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荡乃成涟漪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朗读的分类、作用切入,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大力倡导品读文化,才能使学生亲近文本、体味作者。培养和形成爱语文的特点,荡出涟漪之美。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日前听了一堂关于巴金《短文两篇》的公开课。执教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巴金和他的夫人萧珊女士的生平简介、成就以及他们在上海、重庆等地的生活,到文章的题目;从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到字、词的注音和讲解,最后到默读课文并思考,几乎多是老师讲述或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一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很卖力,学生却不太起劲儿,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所以我当时就一直在思考:像这类短小精美的文章,应当如何教学?又如何教得更精彩?我想到了朗读:这么简短优美的文章,何不让学生朗读呢?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就动了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章,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学生读起来,眼动了、口动了、心动了,难道还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把握?
  朗读是我国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是对作家作品的直接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感情的高度结晶,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情感、兴趣、意志、乃至对人生的体味、看法、态度等等,全都融入字里行间,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许多的内容,是学生所未经历和感受过的,这样的作品,不让学生朗读,不把文字语言转为视听形象,他们又怎能感知?又怎能和作者达成共鸣?单纯的讲解,又怎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学习文章时,范读、齐读、单个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不管是用哪种朗读,不管怎么读,只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玩味文章,让学生把文章读通了,读熟了,读透了,学生就能从文中揣摩出其中的含意,就能领悟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一些思想感情。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分文章七分读”。汉语是语言的艺术,由音、形、义集于一身的汉字所组成的文章,或雄浑,或犷悍,或柔婉,或悲怜,或朴素,或流动,或诙谐,或逶迤,或怪异,或超拔;汉字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特有的声调,更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要体味文章的这些语言美、节奏美、音乐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和品味文章,从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等细节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变化,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不断地朗读中,随着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起伏变化,文章所呈现出的所有音韵情趣,就会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就能有所感悟和把握;学生的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被提高。
  二、朗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石
  不管前人还是今人,我们都习惯说“上学”为“读书”,这其实就是肯定了“读”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千法读为本”,更说的是朗读在教学中的基石作用。《语文新课标》对文章学习提出的方法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里的“通读”,则明确地告诉我们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通过朗读,通过目视,把文字转化成视听形象,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激活文本,使文章获得生命,这样,学生才能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生发出探求隐含在作品中内涵的想法,这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语文新课标》开篇就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热爱母语,是热爱祖国的重要内容。可近些年来,因为应试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似乎被沦为“第二副科”,正如学生所说:“语文啊!要说爱你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很心痛,也很无奈!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做一反思,让自己别做那个“夺梦人”呢?其实,放下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让他们心、眼、口都动起来,先把文章读通读顺,再读出感情,这样学生轻轻跳一跳,不就能摘到自己想要吃的果子?尝到了学习甜头的他们,难道还会不爱读语文?曾听一位老师上《土地的誓言》的公开课,开篇他就对课文进行了配乐、配景的示范朗读。那一读,实在是感人。时隔多年,那一场景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有声语言视听形象,使之镶嵌在学生心灵上,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
  当然,教学中的朗读种类很多,像常见的范读,领读,齐读,自读,悟读,品读;分角色朗读;坐着读,站着读,台上读,台下读等等。常规的一堂语文课,不可能样样读法都使用到。因此,笔者想就一般的文章,谈一谈自己常用的几种朗读方法:齐读、范读、品读。
  一、齐读,便于整体把握文章
  开课时的齐读,不仅能快速调整同学们的思绪,把他们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而且还能营造声势,感染学生,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为文章的学习营造一种氛围,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齐读,更有利于教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执教鲁迅的散文诗《雪》一文时,我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赏雪!同学们一听一个“雪”字,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他们的那热情,我以为他们对文章已经做了比较扎实的预习,而且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可当我听他们的朗读时,我才知道,同学们对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根本还没有理解和感悟:有的同学朗读时,节奏单调乏味,语气平淡无力,心未动情未发;有的同学读得虽然很卖力,可是没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该柔和该粗犷的地方,都是平分秋色;有的同学朗读到生僻字的地方,干脆就停下来,等待其他同学朗读。看来同学们激动的是“彼雪”而非“此雪”!面对这种情况,我迅速调整了预定的教学方案,就从读描写南方的雪与朔方雪的语句开始,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揣摩,进而赏析两幅雪景图,从中体味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我们教师教学,其实也应做到把握每堂课的脉搏:只有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个彻底的了解,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说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提高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让他们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进而去深刻领会文章的内容。
