“京剧娃”魅力奖章。每月,教师都对学生争章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当月的“魅力岗位”,在家长会上为优秀学生颁奖,并推荐其作为学校的升旗手及“和美京剧娃”的候选人。
“京剧娃”自主管理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选举的功利色彩,突出为他人服务而快乐的精神,实现了每位学生的价值。
【高秋香,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校长】
中华路小学:享受诗一般的童年
文 _ 罗雪梅 凌荷仙
童年,是山林间潺潺的小溪,跳跃着,奔跑着;
童年,是原野上绚烂的小花,芬芳着,妩媚着;
童年,是心田深处流淌的小诗,自由着,飘逸着……
诗意的童年,预示着幸福的人生。让每一个孩子在童年中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应坚守的教育理想,更是每一所学校应有的价值追求。
坐落于长江、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点的镇江市中华路小学,努力让每一个儿童的生命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儿童的天性都得到尊重,享受诗一般的童年。教师用童心、爱心、慧心,诠释着“诗意教育”的真谛,体现了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名校应有的价值追求。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活动是成就良好习惯的根本途径。学校围绕总体目标—陶冶情操、荡涤心灵、涵养志趣、提升品位,广泛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特色活动,二十多个社团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阵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促成了养成教育。
“聪明的孩子爱诗,爱诗的孩子聪明”,儿童诗教育是我校的特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1997年,学校成立了自己的儿童诗社“中华儿童诗社”,其间汇聚了爱诗的孩童,播撒了儿童诗的种子。他们在读诗、品诗、写诗的过程中感悟着诗,感悟着真善美。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进行了儿童诗的开发与研究,将儿童诗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诗教课。2009年,教师集体创作编写的《童诗如画》校本教材开始按年级实施。六年下来,学生人人都能阅读近千首经典诗作,大多数孩子的诗歌创作量达到了每学期15首以上。孩子们读诗、写诗,放飞美妙的想象,跃动生命的灵性,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真诚感悟。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就读诗;当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就写诗。诗中有善,诗中有真,诗中有美……”我们结合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引导学生创作生动活泼、富有意义的童诗,坚持以“用诗意的语言说话,用诗意的心灵生活”为目标,以“目标引领、分层推进、活动规训、评价激励、研究深化”为主线,形成多元的童诗行为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常规教育的潜移默化,努力形成“诗意养成教育”“诗意素质教育”“诗意德育队伍”“诗意家庭教育”四位一体的“诗意德育”体系,执著追求,创造智慧。
“诗意德育”似水般温柔,内涵无尽;如山般雄壮,意蕴无穷;“诗意德育”需要平和的心境,仁爱、圆润、宽容;“诗意德育”需要饱满的热情,专注、追求、智慧。愿我们的孩子快乐行走在充满诗意的金色童年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努力追求诗意人生!
【罗雪梅,镇江市中华路小学校长;凌荷仙,镇江市中华路小学教师】
扬中市实验小学: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火种
文 _ 奚一琴 顾 敏
扬中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弘扬“快乐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快乐点燃”的办学理念,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枚快乐的火种,需要点燃,也可以被点燃,坚持用快乐的方式去点燃孩子的快乐,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把“好习惯养成六年,快乐伴随一生”作为德育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有效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快乐中成长。
“好习惯星”评比你争我赶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概括出了十个对学生最有用的“好习惯”。内容涉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主题、突出重点,一周一个重点,一周一次评比,一月一个主题活动,一学期一次提升,让好习惯伴随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大显身手,展示特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和谐向上的氛围。
我校还对每月评选的“好习惯星”和“好习惯班级”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为每一位“好习惯星”制作精美的奖牌,将他们的照片和优秀事迹张贴在班级和校园外的宣传橱窗里,优秀班级也在升旗仪式中领取特制的班牌。这些举措记录了学生的点滴进步,鼓舞了孩子们前进的脚步,让受到表彰的孩子们感受到养成好习惯的快乐,同时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暂时落后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我校2661名学生,已经有1200余人获得“好习惯星”的称号。61个班级获得“好习惯班级”。我们深感欣慰,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养成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
三级督查制度层层深入
养成教育的常规管理是一项精细工作,它融于学生的点滴生活中。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级督查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金字塔”式管理网络。
一级督查由行政干部分项齐抓,负责对全校各个方面的监督和检查。
二级督查由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指导学生,督促全体学生养成好习惯。
三级督查由学生“小红帽”协助检查。“小红帽”即我校德育处启用的“以生管生”的学生监督员,这是一个行为习惯较好、敢于纠正不良习气、细心能干的学生群体,他们作为“常规监督员”,分楼层、分时段在校园内对学生一日在校常规进行巡视、监督、评比。每次课间、两操时间,他们头戴小红帽,手拿记录本,认真地进行检查。这样的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使好习惯内化为自觉行为。
如此,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三级督查制度,既督又导,互补互动,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在六年里养成好习惯。
