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中发展。本文针对目前高職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从高职定位、教学标准、实训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合作、特色建设等方向作了些思考,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服务目标、加强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完善机制制度、建立特色高等职业院校。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标准化 职业化 特色化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形成、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晚、起点较低,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不足;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师资、经费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目前基本处于求生存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困境和争议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就目前高职教育实践中争议的一些问题,作些思考。
一、高职升格和高职定位
现各高职院校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教育界提出把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可拥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特别是在招生压力下,高职升本成为了各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高职是作为一种教育层次还是一种教育类型,这是高职院校在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人才需求层次性决定了教育的层次性,任何一个单位和社会的人才构成都是一个金字塔型。以我国目前的高校构成比例,基本与人才需求相一致。如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将出现两种教育类型竞争的局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应该停止以争夺有限教育资源为目的的高校升格潮,转向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方向上来。重点院校作为研究型大学,以前沿理论、高精尖学科建设为主;一般本科院校作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向职业化方向转型,培养高端的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高专作为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是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终极目标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素质。现实目标就是要培养出能操作最新的机器设备、能把设计图纸转化为精良产品的专业生产人员,能运用最新的技术、为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贡献力量的专业服务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不应忙着去升本,而应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社会生产提供合格的职业人才。
二、教学标准化和个性化
明确了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发展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首要问题。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都还在探索当中。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目标不明、标准不一、各自发展等情况,造成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差距较大,不能较好地符合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型大学,首先,要实现技能教学的标准化。技能教学的标准化不能是各学校自己制定的标准,而是由各行业或国家教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各行业或国家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最新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各专业所需达到的技能,培养各技能所需的设备、课时、师资、教学程序、考核方式等统一标准。从而保证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能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的基本能力。
其次,在技能教学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展为实现学生长远发展的个性化教学。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差距较大,高的有400多分,低的只有100多分,而且随着高职教育将实现注册制,学生构成将更为复杂。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开展能力递进式分层教学、学分选修制教学。在保证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和思维方式。
三、实训技能化和技术化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础层次,不但要突出职业技能,还需体现高等技术能力。中职和中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高职应是技能和技术能力并重。高职学生不但要会实践操作,还应会分析、思考和创新;在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怎么做,还应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实训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课时中占了50%以上。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还是停留在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实训环节的技术能力培养。如在工科实训中,一般只要求学生按照图纸把一个零件做出来,具有各种设备的操作能力;而对于图纸的分析判断能力、设备故障的分析处理能力、一个完整产品的设计加工能力等技术型能力培养较少。如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会做账;而学生对会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资金运行的控制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等在实训中很少涉及。
所以,在高职教育的实训环节,要分为技能型实训和技术型实训,使学生具备较全面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管理职业化和自主化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而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零星活动的开展,没有统筹的完整方案。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还是延续原来高校学科式的管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只管课堂教学,学校只管学生成绩合格。而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标准化、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
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应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构造全面的职业化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可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即企业、课堂即岗位、学生即员工、教师即师傅、校园文化即企业文化,学生的言行举止以职业岗位为标准,学生考核以企业化考核为准绳。
五、校企合作日常化和制度化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式,因为高职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而现在校企合作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了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个别企业和部门办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比较好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于形式,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组建了职教集团,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组建后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开展。二是层次低,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而且还基本是观察和见习,时间较短、目标不清,学生很少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和操作,更高层次的校企一体化更无成谈起。三是分散化,现在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学校为主,各学校各显神通,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制和标准,校企合作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也无法正常开展。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实现校企“双赢”,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積极性和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形成日常化和制度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是国家在高职教育顶层设计时完善校企合作的法规制度,可根据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人数和合作层次,给予企业一定的税费减免(如教育费附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方式、程序、要求、目标制定细化考核标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专业制定企业实习标准规范,保证校企双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建立校企合作企业遴选制,形成较为固定和完备的校企合作基地。四是把国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从投向高职院校转变为投向校企合作企业,使企业即获得生产建设资金,又承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六、高职综合化和特色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形成了专业雷同化、学校同质化现象。这是由历史和现实竞争原因造成的,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几个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造成了专业类型多;二是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因为生源竞争、经费少等原因,大家都开设成本低的文科专业和热门工科专业。据第三方调查机构“上大学网”发布2012年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全国超8成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设置的雷同化现象也较为明显,部分高职的专业设置甚至和本科院校相差无几。这样反而造成了各高职院校竞争力越来越弱、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一是高职院校经费较少,专业多就形成了“撒胡椒面”现象,各专业都得不到很好发展;二是如果集中发展几个专业,造成个别热门专业生源充足,而其他专业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学生现象,但又必须配备一定的师资和设备,教学资源浪费较严重。
所以,高职院校发展应从“大而全”向“小而精”,从综合性院校向特色院校转化。一是在高职院校组建时,注重合并学校的专业相关性,同类学校进行合并;二是对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整合,相同专业进行合并;三是可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各院校间进行师资、设备、学生的相互流动,进行资源共享。
