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教授,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兼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被聘为教育部名校长工程导师,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办学中主张坚守基础教育本真,提出了“五养”教育理念,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其推进的学校管理改革、四季课程建设、寄宿教育研究等具有较大影响。
对于做个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专家学者论述颇多,我也经常思考这个“传统”的问题。又到教师节了,许多毕业生都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每当看到这个情景,小学和中学时代许多老师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工作29年来,我常常会在梦中回到母校温暖的怀抱,见到那些平凡的、却深深影响我生命的老师。即便是平常闲暇的时候,也会忽然回忆起许多和老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尽管离怀旧的年龄还相距甚远,可是,我却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候,对母校和恩师们有丝丝缕缕的怀念——好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所说的那种感觉,于是,心中也流淌出这样的话语:思念/是一本温馨的相册/母校和恩师就在里边/我常常在相册前……
我想,如果每一个人的心中总是充满着这种温馨的记忆,那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深入灵魂的;我们的教师不妄为“老师”二字,是个能够温暖学生生命的人。就拿我的母校北京回民学校来说,30年前,那曾是一所令我向往的学校,有着让我惊诧的校园。单是那偌大的操场就让我这个农村孩子眼前一亮,心头一震,一下子感到自己投入了广阔的天地。就读民族师范部,我在其中成长了四年,最难忘的还是师范部一位又一位老师。转眼毕业29年了,我仍可以说出恩师的名字:买松岐、常连生、尹瑞波、刘育照、赵敏、彭琪琬、陈志嘉、雷传印、万志勋、国正华……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记得中秋节的夜晚,班主任买松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炸带鱼。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是世间佳肴。我们品味着,欢笑着,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忘不了!其实,今天做了老师,我们都明白忘不了的是什么:那是老师真诚的、无私的、纯洁而又高尚的爱。要知道,一个远离家乡的农村孩子,突然来到大都市后,面对林立的高楼大厦,面对时髦的城市少年,多少都有一点自卑!在许多人的眼里,我们很“土”!然而,在班主任的眼里,看不到丝毫的鄙视。在他的心中,我们就像他的儿女!他,永远用父亲般的目光望着我们——那目光里充满着严父的希望与慈父的温情。即便有一次,当我们这些鲁莽的毛头小子把他气得在办公室里浑身发抖时,他也没有说半句过火的话。在我工作后,他还曾写给我一封信,勉励我要勤奋工作,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要向身边的同志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爱、善良与包容。
岁月并没有把这些事情磨得平淡,许多细节反而更加深刻。晚上,陈志嘉老师在办公室里一丝不苟地指导我们绘制世界历史地图的情景历历在目;尹瑞波老师在课堂上为我的成功试讲带头鼓起的掌声仍萦绕耳畔;体育老师刘育照的标准示范动作,音乐老师彭琪琬充满鼓励的目光,数学老师国正华严谨的演算推理……或许就是从这数不清的细节中,从恩师们没有丝毫做作的言行中,从春风般的师爱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去做一名教师,如何把师爱化为正直、公平、尊重、慈爱、无私、奉献、鼓励……
我很庆幸自己的学生时代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这些老师今天健在的大多都七八十岁了,白发苍苍,还有的已经驾鹤西去。每当我想起他们时,常恭敬而自豪地称他们为老先生。这些老先生虽然没有现在一些青年教师学历那么高,但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却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生长得无比茂盛。
习总书记在八一学校座谈时就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福气与幸运。的确如此啊!即便是我40多年前上的农村小学,也遇到了许多好老师。那所学校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都非常敬业。记得李世斌老师年岁很大,但音、体、美全教。一天,他看到我的毛笔字写得不错,就把我叫到辦公室,专门拿出一本字帖让我临摹,而且允许我一有时间就到他的办公室去写。李老师给了我许多指导与鼓励,现在我很喜欢书法,这要感谢李世斌老师对我的影响。我的班主任马秀清老师,和同学们关系很亲密,常让我们去她家玩。有一次,她一边择菜,一边允许我们几个同学用粉笔在屋里的水泥地上听写字词。我们写了满满一地,她不但不生气,还高兴地夸我们这段时间知识掌握得不错。这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母校老师的微笑常常浮现眼前,他们温暖着我的记忆。我做老师、做校长累计起来也快三十年了,我常常想,好老师应该好在哪儿?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人生的道理,最关键的是能温暖学生的心,从而温暖学生的记忆,这种温暖会传递百年。一个人在人生的风雪夜晚,想起名师的教诲、微笑和关爱,他就能走出人生的寒冬。
