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崇尚的工作作风是踏踏实实,我追求的品格是真诚朴实,但我满意的课堂却是充满了创造和新意的所在。从1999年踏上教师岗位到现在已经17年了。17年来,我经历了新课程改革。我从教育教学的现实中也看到了阴影有时比光明还多。因此,我经常回顾过去反思现在,在这种回顾与反思中,我提炼经验与教训,选择更新的教育教学策略,走一条更好的道路。
一、允许差异存在
我认为,用同一个目标尤其是用同一个高目标,去要求所有学生,是办学的大忌,是教育的大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各有差别,各有长短,各有志趣。硬是用同一个目标去要求,用同一个标准去“塑造”,无异于“削足适履”。如果说我们的学校仍然存在限制、压抑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培养一批批“心态失败”者,祸根之一便是这种“削足适履”。
教化,教化,无“教”哪有化?教育就是叫人变化的,教育就是促人提高的。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提高不是千人一面的同步提高,而是千人“千面”的异步提高。不是同订一“标”,因而难以共同达到的虚妄提高;而是各订目标,因而能够各有所得的实际提高。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起点上整齐划一的提高,而是不同起点上千姿百态的提高。而且,这种“异人”“异步”“异起点”的提高,体现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往往还是一种不起眼的、些微性的提高,是“减少了一次迟到”的进步,“增加了5分考分”的提高。不管进步大小,有进步就好;不论提高快慢,有提高就行。这种不起眼的进步,这种些微性的提高,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一种明察秋毫的“职业眼光”洞察之后,异乎寻常地及时肯定、满腔热情地加以强化、真心实意地予以鼓励。
教育教学能够成功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思想的正确。教育工作者能否确立彻头彻尾的“异步提高”观,恰恰是教育教学思想是否正确的“试剂”和“窗口”。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我认为,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下,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不能教学生会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学生会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
我认为,自育自学能力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其他多种能力的基础和发端。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身为教师,要下这功夫、那功夫,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才是下在“点子上”的功夫,才是最值得下的功夫。作为学校,这负责、那负责,让学生会自育会自学,才是量有价值的负责,才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负责。作为教育,这素质、那素质,凸显会自育会自学的素质,才是基础厚实的素质教育,才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着落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課堂模式的改革
我认为,就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自学应是主线,教师引导应是基础,结构改革应是关键。只有着眼于中观,着手于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从结构上突破,才有可能使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中终生受益。
有本领的教师,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教师。真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非改革课堂结构不可。这改革,那改革,就是不触动课堂结构,其改革就容易是敲边鼓;这方法,那方法,就是没有突破课堂结构的方法,其方法就容易是在搞花架子。
60多年前,陶行知曾经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六大解放”,确实是一个重大命题。如果不着力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不能让学生基本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六大解放”是一个也解放不出来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真正“解放”,有待从主渠道——从课堂结构的真正改革抓起。
四、教师的不断成长与充实
常听说,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我认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职业,来形容教师的献身精神,虽有可取之处、似无大的妨碍,但难免给人以消极悲凉之感。教师真的是在照亮学生的同时,毁灭了自己吗?不!教师完全可以在尽心“照亮”别人的同时,积极“照亮”自己,而不是消极地“毁灭”自己;教师完全应当在尽力造就学生的同时,主动造就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磨耗自己。
教师只有自强不息地造就自己,才能更好地造就学生;只有造就了学生,才能再促进自我造就。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绿色教育生态,这才是利生利师、利教利国的职业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视学为命”,不仅影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影响下一代的培养,影响民族的未来。所以,身为人师者,身为教育者,尤其要“为命而学”;为自身的生命增光添彩而学,为肩负的重大使命培养祖国未来出色完成而学。在学习上,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青少年的典范、本民族的楷模。
一、允许差异存在
我认为,用同一个目标尤其是用同一个高目标,去要求所有学生,是办学的大忌,是教育的大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各有差别,各有长短,各有志趣。硬是用同一个目标去要求,用同一个标准去“塑造”,无异于“削足适履”。如果说我们的学校仍然存在限制、压抑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培养一批批“心态失败”者,祸根之一便是这种“削足适履”。
教化,教化,无“教”哪有化?教育就是叫人变化的,教育就是促人提高的。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提高不是千人一面的同步提高,而是千人“千面”的异步提高。不是同订一“标”,因而难以共同达到的虚妄提高;而是各订目标,因而能够各有所得的实际提高。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起点上整齐划一的提高,而是不同起点上千姿百态的提高。而且,这种“异人”“异步”“异起点”的提高,体现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往往还是一种不起眼的、些微性的提高,是“减少了一次迟到”的进步,“增加了5分考分”的提高。不管进步大小,有进步就好;不论提高快慢,有提高就行。这种不起眼的进步,这种些微性的提高,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一种明察秋毫的“职业眼光”洞察之后,异乎寻常地及时肯定、满腔热情地加以强化、真心实意地予以鼓励。
教育教学能够成功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思想的正确。教育工作者能否确立彻头彻尾的“异步提高”观,恰恰是教育教学思想是否正确的“试剂”和“窗口”。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我认为,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下,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不能教学生会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学生会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
我认为,自育自学能力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其他多种能力的基础和发端。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身为教师,要下这功夫、那功夫,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才是下在“点子上”的功夫,才是最值得下的功夫。作为学校,这负责、那负责,让学生会自育会自学,才是量有价值的负责,才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负责。作为教育,这素质、那素质,凸显会自育会自学的素质,才是基础厚实的素质教育,才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着落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課堂模式的改革
我认为,就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自学应是主线,教师引导应是基础,结构改革应是关键。只有着眼于中观,着手于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从结构上突破,才有可能使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中终生受益。
有本领的教师,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教师。真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非改革课堂结构不可。这改革,那改革,就是不触动课堂结构,其改革就容易是敲边鼓;这方法,那方法,就是没有突破课堂结构的方法,其方法就容易是在搞花架子。
60多年前,陶行知曾经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六大解放”,确实是一个重大命题。如果不着力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不能让学生基本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六大解放”是一个也解放不出来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真正“解放”,有待从主渠道——从课堂结构的真正改革抓起。
四、教师的不断成长与充实
常听说,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我认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职业,来形容教师的献身精神,虽有可取之处、似无大的妨碍,但难免给人以消极悲凉之感。教师真的是在照亮学生的同时,毁灭了自己吗?不!教师完全可以在尽心“照亮”别人的同时,积极“照亮”自己,而不是消极地“毁灭”自己;教师完全应当在尽力造就学生的同时,主动造就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磨耗自己。
教师只有自强不息地造就自己,才能更好地造就学生;只有造就了学生,才能再促进自我造就。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绿色教育生态,这才是利生利师、利教利国的职业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视学为命”,不仅影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影响下一代的培养,影响民族的未来。所以,身为人师者,身为教育者,尤其要“为命而学”;为自身的生命增光添彩而学,为肩负的重大使命培养祖国未来出色完成而学。在学习上,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青少年的典范、本民族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