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的孩子对撕纸情有独钟,随手的一撕、随意的一摆,就在孩子的眼中衍生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撕纸画安全、有趣、简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但现阶段的撕纸画教学却相对比较匮乏,忽视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和情趣,缺乏对幼儿自主的探索与表现的引导和内在体验的关注。笔者从对内容的选择、展开的形式及对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幼儿动手玩一玩、撕一撕的过程中,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聚焦生活的玩转,夯实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提及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忽视了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和情趣。开展撕纸画活动时,我们要注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作为内容。
1.以实际生活为基,定趣味撕纸之内容
①汲取幼儿生活热点,生成撕纸活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撕纸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活动的内容,如中秋节前后孩子们对月饼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时我们便可以开展《月饼圆圆》的撕纸活动,让孩子在看、说、品之后制作各种花式的月饼。根据节假日开展的具体的撕纸活动(图1)。
②挖掘主题教育活动,改编撕纸活动。
幼儿主题教材中有很多与孩子实际生活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每个主题又有许多不同的美术活动,但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单一的让他们用蜡笔、油画棒进行美术创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些活动转变成撕纸画的形式展开,这样更容易发挥幼儿的想象,如建构式教材《甜甜蜜蜜》主题中的《棒棒糖》(图2)活动,让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画圆是比较难的,而将此改编成撕纸活动,让其撕贴各种形状的棒棒糖,并在上面设计各种花纹,就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以自主表现为本,探趣味撕纸之过程
①“随意”地撕,感知不同变化。
在开展撕纸活动时,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幼儿自主的探索双手用力之后纸张产生的变化,感知不同的撕、拉、扯、玩之后纸张呈现的不同状态,为下一步的有目的、有方向的撕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这些作品,并对其进行的简单的组合与装饰,如大、小纸片间巧妙的拼贴便成了《我的好朋友》(图3),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②“有意”地撕,塑造更多形态。
当幼儿对撕纸有自己的感知之后,我们要求幼儿撕的时候还要有变化,如会撕弧形、圆形等,如《好吃的饼干》这一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饼干,有圆圆的、长长的、方方的等各种形态,那么撕纸时,孩子就能按照自己观察的经验,创作与构建自己喜欢的饼干,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创作性在撕纸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l
二、趣味元素的添加,创新形式
《指南》引导我们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与创作,成人不做过多的要求。当投放各种纸质材料的同时,还可以添加许多趣味的元素,如导入了许多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立体形式的撕贴等,让撕纸活动更吸引幼儿的眼球。
1.生活材料的添加,为撕纸教学增添一抹新色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撕纸活动时,我们增加了许多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添加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如《树叶飞啊飞》(图4)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大树枝,让幼儿尝试用撕纸的方式表现树叶,在撕一撕、洒一洒小树叶后让孩子送树叶宝宝回到大树妈妈身上,他们纷纷捡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宝宝,并贴在了“大树”上,这里大树枝点燃了孩子撕纸活动的热情。同样,我们也可为幼儿提供多种生活材料,并有意识的将撕纸活动的形式隐藏在这些材料中,使之建立联系,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2.立体形式的撕贴,改变撕纸活动单一形式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传统的撕纸贴画大多以平面展示为主,这样的活动形式比较墨守成规,久而久之,也便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撕纸活动时,我们尽可能引导孩子让作品“立”起来,改变传统的模式,比如对单个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折一折与贴一贴,就让平面的作品立刻变活了,如《好看的花朵》(图5),我们引导孩子运用卷的方式让花瓣从平面的展示转换成了立体的展示,幼儿感受了不同方式带来的震撼,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三、创新多变的展评、提高兴趣
《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绪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这要求我们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的撕纸作品,有效地评价幼儿创作的作品。
1.实际运用,让作品还原生活
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有家长认为它缺少实用性,其实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撕纸画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如《漂亮的长围巾》(图6),我们让孩子用广告纸在围巾上撕贴各种花纹,回家后再送给好妈妈,这样孩子创作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完成作品时每个孩子都自信满满,每一幅作品都是幸福的标志,这样的展评让作品也更具意义。
2.故事串编,让作品更连续
正如《指南》解读所述,我们在评价幼儿艺术的问题上,不要用“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而要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即要让幼儿人人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个个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撕纸活动中,我们将孩子的作品演变到了故事中,孩子撕贴的西瓜、苹果、橘子等成了故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这样的展示幼儿领略了不同创意与想法,它没有好与不好,有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翻看阅读,通过这种形式幼儿表现了内在的情感,感受自己创作美的同时升华了这份美,激起了再次表现美、创作美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基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我们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动手玩一玩、撕一撕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在探寻不同的撕纸内容、材料、形式等产生的奇妙变化时,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感受不同的撕贴形式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也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一、聚焦生活的玩转,夯实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提及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忽视了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和情趣。开展撕纸画活动时,我们要注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作为内容。
