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题课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对新授课的内容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本文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精心备课,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从精选习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加强学生思维锻炼,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习题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注重 习题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0-02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在习题课教学中的方法和体会。
1.精心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1.1备学生,做到知已知彼。教师在应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智力因素等将学生大致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更多地关注差异性发展,在课堂提问时要有针对性,简单的问题找差生,中等难度的问题找中等生,复杂的问题找优秀生;在布置作业时,选题要有梯度,从易到难,尽量达到使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能消化,差生跳一跳能摘桃的效果,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1.2备教材,做到深入浅出。钻研教材是对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的解读和落实。首先教师要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恰当地安排课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复习的内容和方法。其次要密切联系“热点”问题 ,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例如环境保护、能源、高新技术等,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新课程标准“学以致用”的目的。
1.3备教法,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优秀生以“放”为主,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差生以“扶”为主,注重引导学习,分别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习题课与新授课不同,学生已经学习过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授课时“讲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容易遗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自学就能学会和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教师只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和“热点”问题作补充,其余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学习或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让学生在课堂有事可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精心选题,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记得有句名言“我听过,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说明实践和训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有重要作用。
3.1精心选题是关键。物理学习离不开训练,既要减轻学生的训练负担,又要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的选题至关重要。对课堂例题、课后练习,要精心挑选——少而精,不要太简单、不要大难,也不能选偏题、怪题,以免费时低效。所以选题要着眼于课本,要有知识的“迁移”的应用;其次立意要“新”,最好能与生活紧密相联系,能用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同时选题还要注重解题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能通过解题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2规范解题方法和步骤,提高学习效率。物理的概念、定律和公式是基础的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各知识点网络化、系统化方便学生记忆。同时要加强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公式解题的方法,重点的题型——方法化,重要的试题——步骤化。例如在解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写已知、求、解、答;运用公式计算时各物理量单位要统一;作图时要保留作图痕迹等。通过利用规范解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解答物理习题的模式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3.3注重开拓延伸,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重点题型不但要精讲,还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
3.3.1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3.2注重“一题多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使知识进一步深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完成这道题后,再将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20s,那么这座桥又有多长?”;最后又把题目改成:“已知一列火车长为200m、匀速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用了120s,求火车过桥的速度是多少?”。从不同角度加深知识的应用,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4.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在习题课教学中,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做的事尽量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在适当时机给学生指点和引导。
4.1适时指点。学生在解题训练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疑惑。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有一道题:“起重机将重为G 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忽略“匀速”这个条件而作出错误的判断。教师通过指点帮助学生找到症结,并解开这个难点,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2适时引导。对于难度较大的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逐步引导,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某人用一动滑轮把重为200N的物体提到10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拉力是120N,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引导学生“分解肢体”,将问题分为三个步骤:先求有用功W有=Gh,再求总功W总=Fs, 并引导学生回顾在使用动滑轮时手拉绳子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关系有s=2h,最后求机械效率η。此时再引导学生推导求机械效率的公式:η=W有/W总=Gh/Fs=Gh/Fnh=G/Fn,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提高习题课的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大胆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就能在习题课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注重 习题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0-02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在习题课教学中的方法和体会。
1.精心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1.1备学生,做到知已知彼。教师在应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智力因素等将学生大致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更多地关注差异性发展,在课堂提问时要有针对性,简单的问题找差生,中等难度的问题找中等生,复杂的问题找优秀生;在布置作业时,选题要有梯度,从易到难,尽量达到使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能消化,差生跳一跳能摘桃的效果,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1.2备教材,做到深入浅出。钻研教材是对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的解读和落实。首先教师要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恰当地安排课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复习的内容和方法。其次要密切联系“热点”问题 ,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例如环境保护、能源、高新技术等,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新课程标准“学以致用”的目的。
1.3备教法,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优秀生以“放”为主,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差生以“扶”为主,注重引导学习,分别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习题课与新授课不同,学生已经学习过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授课时“讲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容易遗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自学就能学会和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教师只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和“热点”问题作补充,其余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学习或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让学生在课堂有事可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精心选题,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记得有句名言“我听过,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说明实践和训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有重要作用。
3.1精心选题是关键。物理学习离不开训练,既要减轻学生的训练负担,又要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的选题至关重要。对课堂例题、课后练习,要精心挑选——少而精,不要太简单、不要大难,也不能选偏题、怪题,以免费时低效。所以选题要着眼于课本,要有知识的“迁移”的应用;其次立意要“新”,最好能与生活紧密相联系,能用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同时选题还要注重解题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能通过解题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2规范解题方法和步骤,提高学习效率。物理的概念、定律和公式是基础的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各知识点网络化、系统化方便学生记忆。同时要加强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公式解题的方法,重点的题型——方法化,重要的试题——步骤化。例如在解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写已知、求、解、答;运用公式计算时各物理量单位要统一;作图时要保留作图痕迹等。通过利用规范解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解答物理习题的模式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3.3注重开拓延伸,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重点题型不但要精讲,还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
3.3.1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3.2注重“一题多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使知识进一步深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完成这道题后,再将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20s,那么这座桥又有多长?”;最后又把题目改成:“已知一列火车长为200m、匀速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用了120s,求火车过桥的速度是多少?”。从不同角度加深知识的应用,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4.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在习题课教学中,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做的事尽量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在适当时机给学生指点和引导。
4.1适时指点。学生在解题训练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疑惑。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有一道题:“起重机将重为G 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忽略“匀速”这个条件而作出错误的判断。教师通过指点帮助学生找到症结,并解开这个难点,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2适时引导。对于难度较大的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逐步引导,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某人用一动滑轮把重为200N的物体提到10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拉力是120N,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引导学生“分解肢体”,将问题分为三个步骤:先求有用功W有=Gh,再求总功W总=Fs, 并引导学生回顾在使用动滑轮时手拉绳子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关系有s=2h,最后求机械效率η。此时再引导学生推导求机械效率的公式:η=W有/W总=Gh/Fs=Gh/Fnh=G/Fn,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提高习题课的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大胆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就能在习题课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