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诗性”缺失的破解之道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现在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充分感受学习的趣味性。以往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严重制约了诗歌的趣味性,教师的单向解读不利于学生的创造与感受,导致诗歌教学中“诗性”的缺失,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破解“诗性”缺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诗性”缺失的破解之道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诗性缺失;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1-0041-02
  引 言
  诗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诗歌派别和数量不断增加,怎样实现高效的诗歌教学,减少“诗性”的缺失,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学会热爱自然、悲天悯人,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学思结合”
  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在熏陶和感染学生思想情感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且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注重“学思结合”,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1.写景抒情诗描绘图画
  诗性浸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即为诗歌配图[1]。如讲解《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采用给诗配画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想:诗人在钱塘湖春行时看到的美景有哪些?内心的情感如何?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如何结合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根据课本的注释了解到“钱塘湖”即“西湖”,借助“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来想象“春行”,让学生用彩笔进行描绘,感受诗歌里的景象。该首诗描绘出西湖动人的春光和世界万物的生机活力,抒发了詩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图文兼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浓郁的诗情画意,释放学习活力和想象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叙事抒情诗还原故事
  叙事诗歌虽然相对短小,但交代了事件的地点、时间、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如《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诗人受邀到农村友人家中做客的经过,在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中闲谈家常、举杯饮酒,抒发出诗人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该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完美融合了情、事、景,要想让学生对诗人表达的真挚且朴素的情谊加以体会,教师可以通过还原故事的方式,指导学生温习叙事的六要素,以诗歌内容为依据,利用六要素组织故事。即老友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九月的田园有着独特的风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老友早早地在村口迎接我,领着我往田舍走去,家中的饭菜已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谈家常;推开窗户面对着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下一年的重阳节时,我依旧要来这里喝酒赏菊。在课堂上还原诗歌中的场景,学生能从生活情境快速进入诗中,对其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进行品味,认真感知诗歌的情感和大意,掌握诗歌“言短情长”的特征。然后可鼓励学生简单概括诗歌大意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诗歌教学,学生既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大意及其情感,也能通过自身的想象与理解完成故事,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对情感的转换体验及语言的加工揣摩[2]。
  二、准确把握诗歌文本核心问题
  诗歌基本是通过文本的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诗歌文本核心问题。通常文本核心问题指的是在一堂课或学科教学中能彰显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且贯穿于整堂课的任务、主题、话题或问题。要想准确把握诗歌文本的核心问题,必须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认真提炼问题,方可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调动学生内心的体验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教学目标[3]。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其中有两首外国诗歌和四首中国诗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知道怎么教,而若能从单元导读出发,则能知道这些诗歌的主题都是思乡和爱国,蕴含着诗人炽热而深沉的情感,进而对诗歌中的语言之美加以欣赏、艺术形象予以理解。这六首诗歌的共同主旨就是思乡和爱国,但诗人所选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对核心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以其为依据进行展开,感受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核心问题为“诗人怎样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教师要准确把握诗题中的“爱”字,提出问题:①诗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身份去爱?②诗人爱的对象是谁?有着怎样的容颜?③诗人爱到何种程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解析问题①,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被苦痛折磨且伤痕累累的鸟,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爱;解析问题②,诗人爱的是“这土地”,即便被暴风雨打击,依旧坚强不屈,逐渐从苦难、衰败走向新生、富强,重新焕发生机;解析问题③,诗人爱到生命的尽头,希望羽毛也能融进泥土中,腐烂在土地上。另外,该首诗歌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含泪爱着这片土地,土地兴衰荣辱与自己休戚相关,达到了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的高度统一。由此可见,利用三个小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能有效落实诗歌的体验性和浸润性,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诗人深沉且真挚的内心情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4]。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咂摸品味,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详细掌握文本内容,从中挖掘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契机,对核心问题进行抽取,娓娓道来,能让学生沉醉其中;或者在精讲环节应全面准备教学目标涵盖的内容,设计的问题要分清主次,严禁贪多求全,方可抓准核心问题,彰显出诗歌教学中的“诗性”。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诗歌的“诗性”万能化、神秘化,也不能将其教学特殊化,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诗歌的本质,使其回归本源,并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生命,使学生能在诗歌学习中发挥出想象力和感受力,享受内心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刘俊斌.回归诗性阅读——关于初中诗歌教学的思考[J].发现(教育版),2017(03):70.
  徐名印.开诗性智慧塑审美品格——初中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品格的塑造[J].语文教学之友,2013(05):15-16.
  孙鉴章.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文理导航,2011(09):29.
  胡荣.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性”缺失与应对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薛建英(1969.8—),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我国现有自升式平台由于不能满足深水海域勘探开发的要求须进行深水化改造。在基本不改变原有平台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可沉浮的平台下体,可使作业水深增加50m以上,且改造造价
摘 要: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小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科学这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更多地强调动手实践,对于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有更大的要求。而科学课程在实际开展中尤其是在乡村小学中的教学授课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小学中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笔者对乡村小学科学实验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进行分析,探究促进乡村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操作;乡村化
摘 要:文章从学员、教员和部队三个方面以及近几年部队院校在教学改革上的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以部队装备战损实例为牵引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士官院校;部队装备战报实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4-0124-01  因为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属于士官院校,主要培养对象为士官学员,因此我们应依据其独有的特点采取相应的
【正】 小时侯就听父母讲“严师出高徒”,上学后老师也常说这句话,在中国漫漫五千年文明史的进程中, “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也曾激励着一批老师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而
文章论述了网络环境对社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加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对策思路。
针对当前船体分段翻身方案设计中存在的可靠性不高、经验设计为主等问题,综合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优化设计研究.首先,对分段吊平面上的吊点进行适应度评估,初步确定眼板数量,
摘 要:當前的中职教学中,数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点学科。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文章就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数学;微课;策略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国家命运。文章认为,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八个方面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培养中,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最重要的环节。数学教师的主要目标不应当是课本的概念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加强课堂模式的创新,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探究能力;小学数学;策略  一、找出问题规律,反思课堂內容  小学数学的问题规律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课堂问题的内容,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结合自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发展很快,相对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上升。这一变化 的原因之一是福建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优势所致。本文从数量方面对此进行了验证,最后提 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