我校秉承的“快乐点燃”教育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的习惯养成、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作为引线,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奚一琴,扬中市实验小学校长;顾敏,扬中市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文 _ 匡爱红 朱金龙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以此为指导方向,确立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让“爱”和“智慧”成为“适合教育”的双翼。
德育课程:关注孩子“一辈子”
学校只有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此,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德育内容设计成适合不同学生的课程。
节日课程,月月精彩。我校每个月都为学生设计一个节。三月感恩节,四月读书节,五月劳动节,六月缤纷节,九月礼仪节,十月明星节,十一月创想节,十二月运动节,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像过节一样,在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变得更阳光自信。
以九月礼仪节为例,学校围绕“文明礼仪”这个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利用“七彩童年电视台”将学生在校要做到的文明礼仪规范要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记忆,相互提醒,共同实践。诵读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文明礼仪小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体验,在成功快乐中得到成长。
自省课程,一生受益。“充满好奇、乐于学习、勇于担当、善于交往、自信阳光”是我校的培养目标。为促进目标的达成,我校创编了《励志成长手册》,学生人手一册。结束一天的学习后,学生都会习惯性地拿出《励志成长手册》,对照自省《手册》中的问题,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习惯、表现,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励志心语。班主任定期批阅学生的励志心语,并用点评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交流。坚持自省课程的实施,能引导学生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验课程,个个发展。体验可以发展情感,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知行合一。因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体验式德育课程。我校先后组织了“走进法院”“走访消防中队”、参观扬中电视台、参观梓阳植物园、“远足圌山”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班级管理志愿者竞聘、“我会当小干部”等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挫折、体验成功、感悟生命。
资源拓展:让“家校合力”成为可能
要办“适合教育”,必须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形成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梯队。通过举行家长代表恳谈会、向家长发放征求意见问卷、组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真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践行“适合教育”理念,增进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满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结合。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今年“家长驻校轮值”活动正式启动了。每周,学校邀请六名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体验一天的驻校轮值工作。家长驻校轮值期间,从八个方面参与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包括访谈2~3名学生,访谈2~3名教师,电话访谈2~3名学生家长,进课堂听1~2节课或巡课,巡视校园,与校长交流,体验学校午餐,维持校门口上学、放学秩序。同时,家长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优势或兴趣特长提前备好课,在驻校轮值期间给学生上一次课。
“家长漂流日记”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渠道,还是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子心得的平台。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坚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适合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匡爱红,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校长;朱金龙,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
句容市实验小学:“善行德育”种下人生“暖记忆”
文 _ 李能斌
“善行德育”的化育之路,就是要让我们的德育不愠不怒、不急不躁,引领学生浸润在“善文化”的道德情境与氛围之中,让善念存于心、见于行,以期达到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化育境界。
存善念,自然有善行。显然,让“善行德育”更温暖,取决于我们对时机的选择与利用;让“善行德育”更有力,取决于我们对内容的取舍与把握。因此,我们把培养“心记善训、口出善言、行践善事”的阳光少年作为德育目标,构建“存善心、纳善言、践善行”的多维立体化的活动体系,以“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为活动范围,开展“点、线、面”一体化的德育活动,在知善、向善、扬善的渐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使每一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烙有“善文化”特质。 “善行德育”就是将德育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将活动设计直达学生的心灵,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接触、感悟、实践,教育者有意识地做引导者,让学生在经验积累和重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的不是管束,而是一种熏陶,一种向善的自觉,如此在小学阶段种下走向幸福人生的“暖记忆”,并能依靠自身习得的善良品行,走向今后的幸福生活。
