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倾听机车的心跳(组诗)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bow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延安火车站
  我遇到一个铁路人
  他个子不高,身体壮实
  他头发稀疏,精神闪烁
  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
  他当年就是冲着宝塔山
  冲着革命圣地延安
  来当铁路工人的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好像这个秘密
  只有到了今天
  才可以公布于众
  他觉得
  在延安当工人
  可以离圣地的心跳更近
  可以离党更近
  可以更好地瞻仰父辈的荣光
  他从二十三岁起
  信心满满地踏上了西延铁路
  到今天整整二十年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脚踏实地,无怨无悔
  这都源于一颗红心
  红心向党,向挚爱的铁路事业
  “延安,梦寐已久的地方
  能在延安当铁路工人
  是许多人的荣幸
  是我的荣幸”
  我悄悄记下这句平凡的话
  平凡的岗位
  只要我们心怀梦想
  初心不变
  我们就是平凡世界中
  不平凡的铁路人
  倾听“延安号”机车的心跳
  走近你
  走进一段历史
  和旧时光的铁路对话
  挽回渐渐失散的余温
  走近你
  亲近一段故事
  和刻骨铭心的师徒情拉家常
  珍惜生命中前所未有的从容
  你撑开南北铁路
  最绚烂的生命轨迹
  曾经我也想过放弃
  “工”字莫大的殊荣不会轻易淡去
  我多想倾听你的心跳
  包括每一公里的路标、铁轨和风笛
  也许只有车轮迟钝的痕迹
  才会清晰铁路日益发展的今天
  一直想听,想看,想说的话语
  在你面前打转,哽咽不前
  当火车开到宝塔山
  1992年8月1日
  火车汽笛声第一次响彻宝塔山
  延河水悠悠
  欢快激越的秧歌和腰鼓
  宣告延安不通火车的历史结束
  当我看着这张发黄的老照片
  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时光不经意间走过三十年
  能镶嵌在人们心中的太少太少
  那些激动的,振奋的,铭记的,怀念的
  从那一刻开始
  延安有了铁路,延安有了致富路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
  從单线铁路,到双线铁路,到电气化
   铁路
  从普速列车,到快速列车,到动车组复
   兴号
  铁路发展见证了延安的青山绿水
  见证了老区人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当好多人乘着动车往返延安
  成家立业,经商交友,瞻仰旧址
  铁路的人心间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百年风华正茂,红色延安与你同行
  红色延安发展,西铁人倾情助力
  让我们勇于担当“交通强国、铁路先
   行”
  让我们牢记红色初心使命,坚定信念
  让我们一起唱响铁路新时代的主旋律
  作者简介:景文瑞,陕西延安人,1990年生。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西安局集团公司延安运营维修段。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延河》《散文选刊》《北方作家》等报刊。出版诗集《清风徐来》。
其他文献
我看他很像刘强,可是我很快就否了这个想法,他怎么可能是刘强呢?他一头卷曲的长发,穿着一件多口袋劳动布马甲,脖子上挂着一架照相机,跑前跑后的为同学们摄影,并没有能引起我特别注意的地方,只是我看他像刘强才多看了他几眼。  我们是多年前深藏在黑龙江林区的一所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一个班级六七十人吧——当时学校的确非常兴旺,毕业时恰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片刻未停留,全员投入社会。三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都在
这是一部厚实缜密,有品质有意义的小说。丰沛的细节、克制的情绪、清醒的逻辑、体恤的目光,以及理想主义光芒,体现出作家对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与文学格局。  如果说这是一部创作手法新颖的小说,那么,作品中人物的穿插移动,环境的更替变幻,精神的执着追求,火车的时隐时现,都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小说这个独立的世界,和现实生活,真就不一样。  小说以“双树生花”结构叙事。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某种巧合,小说奇数
