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通今日教育和明日收获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因为今天所培养的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各种品质,应该在未来公民身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行今日教育之时,就应为未来的国家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在此,以北京市八一学校为例,从学生发展指导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今日关键能力。
一、学生发展指导的必要性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者要考虑到高考改革的社会背景以及国家新时期发展的政治背景,对所处环境要有清晰的认识,以此来确定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教育落脚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今日关键能力的学生。
其次,要清晰地认识到新时期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管理及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一是传统体制与未来学校治理之间的矛盾。虽然对未来学校的憧憬及规划很理想,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学校工作最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能够跨越。二是现行育人模式与新高考要求之间的矛盾。新高考要求学生有学科认知、专业认知和专业准备,但目前学校相应的育人模式不够完善。三是学校教育供给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和动力的激发不够充分。四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精准性选择与相应资源信息判断策略匮乏的矛盾。学生发展的实质是成长,成长的实质是认知升级和自我进化的过程。在讨论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时,应更多地去了解行业形态,了解从“互联网 ”到“人工智能 社会科技发展”的新态势。这能给现行的教育方向很好的指引。发掘一个学生的长处,将其兴趣及自身潜能、兴趣特长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驱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发展指导的可行性
1.以生涯发展指导体系为引领
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将“分阶段能力指标确立、围绕指标的资源配备、体系实施、发展及评价”作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将一级指标拆解为二级指标,最后将二级指标又拆解为三级指标(见图1)。如此,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进行了整体的规划。
2.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
学生发展指导目标之一是学会选择——聚焦于学习,而学习又是与课程紧密相关的。
在此,以学科体系建设之语文为例。八一学校立足本校的育人目标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构建由国家必修、选修、校本等多元课程组成的以基础、拓展、学术为层级,以诗歌散文、语言应用、文化研读等为序列,立体、开放、有序的学校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兼顾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自主开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为ABCD四类。A类是必修一至五和校本必选“国学基础”“阅读课”组成的基本课程,它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为目标。B、C两类为拓展型课程,即拓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满足学生在诗歌散文、新闻传记、文化论著等方面的发展需要。D类为学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就某一专题作深入研究,有大学先修课的性质,倾向于文史哲专业。学校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和课标提出的三种核心能力,以五个选修系列为经线,学校三级课程为纬线,构建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
一是校本课程精品化。八一学校的几百门校本课程,都是基于教师的兴趣、特长和爱好研发的,在新高考模式下,学校依据多元的选课方向,又对各种课程做了精细化设计与实施,使课程结构更加精品化、学习方式更加精致化。
二是德育活动课程化。八一学校将办学特色中的“军魂铸人”定位为“八一德育课程”,这是对“立德树人”工程的具体实践。课程强调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面培养,既注重精神世界和心胸格局,又注重知识能力和行为作风。学校德育课程每月以“十二人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为主题,在学校、年级、班级不同层面开展。其宗旨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三是社会资源整合化。学校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有效整合社会和家长资源,聘请名企、名校和专家指导课程实施、学术研究。
3.以生涯指导为保障
学校生涯指导通过高端职业讲堂、社团活动、深度职业体验和生涯发展课程四个渠道来实现。
“幸福生涯规划课程”是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关系,强化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学生对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规划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宏观及前瞻性的生涯态度与信念。未来的优化课程是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的顶层设计,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等高端指导形成,包括教材、学生工具书、教师指导用书、生涯规划档案等课程资源。
同时,学校用线上基于全产业链的职业体验与理解课程作为生涯课程的补充。课程主题是先进制造、探月探火、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以及新媒體、金融、大数据、生物工程等,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互动授课下完成课程。如G2020届学生周惟祥参加了“微软人工智能项目”,完成了“创作工作的灵感引擎”;吕婧文参加了“海尔智能家居项目”,完成了“智能睡眠电子盆栽”,并对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在行业发展、核心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都有了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4.以学业指导为核心