  二、范读,利于感染学生
  朗读本来就是心灵与心灵的真切交流,是情感与情感的无限沟通,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是精神对精神的真诚赠予。“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教师因自己对所教材料,已经有了丰富的感受,能把握表达感情的支点,朗读的时候,更是洋溢着朗读的渴望。教师范读的时候,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体味到的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读出来,学生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这不仅能感染学生,还能为同学们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同学们渐入佳境。教学《壶口瀑布》一文时,虽然给同学们看了有关壶口瀑布的录像,并从多方面引导同学们朗读赏析文章,但最后,总觉得壶口瀑布那磅礴、雄壮的气势还是没有给同学们读出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壶口瀑布又显示出中华民族所蕴蓄着的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限的内在力量。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是阅读课文,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的难点。不读出来,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实在是失色不少。最后,我好好酝酿了一下感情,把文章一口气朗读完。同学们的掌声热烈极了!接下来进一步赏析文章时,感觉到位多了。
其他文献
【摘 要】汉字构字法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对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知识,同时获得独特的美学体验与教育。  【关键词】汉字 美育 文化内涵    从接触文字以来,我们记忆它,使用它,却很少深入了解它。原因是我们单纯的以学习、使用为目的,却很少把使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富足,审美的增强。作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须从预设上、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三个方面来抓。  【关键词】把握 生成 尺度 提高 阅读 质量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美育 情境 朗读 合作 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摘要】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体验质疑兴趣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摘 要】李商隐有多首以“曲江”为题的诗,孤立看各有奇妙,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列,记录了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不仅可以帮助考辩义山的诸多情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也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曲江 王氏 复辞重言 时空跳跃     李商隐曾有诗曰:“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的确,义山一生情事颇多,情诗也乱,以至后人不断的在考辩和论证。但李商隐有多
【摘 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考生的青睐。考察近年各地公布的高考作文中的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叙议结合、繁简得宜、准确对接等是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关键词】议论性散文 论据选择 论据使用 叙议结合 繁简得宜 准确对接    作为散文的一种体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有近五成是用议论性散文的形式写作的
【摘要】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但在李白浪漫主义的豪迈中透着一种辛酸,而在杜甫现实主义的辛酸中透着一种浪漫,两人都是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徘徊者。  【关键词】浪漫;现实    李白与杜甫的诗是中国诗坛的两座高峰,是群星灿烂的宇宙中的“双子星座”。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诗歌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在唐朝就获得了“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赞语。两人并列诗坛,一为“诗
【摘 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落实字句的翻译以外,还应该注重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品读鉴赏。本文以《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朗读对于文言文阅读的重要作用,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精读文本,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品读文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  【关键词】朗读 精读 品读 情感    长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常常是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对有着丰富情感和思想的文章缺少品鉴,只是简单地“知道”和“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官网2018年12月13日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BC)政府将拨款23万美元,用于支持BC省交互与数字媒体产业协会(The Interactive
【摘 要】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名士生活在相对承平的东晋中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清旷灵秀、虚静淡远的会稽山水。置身于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崭新世界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体酣畅。千百年来,纠缠于士人心底那种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在这佳山秀水中逐渐得以化解,直接进入一个精神自由、风流飘逸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王羲之 东晋士人 生命情结    在中国的诗文里,生与死的感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