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母亲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与新中国同龄。那时我的外祖母生育有多个子女,体弱多病,加上外祖父工作繁忙并经常出差,几乎无法顾家,母亲作为家中长女,十岁出头就得挑起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挑水、劈柴、洗衣、做饭、帮助父母携带幼年弟弟妹妹,样样都得干,年纪轻轻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1968年,母亲刚刚从南宁第六中学初中毕业,主动报名要求去农村。母亲被分配到南宁郊区原三塘乡柳杨村插队,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活。母亲身上没有半点骄娇二气。她带着革命青年的热忱,用她善良的天性、天然的亲和力和自小养成的良好劳动习惯,与当地人民、生产队里的同志、插队的知青打成一片,和她们一起劳动、学习、生活,没有任何隔阂感。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母亲很快就学会了全过程种植广西农村最普遍的农作物——水稻和甘蔗,成为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她还能用当地语言和村民流利地交谈,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对她来说,那些喂猪、养鱼、种菜之类的农活,更是不在话下。母亲虽然因插队错过了继续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但经过农村劳动锻炼,切身体会到老少边区生产的困难和当地人民生活的贫苦,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起对人民大众无比深厚的感情,以及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艰苦创业的责任。
母亲虽然看起来不过是个弱小女子,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头,但干起活来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插队过程中,因为表现突出,很快被组织分配到南宁茅桥造纸厂当工人。当时正值建厂初期,为了工厂能加快运转,提高效益,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母亲后来跟我说,即使在怀了我的情况下,她仍像男劳力一样拼命干,甚至干重体力活和调配造纸原料的脏活。
在我的印象里,“勤”是母亲一生中最耀眼的品质。后来,我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母亲工作近三十年,几乎年年被评为所在单位的先进生产者(自治区级),满满一箱子奖状竟然都被她压在床底。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不管是普通工人还是管理骨干,母亲从不讲究工作条件,从不争特殊待遇,从不在我们兄妹面前提及她的工作业绩!她只是默默地把自己的勤奋、汗水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在为新中国建設、改革、发展的伟大征途上实现她的人生价值。“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母亲一生勤勉,对我兄妹二人影响颇深,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上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母亲虽然受教育不多,却深知教育对我们兄妹成长的重要意义,她一生省吃俭用,从不舍得为自己购买稍微贵重的物品,但为了我们兄妹健康成长和安心学习,她从不吝啬花钱。每个月母亲都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坚持订购儿童或学生读物给我们,这使我很小就爱上了阅读,我语文启蒙的最初源头也来自这里。后来,我逐渐爱上了写作,一生乐此不疲,偶有发表的文字母亲是必读的,她永远是我最忠实的读者。还有,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母亲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给我买了一台“星浪牌”双卡收录机,供我学习英语。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我家还是一贫如洗,除了一台十四寸“东芝牌”黑白电视机和几盏白炽灯,家里没有第三种电器,那台当时价值超过母亲半个月工资的收录机从此成了我的宝贝。记得我每天放学回家,就跟着它大声诵读英语。这时,完全不懂外语的母亲便会美滋滋地靠到我身边来,聚精会神地做我的听众。我们兄妹学习的时候,母亲从不打开家里的电视机,她只要做完家务,就会坐到我们身边,静静地看着我们读书,直至我们上床睡觉。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母亲始终认为“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她那种认真的态度,让我和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做学问是一件天大的事,马虎不得。在母亲殷殷期待和默默陪伴下,我兄妹刻苦学习,后来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左邻右舍间传为佳话,更为父母亲的同事羡慕,这是母亲一生最骄傲的事情。
我永远无法忘记母亲对我们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正是在她的引导和关怀下,我和妹妹才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母亲不仅给了我和妹妹生命,更是我们兄妹人生中的第一导师。
母亲有着中国传统妇女浓厚的家观念,对母亲来说,工作之外家庭就是她的全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生活中的母亲几乎无所不能。她精通烹饪和女红,在那个物质还略显匮乏的年代,我们兄妹口中的零食、身上的衣裤,很多都出自母亲之手。尽管从前父母亲单位效益不好,家庭生活拮据,但母亲勤俭持家,不但使我们这个四口之家保持温饱,她更想方设法靠灵巧的双手满足家人的各种需求。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电视中热播动画片《变形金刚》,邻居家的孩子、我的同学大多都有精致的变形金刚玩具,我自知家里经济不宽裕,并不吵着要买,但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买来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耐心地教我对着电视里变形金刚的造型一起制作,没几天就把十几个变形金刚做了出来,竟然也惟妙惟肖、别具一格,解决了我眼馋心热的问题。还有母亲亲手教我制作的风筝、昆虫标本、人工琥珀等,都曾摆在我儿时的书案上,让小伙伴们看了赞叹不已。说到母亲心灵手巧,最值得一提的是母亲有一手制作花灯的绝活。记得儿时的中秋节总是那么令我和妹妹向往期待、兴奋难抑,因为节前母亲会花上很多心思,亲手为我们兄妹制作花灯。母亲手工制作的花灯,几乎出自匠人之手。母亲精心琢磨构思,用竹篾编织龙骨,用铁丝捆绑固定,外面再用剪裁图画过的彩纸罩上糊好,能做出飞机、花篮、金鱼、蝴蝶等造型的纸灯来。到了中秋节晚上,我和妹妹吃过晚饭就会急不可待地把花灯里的蜡烛点上,神气活现地提着它们,和邻家孩子一起到黑暗处去“探险”,当一堆小伙伴聚在一起对自己的花灯评头论足之时,我和妹妹自然好不得意。许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母亲馈赠给我们孩提时代的那种幸福和快乐,仍让我回味无穷。
