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审计报告准则将审计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由报告的最后一段移到第一段,认知心理学中的信念修正模型预测人类在信息搜寻中因信息披露位置不同容易发生顺序效应。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我国某银行信贷人员为被试,通过投资决策意愿判断实验任务,对审计报告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不同对投资者投资意愿的决策影响进行了实验检验。结果发现,在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的情况下,审计报告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的不同对信贷人员的投资意愿决策调整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没有发生认知心理学所预测的混合证据信息下易发生的顺序效应偏误。
【关键词】 审计意见段信息; 披露位置; 顺序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24-0002-05
一、引言
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一直备受使用者的批评,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倒闭,受损的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没有发挥及时的预警作用深为不满。为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降低审计期望差距,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和欧盟(EC)先后致力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模式的改革。2015年1月IAASB正式颁布实施审计报告系列新准则。中国于2016年12月也发布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系列新准则,并于2017年率先在我国A H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执行,2018年将逐步推广到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中。本次审计报告模式重要变化之一是将审计意见段信息由审计报告的最后一段前移到了第一段。自20世纪30年代标准审计报告确立以来,审计意见段一直在报告的最后一段,这次新报告模式的审计意见段披露位置的变化将会给使用者的认知和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传统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的披露位置序列相比又有何不同,是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值得考察的问题。
IAASB在新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之初就提倡理论界对新的变化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自征求意见稿出台至今,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对年报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客户持续经营的关注以及审计合伙人签名四个重要方面的研究[1],而鲜有文献考察审计报告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序列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我国某银行信贷人员为被试,对新报告审计意见段披露位置的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尤其是考察是否会发生顺序效应。这对2018年即将全面实施的新审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实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判断和决策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当需要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判断和决策时,由于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同时搜寻、加工所有信息,而是首先凭直觉根据过去的决策经验、历史信息或简单的计算确定一个初始值(称之为锚),然后在初始值基础上,按照一个先后顺序搜寻、加工所需信息,并根据获得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信念,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决策,这一决策过程具有显著的顺序特征[2-3]。
由于是按照先后顺序搜寻和加工所需信息,并据以进行判断和决策,所以就有许多学者预测,在这一决策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判断偏误:顺序效应(Order Effect)。所谓顺序效应是指决策者在搜寻和加工系列信息,并据以做出判断与决策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信息顺序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判断与决策显著不同的一种认知偏误现象。顺序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时近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顺序靠后的信息对最终决策的影响权重大于顺序靠前的信息,决策者对后收到的信息具有过度偏重的趋势,此现象被称之为时近效应;另一种是初始效应(Primacy Effect),是决策者对先收到的信息过度偏重的一种趋势[4]。无论是时近效应还是初始效应,都是一种认知偏误。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和预测顺序效应,心理学家Hogarth et al.[4]提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信念修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影响人类信念调整的证据方向、证据力、证据类型、证据顺序等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模型中证据与信息的涵义是相同的。
