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中国的文明史延续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中华文化汇聚、保存、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场域。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如何才能开辟出一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路径呢?这是当下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
在21世纪的今天,我校结合实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学子的心灵,让校园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片沃土。
一、重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我校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调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统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定《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工作方案》,组织教师参加专题会议,领会精神,统一认识。
二、加强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教室、操场,更是一个环境、一种文化。我校以“第一品质”为教育理念,构建“大拇指至慧”课程,打造“慧学”“慧玩”“慧生活”三大区域的文化氛围,勾勒一校人的幸福家园,发挥这所百年老校“文化育人”的作用,使校园成为师生共享文化魅力的乐园。
三、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与课堂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常规体验课程。利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渗透到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
2.国学主题校本课程。积极开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经典诵读课程”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大学》为重点,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分层施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文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名著赏析课程”让学生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三十六计》等文学经典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获得人文熏陶与启迪;“书法课程”让学生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体会汉字的线条之美、布局之美、结构之美和章法之美,在纸正、笔正、身正、心正中升华优秀品质。
3.国学社团活动课程。学校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素养为重点,设置了围棋、书法、国画、衍纸、手工制作、十字绣、粤剧、葫芦丝、二胡、茶艺、古筝、咏春拳、太极、柔道、醒狮、诵读、蔡李佛拳、足球、中草药、烹饪、民间游戏等40多个“慧玩类”社团课程,既活跃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弘扬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节日主题文化课程。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课程,宣扬中华优秀传统。9月开学季举行“开笔礼”,让童蒙初开的孩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感;7月举行“毕业礼”,让每一个毕业生生成了志在远方的抱负;植树节组织小志愿者开展植树绿化活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看龙舟赛和诗朗诵等活动;中秋节开展打月饼、看舞龙和赏月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重道、感恩老师活动;母亲节开展“百善孝为先”亲子茶会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学生从中领悟了节日的内涵,传统文化也进入了他们的精神与心灵。
四、开展诵读活动,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地
开展“晨诵”“午读”“晚读”活动,给学生打开一扇扇传统文化的大门,为孩子打下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每天早操前10分钟是学生的“晨诵”时间,全体师生集中操场诵读国学经典;下午上课前有30分钟的“午读”时间,学生静静地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晚上睡觉前留20分钟“晚读”时间,自由阅读中外名著。
評价是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学校精心设计“阅读存折”,引导学生读书,记录读书情况,评选“阅读之星”。每学期举行 “诗词大会”“国学小达人比赛”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
五、立足学校实际,大力培养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如何壮大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呢?第一,把传统教育纳入全校教师培训计划,创设国学经典教育“导师”制度。首先要挖掘社会各界,包括家长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外聘国学导师,定期给教师授课,服务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此外,确定几名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的国学导师,加大培训力度,使其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所有教师。学校努力让每个教师都能教传统文化,创建广大教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的局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在学校落地。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在21世纪的今天,我校结合实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学子的心灵,让校园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片沃土。
一、重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我校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调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统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定《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工作方案》,组织教师参加专题会议,领会精神,统一认识。
二、加强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教室、操场,更是一个环境、一种文化。我校以“第一品质”为教育理念,构建“大拇指至慧”课程,打造“慧学”“慧玩”“慧生活”三大区域的文化氛围,勾勒一校人的幸福家园,发挥这所百年老校“文化育人”的作用,使校园成为师生共享文化魅力的乐园。
三、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与课堂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常规体验课程。利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渗透到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
2.国学主题校本课程。积极开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经典诵读课程”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大学》为重点,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分层施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文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名著赏析课程”让学生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三十六计》等文学经典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获得人文熏陶与启迪;“书法课程”让学生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体会汉字的线条之美、布局之美、结构之美和章法之美,在纸正、笔正、身正、心正中升华优秀品质。
3.国学社团活动课程。学校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素养为重点,设置了围棋、书法、国画、衍纸、手工制作、十字绣、粤剧、葫芦丝、二胡、茶艺、古筝、咏春拳、太极、柔道、醒狮、诵读、蔡李佛拳、足球、中草药、烹饪、民间游戏等40多个“慧玩类”社团课程,既活跃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弘扬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节日主题文化课程。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课程,宣扬中华优秀传统。9月开学季举行“开笔礼”,让童蒙初开的孩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感;7月举行“毕业礼”,让每一个毕业生生成了志在远方的抱负;植树节组织小志愿者开展植树绿化活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看龙舟赛和诗朗诵等活动;中秋节开展打月饼、看舞龙和赏月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重道、感恩老师活动;母亲节开展“百善孝为先”亲子茶会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学生从中领悟了节日的内涵,传统文化也进入了他们的精神与心灵。
四、开展诵读活动,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地
开展“晨诵”“午读”“晚读”活动,给学生打开一扇扇传统文化的大门,为孩子打下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每天早操前10分钟是学生的“晨诵”时间,全体师生集中操场诵读国学经典;下午上课前有30分钟的“午读”时间,学生静静地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晚上睡觉前留20分钟“晚读”时间,自由阅读中外名著。
評价是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学校精心设计“阅读存折”,引导学生读书,记录读书情况,评选“阅读之星”。每学期举行 “诗词大会”“国学小达人比赛”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
五、立足学校实际,大力培养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如何壮大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呢?第一,把传统教育纳入全校教师培训计划,创设国学经典教育“导师”制度。首先要挖掘社会各界,包括家长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外聘国学导师,定期给教师授课,服务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此外,确定几名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的国学导师,加大培训力度,使其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所有教师。学校努力让每个教师都能教传统文化,创建广大教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的局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在学校落地。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