1.以实际生活为基,定趣味撕纸之内容
①汲取幼儿生活热点,生成撕纸活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撕纸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活动的内容,如中秋节前后孩子们对月饼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时我们便可以开展《月饼圆圆》的撕纸活动,让孩子在看、说、品之后制作各种花式的月饼。根据节假日开展的具体的撕纸活动(图1)。
②挖掘主题教育活动,改编撕纸活动。
幼儿主题教材中有很多与孩子实际生活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每个主题又有许多不同的美术活动,但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单一的让他们用蜡笔、油画棒进行美术创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些活动转变成撕纸画的形式展开,这样更容易发挥幼儿的想象,如建构式教材《甜甜蜜蜜》主题中的《棒棒糖》(图2)活动,让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画圆是比较难的,而将此改编成撕纸活动,让其撕贴各种形状的棒棒糖,并在上面设计各种花纹,就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以自主表现为本,探趣味撕纸之过程
①“随意”地撕,感知不同变化。
在开展撕纸活动时,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幼儿自主的探索双手用力之后纸张产生的变化,感知不同的撕、拉、扯、玩之后纸张呈现的不同状态,为下一步的有目的、有方向的撕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这些作品,并对其进行的简单的组合与装饰,如大、小纸片间巧妙的拼贴便成了《我的好朋友》(图3),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②“有意”地撕,塑造更多形态。
当幼儿对撕纸有自己的感知之后,我们要求幼儿撕的时候还要有变化,如会撕弧形、圆形等,如《好吃的饼干》这一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饼干,有圆圆的、长长的、方方的等各种形态,那么撕纸时,孩子就能按照自己观察的经验,创作与构建自己喜欢的饼干,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创作性在撕纸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l
二、趣味元素的添加,创新形式
《指南》引导我们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与创作,成人不做过多的要求。当投放各种纸质材料的同时,还可以添加许多趣味的元素,如导入了许多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立体形式的撕贴等,让撕纸活动更吸引幼儿的眼球。
1.生活材料的添加,为撕纸教学增添一抹新色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撕纸活动时,我们增加了许多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添加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如《树叶飞啊飞》(图4)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大树枝,让幼儿尝试用撕纸的方式表现树叶,在撕一撕、洒一洒小树叶后让孩子送树叶宝宝回到大树妈妈身上,他们纷纷捡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宝宝,并贴在了“大树”上,这里大树枝点燃了孩子撕纸活动的热情。同样,我们也可为幼儿提供多种生活材料,并有意识的将撕纸活动的形式隐藏在这些材料中,使之建立联系,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2.立体形式的撕贴,改变撕纸活动单一形式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传统的撕纸贴画大多以平面展示为主,这样的活动形式比较墨守成规,久而久之,也便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撕纸活动时,我们尽可能引导孩子让作品“立”起来,改变传统的模式,比如对单个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折一折与贴一贴,就让平面的作品立刻变活了,如《好看的花朵》(图5),我们引导孩子运用卷的方式让花瓣从平面的展示转换成了立体的展示,幼儿感受了不同方式带来的震撼,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三、创新多变的展评、提高兴趣
《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绪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这要求我们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的撕纸作品,有效地评价幼儿创作的作品。
1.实际运用,让作品还原生活
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有家长认为它缺少实用性,其实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撕纸画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如《漂亮的长围巾》(图6),我们让孩子用广告纸在围巾上撕贴各种花纹,回家后再送给好妈妈,这样孩子创作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完成作品时每个孩子都自信满满,每一幅作品都是幸福的标志,这样的展评让作品也更具意义。
2.故事串编,让作品更连续
正如《指南》解读所述,我们在评价幼儿艺术的问题上,不要用“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而要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即要让幼儿人人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个个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撕纸活动中,我们将孩子的作品演变到了故事中,孩子撕贴的西瓜、苹果、橘子等成了故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这样的展示幼儿领略了不同创意与想法,它没有好与不好,有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翻看阅读,通过这种形式幼儿表现了内在的情感,感受自己创作美的同时升华了这份美,激起了再次表现美、创作美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基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我们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动手玩一玩、撕一撕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在探寻不同的撕纸内容、材料、形式等产生的奇妙变化时,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感受不同的撕贴形式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也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