证据方向是指证据是否支持决策者当前的信念,如果支持当前信念,则是肯定性证据,如果不支持当前信念,则是否定性证据;证据力是指证据支持或否定当前信念的程度,分强、弱两种;证据类型是指一系列证据是一致性证据还是混合性证据,如果所有的证据方向都是相同的,例如,系列证据都是肯定性证据或都是否定性证据,这样的系列证据就是一致性证据,如果系列证据有些是肯定性证据,而另外一些是否定性证据,这样的系列证据就是混合证据;证据的顺序是指证据提供给使用者的先后顺序。
根据信念修正模型,Hogarth et al.[4]预测,在一致性证据中,将不会产生顺序效应,而在混合性证据中,将会产生顺序效应,并通过5个实验检验了模型的预测,实验结果与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中关于顺序效应的预测,引起了许多审计学者的重视,不断在审计职业背景下通过实验检验顺序效应,尤其是顺序效应中的时近效应。在审计领域最早利用信念修正模型研究時近效应的学者是Ashton et al.[5],他们以211名审计人员为被试,以薪酬循环和应收账款有关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为实验任务,通过4个实验检验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决策中的时近效应,结果证明了信念修正模型的预测;Tubbs et al.[6]以高级审计人员为被试,扩展了Ashton et al.的研究,增加了实验任务的复杂性,通过实验检验时近效应,结果在混合证据中发现了顺序效应,而且是时近效应现象;Trotman et al.[7]以持续经营判断和内部控制评估为实验任务,以审计经理、高级审计人员和学生为被试,检验了时近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在无实践经验的学生中时近效应显著,高级审计师只在持续经营判断中表现出时近效应,而审计经理在两项任务中均没有表现出时近效应;杨明增等[8]的研究发现,只有在复杂的判断任务中,审计人员容易发生顺序效应,同时还发现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增加和经验水平提高都能够有效降低顺序效应。 (一)被试
实验的被试来自于某国有银行的信贷人员,共101人,其中55人为信贷经理,46人为一般信贷人员,平均审计工作年限为4.25年。Bedard[1]发现新审计报告相关的实验研究,多选择MBA学生、会计学硕士生或一般非专业人士作为被试,而他认为选择专业人士作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可能得出更有效度的结论。银行的信贷人员是银行贷款业务的审核人,属于利用审计报告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专业人士。本实验是在一次银行信贷人员培训会议上完成的,将实验资料按照随机的方式分发给现场参与实验的审计人员,待其完成后收回。
(二)实验任务及其过程
1.实验任务
本实验借鉴Brasel et al.[11]的研究案例,在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披露年报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包括2个实验案例,要求被试阅读某公司的审计报告信息和简易财务报表信息,然后判断选择投资该企业的意愿。
案例1中,首先要求被试在阅读了给定的某制造业公司背景信息后,对投资该企业的意愿做出判断,统一判断的初始值是50%(初始值,即锚);然后,在阅读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简易财务报表信息后,对投资该企业的意愿做出判断。
實验案例2与案例1不同的是,该公司的意见段信息是保留意见,因公司存货减值问题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其他的内容和要求与案例1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属于财务报表无法获得审计人员认可的极端情况,投资者已不相信,因此排除了这两种情况。审计报告格式是按照2016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提供的标准模式,考虑到实验资料内容的过多易引起被试的疲劳问题,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内部效度,审计报告没有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段内容。
2.实验过程
首先,由实验者阅读实验要求程序,要求被试采用匿名方式并务必独立作答,并将实验要求列于每份实验材料的首页;然后,将实验材料随机发放给现场的被试,要求被试阅读实验案例并完成相关的判断;最后完成一个简短的问卷调查,包括要求被试填写完成判断任务所耗费的时间以及从业年限、职位等问题,实验不限定完成时间,实验者现场监督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按既定要求进行。
(三)因变量与自变量
本实验是一个单因子(意见段披露位置)的设计,均采用被试间设计。
1.因变量
在两个案例中,因变量是阅读了审计报告和简易财务报表后,被试对该企业投资意愿做出的判断,该判断值为因变量“你对该企业进行投资的可能性是多少?”(0~100%)
2.自变量
实验有一个自变量,就是意见段披露位置有两个水平,案例1和案例2中,一种顺序是审计意见段信息在审计报告第一段披露,随后是形成的审计意见的基础,另一种顺序是审计意见段信息在审计报告的最后一段披露。
五、实验结果
(一)操控性检验
为了检验审计意见披露位置顺序控制是否成功,在被试完成了投资意愿的判断后,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本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意见是:A.无保留意见,B.保留意见”,有6个被试的回答是错误的;第二个问题是,“审计意见是在审计报告的:A.第一段披露,B.最后一段披露”,有10个被试回答错误。为了保证结论的内部效度,在随后的分析中,剔除了问题回答错误的被试,最后合格的被试是86名。
(二)实验结果
1.实验案例1的结果