林小杏出生的时候,赤红的霞堆满了天。  接生婆王姨在土炕旁卖力了足足四个钟头,黄昏时分终于把这个满脸褶皱的小家伙迎了出来。  “是个丫头。”王姨闷声说,好像对没能拿到的猪脸子感到惋惜。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村落里,能接个大胖小子,东家礼数自不會少。猪头是要有的,再不济,也能分到一对猪耳朵给家里的馋猴子过过嘴瘾。庄户人家,但凡有一星半点的肉吃,都是要端到家门口有滋有味吧唧一阵的,更何况王姨手里有这通技术呢
我的母亲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与新中国同龄。那时我的外祖母生育有多个子女,体弱多病,加上外祖父工作繁忙并经常出差,几乎无法顾家,母亲作为家中长女,十岁出头就得挑起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挑水、劈柴、洗衣、做饭、帮助父母携带幼年弟弟妹妹,样样都得干,年纪轻轻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1968年,母亲刚刚从南宁第六中学初中毕业,主动报名要求去农村。母亲被分配到南宁郊区原三塘乡柳杨村插队,开始了“上山下
伏案写下这篇随笔时,我才从武汉接受完高铁职业培训回到北京不久。此时窗外星罗棋布,月的气息从浩瀚宇宙的尽头缓缓降下,香柯树朦胧的枝影向四面八方蔓延,投在花园中凹凸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浪漫而氤氲的夜色如同Grimshaw的唯美主义油画《月光之美》,带我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异世界,充斥着超现实的奇幻意象。也唯有这样的深夜才能让我沉醉下来,暂时神离这座灯火幻灭的钢铁都市,安静梳理脑海中的记忆碎片,缅怀身边的人
列车印象  车厢中,骏马从二胡的一端奔跑  古老的声音  像祖国的另一种抒情  列车和黄土高原重逢  窑洞和树林落下麻雀翅膀上的谷粒  有时光的亮斑  从黄河到黄河,文明走过一尺  山丹丹开花红在一张白纸,和十年、   二十年后  从这里出发的列车  身體都住下一场北方的雨季  和越走越大的祖国  这场演奏,需要更多黄土喂养的词语  与我的伤口对话  需要按下一小块时间的暂停  让我充分准备  在
1947年12月29日这天,我的家乡北票,彻底解放。就是从这天开始,北票的天真真切切地变成了一首歌里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了。  也就在这天,当时懵懂年少的父亲,刚好迎来他十四周岁的生日。父亲站在冠山矿那个著名的煤烟池旁,跟一群休班的矿工在满脸幸福地看热闹,看着几个戴狗皮帽子穿粗布军装的独立第三师军人押着一队被缴了械的国民党军队,他似乎一下子知道了穷苦人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了。此时的父亲被人
喜 悦  月亮落进去了,太阳也落进去了  梨花挥舞皮鞭,赶着耕牛也进去了  水桶托着毛驴也进去了  鸣叫声落进去了,蹄音也陷进去了  父亲额头的三条皱纹到底有多深  毛家沟也说不出来  但在他六十六岁时,成为移民  搬迁出大山的喜悦,慢慢流淌出来  遗 言  父亲给儿子说,有一天  他去世了,抬時要轻轻地抬  慢慢地放进坟坑,要轻轻地填土  他说他是一枚钉子,活着时比较柔弱  死了肯定坚硬  当众
不要告诉别人,  清晨,浸润在春天的梦里,  叶子茂盛的方向,  心中的红鲤要游向哪里。  不要告诉别人,  天空的影子,  选择、遗弃,慈祥而宽容,  抑或不得而知的结局。  不要告诉别人,  透过历史与现实的窗棂,  你望见纯净、简洁,  甚至固守忠贞和温暖……  黎 明  她挽了挽乌黑的发髻,  坦然地行走在温暖的黎明里。  尘世的喧哗、虚妄、孤独,抑或寥落,  都已随风远去……  她窥见了
在通信发达的今天,见证过电话从“摇把子”到程控电话再到5G的我,唯独对65―1型携带式磁石电话机有着深深的情怀。  65―1型携带式磁石电话机,俗名摇把子,它由永久磁石组成发电机,电池、耳机和机件装在盒内,盒的侧面有一个摇把子,盒上有两个接线柱连接外线,用耳机通话。  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摇把子电话,是在读小学二年级时。村大队部装了一台电话,和抗战电影里看到的一个模样,黑颜色,块头很大,底座四四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