高职教育正在走向完善和成熟,而随着高职教育的注册制和高考改革的分类化,高职教育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完善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形式下,高职院校应从求生存向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向变革。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郭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3]管平,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4]童卫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5]王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走向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个性化教学体系研究》(XJK011CZJ02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标准化 职业化 特色化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形成、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晚、起点较低,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不足;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师资、经费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目前基本处于求生存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困境和争议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就目前高职教育实践中争议的一些问题,作些思考。
一、高职升格和高职定位
现各高职院校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教育界提出把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可拥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特别是在招生压力下,高职升本成为了各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高职是作为一种教育层次还是一种教育类型,这是高职院校在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人才需求层次性决定了教育的层次性,任何一个单位和社会的人才构成都是一个金字塔型。以我国目前的高校构成比例,基本与人才需求相一致。如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将出现两种教育类型竞争的局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应该停止以争夺有限教育资源为目的的高校升格潮,转向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方向上来。重点院校作为研究型大学,以前沿理论、高精尖学科建设为主;一般本科院校作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向职业化方向转型,培养高端的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高专作为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是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终极目标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素质。现实目标就是要培养出能操作最新的机器设备、能把设计图纸转化为精良产品的专业生产人员,能运用最新的技术、为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贡献力量的专业服务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不应忙着去升本,而应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社会生产提供合格的职业人才。
二、教学标准化和个性化
明确了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发展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首要问题。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都还在探索当中。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目标不明、标准不一、各自发展等情况,造成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差距较大,不能较好地符合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型大学,首先,要实现技能教学的标准化。技能教学的标准化不能是各学校自己制定的标准,而是由各行业或国家教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各行业或国家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最新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各专业所需达到的技能,培养各技能所需的设备、课时、师资、教学程序、考核方式等统一标准。从而保证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能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的基本能力。
其次,在技能教学标准化的基础上,开展为实现学生长远发展的个性化教学。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差距较大,高的有400多分,低的只有100多分,而且随着高职教育将实现注册制,学生构成将更为复杂。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开展能力递进式分层教学、学分选修制教学。在保证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和思维方式。
三、实训技能化和技术化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础层次,不但要突出职业技能,还需体现高等技术能力。中职和中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高职应是技能和技术能力并重。高职学生不但要会实践操作,还应会分析、思考和创新;在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怎么做,还应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实训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课时中占了50%以上。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还是停留在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实训环节的技术能力培养。如在工科实训中,一般只要求学生按照图纸把一个零件做出来,具有各种设备的操作能力;而对于图纸的分析判断能力、设备故障的分析处理能力、一个完整产品的设计加工能力等技术型能力培养较少。如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会做账;而学生对会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资金运行的控制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等在实训中很少涉及。
所以,在高职教育的实训环节,要分为技能型实训和技术型实训,使学生具备较全面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管理职业化和自主化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而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零星活动的开展,没有统筹的完整方案。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还是延续原来高校学科式的管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只管课堂教学,学校只管学生成绩合格。而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标准化、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
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应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构造全面的职业化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可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即企业、课堂即岗位、学生即员工、教师即师傅、校园文化即企业文化,学生的言行举止以职业岗位为标准,学生考核以企业化考核为准绳。
五、校企合作日常化和制度化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式,因为高职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而现在校企合作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了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个别企业和部门办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比较好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于形式,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组建了职教集团,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组建后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开展。二是层次低,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而且还基本是观察和见习,时间较短、目标不清,学生很少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和操作,更高层次的校企一体化更无成谈起。三是分散化,现在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学校为主,各学校各显神通,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制和标准,校企合作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也无法正常开展。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实现校企“双赢”,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積极性和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形成日常化和制度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是国家在高职教育顶层设计时完善校企合作的法规制度,可根据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人数和合作层次,给予企业一定的税费减免(如教育费附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方式、程序、要求、目标制定细化考核标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专业制定企业实习标准规范,保证校企双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建立校企合作企业遴选制,形成较为固定和完备的校企合作基地。四是把国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从投向高职院校转变为投向校企合作企业,使企业即获得生产建设资金,又承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六、高职综合化和特色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形成了专业雷同化、学校同质化现象。这是由历史和现实竞争原因造成的,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几个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造成了专业类型多;二是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因为生源竞争、经费少等原因,大家都开设成本低的文科专业和热门工科专业。据第三方调查机构“上大学网”发布2012年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全国超8成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设置的雷同化现象也较为明显,部分高职的专业设置甚至和本科院校相差无几。这样反而造成了各高职院校竞争力越来越弱、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一是高职院校经费较少,专业多就形成了“撒胡椒面”现象,各专业都得不到很好发展;二是如果集中发展几个专业,造成个别热门专业生源充足,而其他专业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学生现象,但又必须配备一定的师资和设备,教学资源浪费较严重。
所以,高职院校发展应从“大而全”向“小而精”,从综合性院校向特色院校转化。一是在高职院校组建时,注重合并学校的专业相关性,同类学校进行合并;二是对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整合,相同专业进行合并;三是可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各院校间进行师资、设备、学生的相互流动,进行资源共享。
高职教育正在走向完善和成熟,而随着高职教育的注册制和高考改革的分类化,高职教育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完善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形式下,高职院校应从求生存向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向变革。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郭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3]管平,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4]童卫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5]王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走向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个性化教学体系研究》(XJK011CZJ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