根据实验1设计特点,对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总体来讲,被试是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解读为肯定性证据,其投资意愿由初始值50%调增到62%,调增幅度是12%;从审计意见段的披露位置看,当审计意见段在审计报告第一段披露时,其投资意愿由初始值50%调增到61%,调增幅度是11%,当审计意见段在审计报告最后一段位置披露时,其投资意愿由初始值50%调增到63%,调增幅度是13%;从表2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顺序下的投资意愿调整值的差别是不显著的(F=0.075,p=0.785)。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意见情况下,审计报告意见段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位置顺序的不同没有对投资者最终判断的投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没有发生顺序效应,实验结果支持了H1。
2.实验案例2的结果
实验案例2是针对出具保留意见的情况,根据实验2的特点,对其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的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从表3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总体上,被试将保留意见解读为负面信息,因为其投资意愿值是调减的,投资意愿值由初始值50%调减到37.75%,调减幅度为12.25%。从审计意见披露位置看,当保留意见段在审计报告第一段披露时,被试的投资意愿值由初始值50%调减到35.42%,调减幅度为14.58%;而当保留意见段的披露位置在审计报告的最后一段时,被试的投资意愿值由初始值50%调减到39.81%,调减幅度为10.19%。从表4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两种披露位置顺序下,被试的投资意愿值差异并不显著(F=0.419,p=0.520)。数据分析说明,在被出具保留意见的情况下,审计意见段披露位置的不同对投资者的最终投资意愿判断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没有发生顺序效应,实验结果不支持H2。
之所以H2得不到支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被试的经验水平较高。本次实验被试均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职业人员,专注于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确定贷款决策的工作,大量的研究发现,经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大多数判断偏误[4,7-8]。
六、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投资意愿决策判断为实验任务,检验了银行信贷人员在信息搜寻与决策调整过程中,审计报告中意见段信息的披露位置不同是否影响其决策结果,尤其是否会发生顺序效应偏误。实验结果表明,在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况下,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的不同没有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没有发生顺序效应;同样,在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预示审计意见信息与财务报表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认知心理学所预言的顺序效应偏误。
【关键词】 审计意见段信息; 披露位置; 顺序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24-0002-05
一、引言
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一直备受使用者的批评,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倒闭,受损的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没有发挥及时的预警作用深为不满。为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降低审计期望差距,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和欧盟(EC)先后致力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模式的改革。2015年1月IAASB正式颁布实施审计报告系列新准则。中国于2016年12月也发布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系列新准则,并于2017年率先在我国A H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执行,2018年将逐步推广到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中。本次审计报告模式重要变化之一是将审计意见段信息由审计报告的最后一段前移到了第一段。自20世纪30年代标准审计报告确立以来,审计意见段一直在报告的最后一段,这次新报告模式的审计意见段披露位置的变化将会给使用者的认知和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传统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的披露位置序列相比又有何不同,是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值得考察的问题。