八一学校从深度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深度学习是一种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手段,通过深度学习促使学生表现出深度有效的学习状态,即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状态。如学校化学组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组织的深度学习项目时,对常规教学中的“金属材料”课题以“易拉罐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设计了7课时的学科内项目式学习(见表1),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学校针对学习方式变革需求、学习力培养、各种实践体验养成能力的需求,开展了多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
一是自然科学项目式课程。物理“传感器的物理学探究”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挑战赛,以“八一青年物理学家挑战赛”的形式开展;生物“星球移民——探索神奇的生命世界”探究在火星上如何用厌氧生物制造出水和大气,再造生态系统。
二是工程类项目式课程。学校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等高校与机构开设了设计与制作3D打印机、智能家居设计、设计制作排爆机器人、卫星测控与应用等课程。
三是科技实践活动项目。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的纸箱车、投石机、木桥梁、水火箭等科学实践活动,以明确的课程目标、规范的课程实施和科学的课程管理,充分保证活动课程的质量。
四是航天特色项目——小卫星课程群。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开发了小卫星课程群。该课程群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家国情怀的教育。
5.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是落实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指导学生进行资源挖掘、整合、协调应用的纽带,是支撑学生当前与未来发展、连通导师和学生的枢纽。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建设,包括功能规划、物理空间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学生成就模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内容体系规划五个方面的工作。
功能规划是开展其他工作的依据。它的组织结构包括团委、学生社团管理、导师管理、项目式课程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规划、配套社会资源整合、综合管理及服务等。
物理空间建设除了依据功能进行空间整体设计外,还要建设职业体验与理解实验室、生命科学职业探索实验室、测量分析职业探索实验室、国防科技职业探索实验室、工程设计职业探索实验室。
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学生测评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它能够对学生的人格特质、兴趣倾向、選科偏好进行阶段性的调研分析,并用“成长81件事”APP记录其成长过程,包括思想品德、体育运动、学科知识、阅读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
学生成就模型建设是通过采访、调研建立研发模型,给学校办学提供依据,给学生发展提供参考。
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是以导师制工作指南为纲,通过导师培训、导师手册研发、层级导师工作细目规划等工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发展指导体系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
三、挑战与思考
学校在学生发展指导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如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自主选择方向上的测评是否科学的问题;对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好奇心等的激发问题;对学生坚毅品质的培养路径和策略问题;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与学科教育教学等领域协同配合的有效方式问题等,这些都是学校必须不断研究的内容。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一、学生发展指导的必要性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者要考虑到高考改革的社会背景以及国家新时期发展的政治背景,对所处环境要有清晰的认识,以此来确定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教育落脚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今日关键能力的学生。
其次,要清晰地认识到新时期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管理及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一是传统体制与未来学校治理之间的矛盾。虽然对未来学校的憧憬及规划很理想,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学校工作最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能够跨越。二是现行育人模式与新高考要求之间的矛盾。新高考要求学生有学科认知、专业认知和专业准备,但目前学校相应的育人模式不够完善。三是学校教育供给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和动力的激发不够充分。四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精准性选择与相应资源信息判断策略匮乏的矛盾。学生发展的实质是成长,成长的实质是认知升级和自我进化的过程。在讨论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时,应更多地去了解行业形态,了解从“互联网 ”到“人工智能 社会科技发展”的新态势。这能给现行的教育方向很好的指引。发掘一个学生的长处,将其兴趣及自身潜能、兴趣特长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驱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发展指导的可行性
1.以生涯发展指导体系为引领
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将“分阶段能力指标确立、围绕指标的资源配备、体系实施、发展及评价”作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一级指标,然后将一级指标拆解为二级指标,最后将二级指标又拆解为三级指标(见图1)。如此,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进行了整体的规划。
2.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
学生发展指导目标之一是学会选择——聚焦于学习,而学习又是与课程紧密相关的。
在此,以学科体系建设之语文为例。八一学校立足本校的育人目标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构建由国家必修、选修、校本等多元课程组成的以基础、拓展、学术为层级,以诗歌散文、语言应用、文化研读等为序列,立体、开放、有序的学校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兼顾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自主开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为ABCD四类。A类是必修一至五和校本必选“国学基础”“阅读课”组成的基本课程,它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为目标。B、C两类为拓展型课程,即拓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满足学生在诗歌散文、新闻传记、文化论著等方面的发展需要。D类为学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就某一专题作深入研究,有大学先修课的性质,倾向于文史哲专业。学校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和课标提出的三种核心能力,以五个选修系列为经线,学校三级课程为纬线,构建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
