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活动、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创新;模式;活动;问题;方法;参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
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学习新概念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缺少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思路,在建立概念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背景与形成过程,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摸索、体验概念,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严谨性。
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讨论、指导、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壮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不但能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一些逻辑推理性强且具有明确的变化过程的知识讲解,高中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学生往往不能够在教师单纯的讲解中,达到对于这些知识的有效掌握,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各种现象,从而实现对于问题的及时有效的理解以及掌握。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动手、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数学;创新;模式;活动;问题;方法;参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
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学习新概念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缺少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思路,在建立概念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背景与形成过程,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摸索、体验概念,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严谨性。
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讨论、指导、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壮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不但能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一些逻辑推理性强且具有明确的变化过程的知识讲解,高中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学生往往不能够在教师单纯的讲解中,达到对于这些知识的有效掌握,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各种现象,从而实现对于问题的及时有效的理解以及掌握。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动手、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