IAASB在新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之初就提倡理论界对新的变化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自征求意见稿出台至今,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对年报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客户持续经营的关注以及审计合伙人签名四个重要方面的研究[1],而鲜有文献考察审计报告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序列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我国某银行信贷人员为被试,对新报告审计意见段披露位置的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尤其是考察是否会发生顺序效应。这对2018年即将全面实施的新审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实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判断和决策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当需要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判断和决策时,由于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同时搜寻、加工所有信息,而是首先凭直觉根据过去的决策经验、历史信息或简单的计算确定一个初始值(称之为锚),然后在初始值基础上,按照一个先后顺序搜寻、加工所需信息,并根据获得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信念,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决策,这一决策过程具有显著的顺序特征[2-3]。
由于是按照先后顺序搜寻和加工所需信息,并据以进行判断和决策,所以就有许多学者预测,在这一决策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判断偏误:顺序效应(Order Effect)。所谓顺序效应是指决策者在搜寻和加工系列信息,并据以做出判断与决策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信息顺序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判断与决策显著不同的一种认知偏误现象。顺序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时近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顺序靠后的信息对最终决策的影响权重大于顺序靠前的信息,决策者对后收到的信息具有过度偏重的趋势,此现象被称之为时近效应;另一种是初始效应(Primacy Effect),是决策者对先收到的信息过度偏重的一种趋势[4]。无论是时近效应还是初始效应,都是一种认知偏误。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和预测顺序效应,心理学家Hogarth et al.[4]提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信念修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影响人类信念调整的证据方向、证据力、证据类型、证据顺序等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模型中证据与信息的涵义是相同的。
证据方向是指证据是否支持决策者当前的信念,如果支持当前信念,则是肯定性证据,如果不支持当前信念,则是否定性证据;证据力是指证据支持或否定当前信念的程度,分强、弱两种;证据类型是指一系列证据是一致性证据还是混合性证据,如果所有的证据方向都是相同的,例如,系列证据都是肯定性证据或都是否定性证据,这样的系列证据就是一致性证据,如果系列证据有些是肯定性证据,而另外一些是否定性证据,这样的系列证据就是混合证据;证据的顺序是指证据提供给使用者的先后顺序。
根据信念修正模型,Hogarth et al.[4]预测,在一致性证据中,将不会产生顺序效应,而在混合性证据中,将会产生顺序效应,并通过5个实验检验了模型的预测,实验结果与模型的预测基本一致。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中关于顺序效应的预测,引起了许多审计学者的重视,不断在审计职业背景下通过实验检验顺序效应,尤其是顺序效应中的时近效应。在审计领域最早利用信念修正模型研究時近效应的学者是Ashton et al.[5],他们以211名审计人员为被试,以薪酬循环和应收账款有关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为实验任务,通过4个实验检验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决策中的时近效应,结果证明了信念修正模型的预测;Tubbs et al.[6]以高级审计人员为被试,扩展了Ashton et al.的研究,增加了实验任务的复杂性,通过实验检验时近效应,结果在混合证据中发现了顺序效应,而且是时近效应现象;Trotman et al.[7]以持续经营判断和内部控制评估为实验任务,以审计经理、高级审计人员和学生为被试,检验了时近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在无实践经验的学生中时近效应显著,高级审计师只在持续经营判断中表现出时近效应,而审计经理在两项任务中均没有表现出时近效应;杨明增等[8]的研究发现,只有在复杂的判断任务中,审计人员容易发生顺序效应,同时还发现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增加和经验水平提高都能够有效降低顺序效应。 (一)被试
实验的被试来自于某国有银行的信贷人员,共101人,其中55人为信贷经理,46人为一般信贷人员,平均审计工作年限为4.25年。Bedard[1]发现新审计报告相关的实验研究,多选择MBA学生、会计学硕士生或一般非专业人士作为被试,而他认为选择专业人士作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可能得出更有效度的结论。银行的信贷人员是银行贷款业务的审核人,属于利用审计报告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专业人士。本实验是在一次银行信贷人员培训会议上完成的,将实验资料按照随机的方式分发给现场参与实验的审计人员,待其完成后收回。
(二)实验任务及其过程
1.实验任务
本实验借鉴Brasel et al.[11]的研究案例,在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披露年报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包括2个实验案例,要求被试阅读某公司的审计报告信息和简易财务报表信息,然后判断选择投资该企业的意愿。
案例1中,首先要求被试在阅读了给定的某制造业公司背景信息后,对投资该企业的意愿做出判断,统一判断的初始值是50%(初始值,即锚);然后,在阅读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简易财务报表信息后,对投资该企业的意愿做出判断。