作为镇江市首批“行为规范十佳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学生善行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每学年重点围绕“文明行走、光盘行动、节约校园、文明问好、洁净校园、文明课间、文明集会”这七个主题,持续、滚动推进好习惯养成活动,做到有方案,有小结,重过程,有实效,开展了一系列活泼新颖的活动。如围绕“文明行走”,开展了“文明行走童谣创编、传唱”活动、“行走在三月的春风里”演讲比赛;围绕“光盘行动”,举行了“走进食堂,感受艰辛,学会珍惜”的参观体验活动;围绕“节约校园”,开展寻访“校园节约小达人”“小巧手装扮美丽校园”等活动。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灵活多样地开展了许多体现有序性和完整性的德育活动。“知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向善”教育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完善品行。这几个教育重点在低中高年级开展的活动中皆体现了序列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善行习惯养成如何常抓常新?如何向家庭延伸,促进家校合力的形成,让大手拉起小手,小手也牵着大手?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沉下心来,静心思考,努力探索善行习惯养成的新思路、新特色。
充分依托校本课程《游戏天地》,将课程与善行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走出简单的表扬批评的小天地,寻求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成长。
邀请家长加入到育人队伍中来。除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管理,积极利用网络与家长建立联系,认真组织家长培训会,还通过家校养成教育意见反馈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训练成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品行的延伸教育,使得一些家长也改变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为了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聘请了一批学生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虽然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每一位校外辅导员、每一堂课、每一次校外活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李能斌,句容市实验小学校长】
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文 _ 王 婷
上会中心小学地处茅山老区,经济相对落后,多数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多为祖辈在家照顾孩子,致使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2012年,丹徒区关爱留守儿童启动仪式在我校进行,带来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坚定了学校进一步关爱这群孩子的信念。几年来,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师德为先,教师做“家长”
学校是个家,教师似家长。“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我们坚持率先垂范,师德为先,用自身优良的品德影响他人。要求党员干部做榜样,中老年教师不走样,青年教师学好样。号召教师“微笑进课堂,笑意满校园”,要求每一位教师用微笑的表情进教室,用微笑的心情去上课,使课堂充满友好的、积极的教学氛围,给孩子一份心灵的安慰,拉近师生的距离。
心理疏导,纾解儿童心结
父母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这是很多留守儿童都会问的问题。父母的说法往往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学校开展了“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来校做报告,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上交流“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体谅父母,学会独立。
为了及时纾解留守儿童心里的结,帮助他们找回快乐的心情,我校大力加强了心理辅导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在安静的地方建好心理咨询室,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组建心理辅导团队,做到话有地方说,有人说。二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论坛,教师们相互交流工作心得,提高辅导水平。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同伴对话中纾解心结。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保护孩子的隐私,解答孩子的困惑。
保障安全,提高自护能力
没有第一监护人在身边,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护知识。我校先后开展了多项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学生的安全。
一是教育阵地讲安全。学校“警钟长鸣”公开栏里经常更换安全提示,在每周二“安全教育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二是消防、疏散演练强技能。每年开展消防演练,训练消防技能;进行疏散演练,预防突发情况。三是强化接送车管理,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因年轻家长外出,这里家长对接送车的需求更强烈。在政府的关心下,2009年开通了接送车服务。学校从统计学生人数、安排车辆线路、收缴乘车费用、协调乘车矛盾、配好随车教师、强化随车管理、监督安全行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车照管,教师们在本职工作之外起早贪黑,十分辛苦,只为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安全来去。
拓展延伸,关注假期
放假了,有的留守儿童仍然无法与父母团聚。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假日关爱”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的时间段拓宽到假日生活。
一是志愿导学献爱心。暑期,学校组织了志愿导学活动,教师无偿到校为留守在家的孩子或辅导暑期作业,或进行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二是走访慰问送到家。学校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暑期走访活动,上门进行安全宣传、学业辅导并送上慰问的心意。
除学校自身尽一切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温暖大家庭之外,我们尽可能联合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联合关工委,发动退休老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在各村建立校外辅导站,在假期中发挥作用,关爱留守儿童。
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继续提高认识,协调一致,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王婷,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