一是校本课程精品化。八一学校的几百门校本课程,都是基于教师的兴趣、特长和爱好研发的,在新高考模式下,学校依据多元的选课方向,又对各种课程做了精细化设计与实施,使课程结构更加精品化、学习方式更加精致化。
二是德育活动课程化。八一学校将办学特色中的“军魂铸人”定位为“八一德育课程”,这是对“立德树人”工程的具体实践。课程强调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面培养,既注重精神世界和心胸格局,又注重知识能力和行为作风。学校德育课程每月以“十二人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为主题,在学校、年级、班级不同层面开展。其宗旨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三是社会资源整合化。学校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有效整合社会和家长资源,聘请名企、名校和专家指导课程实施、学术研究。
3.以生涯指导为保障
学校生涯指导通过高端职业讲堂、社团活动、深度职业体验和生涯发展课程四个渠道来实现。
“幸福生涯规划课程”是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关系,强化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学生对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规划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宏观及前瞻性的生涯态度与信念。未来的优化课程是基于学生发展指导的顶层设计,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等高端指导形成,包括教材、学生工具书、教师指导用书、生涯规划档案等课程资源。
同时,学校用线上基于全产业链的职业体验与理解课程作为生涯课程的补充。课程主题是先进制造、探月探火、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以及新媒體、金融、大数据、生物工程等,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互动授课下完成课程。如G2020届学生周惟祥参加了“微软人工智能项目”,完成了“创作工作的灵感引擎”;吕婧文参加了“海尔智能家居项目”,完成了“智能睡眠电子盆栽”,并对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在行业发展、核心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都有了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4.以学业指导为核心
八一学校从深度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深度学习是一种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手段,通过深度学习促使学生表现出深度有效的学习状态,即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状态。如学校化学组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组织的深度学习项目时,对常规教学中的“金属材料”课题以“易拉罐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设计了7课时的学科内项目式学习(见表1),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学校针对学习方式变革需求、学习力培养、各种实践体验养成能力的需求,开展了多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
一是自然科学项目式课程。物理“传感器的物理学探究”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挑战赛,以“八一青年物理学家挑战赛”的形式开展;生物“星球移民——探索神奇的生命世界”探究在火星上如何用厌氧生物制造出水和大气,再造生态系统。
二是工程类项目式课程。学校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等高校与机构开设了设计与制作3D打印机、智能家居设计、设计制作排爆机器人、卫星测控与应用等课程。
三是科技实践活动项目。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的纸箱车、投石机、木桥梁、水火箭等科学实践活动,以明确的课程目标、规范的课程实施和科学的课程管理,充分保证活动课程的质量。
四是航天特色项目——小卫星课程群。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开发了小卫星课程群。该课程群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家国情怀的教育。
5.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是落实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指导学生进行资源挖掘、整合、协调应用的纽带,是支撑学生当前与未来发展、连通导师和学生的枢纽。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建设,包括功能规划、物理空间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学生成就模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内容体系规划五个方面的工作。
功能规划是开展其他工作的依据。它的组织结构包括团委、学生社团管理、导师管理、项目式课程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规划、配套社会资源整合、综合管理及服务等。
物理空间建设除了依据功能进行空间整体设计外,还要建设职业体验与理解实验室、生命科学职业探索实验室、测量分析职业探索实验室、国防科技职业探索实验室、工程设计职业探索实验室。
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学生测评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它能够对学生的人格特质、兴趣倾向、選科偏好进行阶段性的调研分析,并用“成长81件事”APP记录其成长过程,包括思想品德、体育运动、学科知识、阅读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
学生成就模型建设是通过采访、调研建立研发模型,给学校办学提供依据,给学生发展提供参考。
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是以导师制工作指南为纲,通过导师培训、导师手册研发、层级导师工作细目规划等工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发展指导体系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
三、挑战与思考
学校在学生发展指导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如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自主选择方向上的测评是否科学的问题;对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好奇心等的激发问题;对学生坚毅品质的培养路径和策略问题;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与学科教育教学等领域协同配合的有效方式问题等,这些都是学校必须不断研究的内容。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