實验案例2与案例1不同的是,该公司的意见段信息是保留意见,因公司存货减值问题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其他的内容和要求与案例1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属于财务报表无法获得审计人员认可的极端情况,投资者已不相信,因此排除了这两种情况。审计报告格式是按照2016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提供的标准模式,考虑到实验资料内容的过多易引起被试的疲劳问题,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内部效度,审计报告没有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段内容。
2.实验过程
首先,由实验者阅读实验要求程序,要求被试采用匿名方式并务必独立作答,并将实验要求列于每份实验材料的首页;然后,将实验材料随机发放给现场的被试,要求被试阅读实验案例并完成相关的判断;最后完成一个简短的问卷调查,包括要求被试填写完成判断任务所耗费的时间以及从业年限、职位等问题,实验不限定完成时间,实验者现场监督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按既定要求进行。
(三)因变量与自变量
本实验是一个单因子(意见段披露位置)的设计,均采用被试间设计。
1.因变量
在两个案例中,因变量是阅读了审计报告和简易财务报表后,被试对该企业投资意愿做出的判断,该判断值为因变量“你对该企业进行投资的可能性是多少?”(0~100%)
2.自变量
实验有一个自变量,就是意见段披露位置有两个水平,案例1和案例2中,一种顺序是审计意见段信息在审计报告第一段披露,随后是形成的审计意见的基础,另一种顺序是审计意见段信息在审计报告的最后一段披露。
五、实验结果
(一)操控性检验
为了检验审计意见披露位置顺序控制是否成功,在被试完成了投资意愿的判断后,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本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意见是:A.无保留意见,B.保留意见”,有6个被试的回答是错误的;第二个问题是,“审计意见是在审计报告的:A.第一段披露,B.最后一段披露”,有10个被试回答错误。为了保证结论的内部效度,在随后的分析中,剔除了问题回答错误的被试,最后合格的被试是86名。
(二)实验结果
1.实验案例1的结果
根据实验1设计特点,对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总体来讲,被试是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解读为肯定性证据,其投资意愿由初始值50%调增到62%,调增幅度是12%;从审计意见段的披露位置看,当审计意见段在审计报告第一段披露时,其投资意愿由初始值50%调增到61%,调增幅度是11%,当审计意见段在审计报告最后一段位置披露时,其投资意愿由初始值50%调增到63%,调增幅度是13%;从表2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顺序下的投资意愿调整值的差别是不显著的(F=0.075,p=0.785)。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意见情况下,审计报告意见段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位置顺序的不同没有对投资者最终判断的投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没有发生顺序效应,实验结果支持了H1。
2.实验案例2的结果
实验案例2是针对出具保留意见的情况,根据实验2的特点,对其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的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从表3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总体上,被试将保留意见解读为负面信息,因为其投资意愿值是调减的,投资意愿值由初始值50%调减到37.75%,调减幅度为12.25%。从审计意见披露位置看,当保留意见段在审计报告第一段披露时,被试的投资意愿值由初始值50%调减到35.42%,调减幅度为14.58%;而当保留意见段的披露位置在审计报告的最后一段时,被试的投资意愿值由初始值50%调减到39.81%,调减幅度为10.19%。从表4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两种披露位置顺序下,被试的投资意愿值差异并不显著(F=0.419,p=0.520)。数据分析说明,在被出具保留意见的情况下,审计意见段披露位置的不同对投资者的最终投资意愿判断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没有发生顺序效应,实验结果不支持H2。
之所以H2得不到支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被试的经验水平较高。本次实验被试均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职业人员,专注于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确定贷款决策的工作,大量的研究发现,经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大多数判断偏误[4,7-8]。
六、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投资意愿决策判断为实验任务,检验了银行信贷人员在信息搜寻与决策调整过程中,审计报告中意见段信息的披露位置不同是否影响其决策结果,尤其是否会发生顺序效应偏误。实验结果表明,在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况下,意见段信息披露位置的不同没有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没有发生顺序效应;同样,在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预示审计意见信息与财务报表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认知心理学所预言的顺序效应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