今天,许多学校拥有了更宏伟的建筑,拥有了更漂亮的校园,拥有了更多过去时代所不能拥有的东西。然而,能不能拥有更多温暖学生的老师呢?教师节来了,我随手写下这些感受,既是回忆与祝福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也是在向那些甘于奉献的广大同行表示敬意,更希望唤起这个时代所有青年教师的思考。
编辑 王雪莉
对于做个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专家学者论述颇多,我也经常思考这个“传统”的问题。又到教师节了,许多毕业生都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每当看到这个情景,小学和中学时代许多老师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工作29年来,我常常会在梦中回到母校温暖的怀抱,见到那些平凡的、却深深影响我生命的老师。即便是平常闲暇的时候,也会忽然回忆起许多和老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尽管离怀旧的年龄还相距甚远,可是,我却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候,对母校和恩师们有丝丝缕缕的怀念——好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所说的那种感觉,于是,心中也流淌出这样的话语:思念/是一本温馨的相册/母校和恩师就在里边/我常常在相册前……
我想,如果每一个人的心中总是充满着这种温馨的记忆,那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深入灵魂的;我们的教师不妄为“老师”二字,是个能够温暖学生生命的人。就拿我的母校北京回民学校来说,30年前,那曾是一所令我向往的学校,有着让我惊诧的校园。单是那偌大的操场就让我这个农村孩子眼前一亮,心头一震,一下子感到自己投入了广阔的天地。就读民族师范部,我在其中成长了四年,最难忘的还是师范部一位又一位老师。转眼毕业29年了,我仍可以说出恩师的名字:买松岐、常连生、尹瑞波、刘育照、赵敏、彭琪琬、陈志嘉、雷传印、万志勋、国正华……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记得中秋节的夜晚,班主任买松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炸带鱼。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是世间佳肴。我们品味着,欢笑着,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忘不了!其实,今天做了老师,我们都明白忘不了的是什么:那是老师真诚的、无私的、纯洁而又高尚的爱。要知道,一个远离家乡的农村孩子,突然来到大都市后,面对林立的高楼大厦,面对时髦的城市少年,多少都有一点自卑!在许多人的眼里,我们很“土”!然而,在班主任的眼里,看不到丝毫的鄙视。在他的心中,我们就像他的儿女!他,永远用父亲般的目光望着我们——那目光里充满着严父的希望与慈父的温情。即便有一次,当我们这些鲁莽的毛头小子把他气得在办公室里浑身发抖时,他也没有说半句过火的话。在我工作后,他还曾写给我一封信,勉励我要勤奋工作,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要向身边的同志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爱、善良与包容。
岁月并没有把这些事情磨得平淡,许多细节反而更加深刻。晚上,陈志嘉老师在办公室里一丝不苟地指导我们绘制世界历史地图的情景历历在目;尹瑞波老师在课堂上为我的成功试讲带头鼓起的掌声仍萦绕耳畔;体育老师刘育照的标准示范动作,音乐老师彭琪琬充满鼓励的目光,数学老师国正华严谨的演算推理……或许就是从这数不清的细节中,从恩师们没有丝毫做作的言行中,从春风般的师爱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去做一名教师,如何把师爱化为正直、公平、尊重、慈爱、无私、奉献、鼓励……
我很庆幸自己的学生时代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这些老师今天健在的大多都七八十岁了,白发苍苍,还有的已经驾鹤西去。每当我想起他们时,常恭敬而自豪地称他们为老先生。这些老先生虽然没有现在一些青年教师学历那么高,但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却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生长得无比茂盛。
习总书记在八一学校座谈时就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福气与幸运。的确如此啊!即便是我40多年前上的农村小学,也遇到了许多好老师。那所学校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都非常敬业。记得李世斌老师年岁很大,但音、体、美全教。一天,他看到我的毛笔字写得不错,就把我叫到辦公室,专门拿出一本字帖让我临摹,而且允许我一有时间就到他的办公室去写。李老师给了我许多指导与鼓励,现在我很喜欢书法,这要感谢李世斌老师对我的影响。我的班主任马秀清老师,和同学们关系很亲密,常让我们去她家玩。有一次,她一边择菜,一边允许我们几个同学用粉笔在屋里的水泥地上听写字词。我们写了满满一地,她不但不生气,还高兴地夸我们这段时间知识掌握得不错。这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母校老师的微笑常常浮现眼前,他们温暖着我的记忆。我做老师、做校长累计起来也快三十年了,我常常想,好老师应该好在哪儿?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人生的道理,最关键的是能温暖学生的心,从而温暖学生的记忆,这种温暖会传递百年。一个人在人生的风雪夜晚,想起名师的教诲、微笑和关爱,他就能走出人生的寒冬。
今天,许多学校拥有了更宏伟的建筑,拥有了更漂亮的校园,拥有了更多过去时代所不能拥有的东西。然而,能不能拥有更多温暖学生的老师呢?教师节来了,我随手写下这些感受,既是回忆与祝福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也是在向那些甘于奉献的广大同行表示敬意,更希望唤起这个时代所有青年教师的思考。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