母亲极少外出应酬,每天从单位回到家,总是包揽下买菜、做饭、洗衣、保洁等所有家务,给人留下干活不遑多让的深刻印象。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烧火做饭用的是蜂窝煤,只要缺煤,母亲从来不喊父亲帮忙,她自个儿借一大板车,到很远的煤场去拉。有一回,她让我坐在大板车上,带我去拉煤,回来的路上突然遇到下暴雨,雨天路滑,过一道坎时力气不够,母亲狠狠地摔在了泥水里,老半天起不来,待到辛辛苦苦把满满一车蜂窝煤拉回来时,已是满身污秽、蓬头垢面,还生了一场大病。待到家里使用煤气灶了,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换气站(那时还不普遍)换煤气罐,把几十多斤重的煤气罐用自行车带回来,再气喘吁吁地提上四楼,也不麻烦旁人。我那时还小,帮不上手,直至我成长到青壮年,能帮母亲干上点家务活了,她却心疼我,常常戏谑地说我干活不够麻利,总想把活儿抢过来干。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铁路工作,车务部门点多线长,走上管理岗位后,我不是经常出差就是到外地任职。妻子也曾是铁路客运一线职工,工作早出晚归,无法顾家,母亲义无反顾地把家务全部操持下来,使我们能够安心工作。随着岗位、职务的变化,我在家陪伴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我去外地任职,母亲必亲自跟我到临时驻地,一定要帮我打扫住处,探视生活条件才会放心;无论我每天多晚回家,母亲总是等候我归来才会去安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工作二十年来,无论我随列车到了哪里、距离家有多远,我都知道钢轨的那一头,有母亲对我永远的牵挂。“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母亲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为一家人忙碌不已。如今回忆起母亲哺育我四十三年的点点滴滴,更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为我们付出很多,而我为母亲所做的实在太少太少。
晚年母亲患上严重的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和肺间质纤维化,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造成了大腿股骨头坏死,几乎不能行走,但是与生俱来的倔强性格,使她无比坚强,从不在我们面前表露任何悲观情绪,而且衣食起居都竭力自理,直至弥留之际。
子欲养而亲不待,丧母之痛,无以言表。
想念母亲!
1968年,母亲刚刚从南宁第六中学初中毕业,主动报名要求去农村。母亲被分配到南宁郊区原三塘乡柳杨村插队,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活。母亲身上没有半点骄娇二气。她带着革命青年的热忱,用她善良的天性、天然的亲和力和自小养成的良好劳动习惯,与当地人民、生产队里的同志、插队的知青打成一片,和她们一起劳动、学习、生活,没有任何隔阂感。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母亲很快就学会了全过程种植广西农村最普遍的农作物——水稻和甘蔗,成为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她还能用当地语言和村民流利地交谈,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对她来说,那些喂猪、养鱼、种菜之类的农活,更是不在话下。母亲虽然因插队错过了继续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但经过农村劳动锻炼,切身体会到老少边区生产的困难和当地人民生活的贫苦,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起对人民大众无比深厚的感情,以及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艰苦创业的责任。
母亲虽然看起来不过是个弱小女子,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头,但干起活来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插队过程中,因为表现突出,很快被组织分配到南宁茅桥造纸厂当工人。当时正值建厂初期,为了工厂能加快运转,提高效益,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母亲后来跟我说,即使在怀了我的情况下,她仍像男劳力一样拼命干,甚至干重体力活和调配造纸原料的脏活。
在我的印象里,“勤”是母亲一生中最耀眼的品质。后来,我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母亲工作近三十年,几乎年年被评为所在单位的先进生产者(自治区级),满满一箱子奖状竟然都被她压在床底。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不管是普通工人还是管理骨干,母亲从不讲究工作条件,从不争特殊待遇,从不在我们兄妹面前提及她的工作业绩!她只是默默地把自己的勤奋、汗水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在为新中国建設、改革、发展的伟大征途上实现她的人生价值。“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母亲一生勤勉,对我兄妹二人影响颇深,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上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母亲虽然受教育不多,却深知教育对我们兄妹成长的重要意义,她一生省吃俭用,从不舍得为自己购买稍微贵重的物品,但为了我们兄妹健康成长和安心学习,她从不吝啬花钱。每个月母亲都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坚持订购儿童或学生读物给我们,这使我很小就爱上了阅读,我语文启蒙的最初源头也来自这里。后来,我逐渐爱上了写作,一生乐此不疲,偶有发表的文字母亲是必读的,她永远是我最忠实的读者。还有,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母亲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给我买了一台“星浪牌”双卡收录机,供我学习英语。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我家还是一贫如洗,除了一台十四寸“东芝牌”黑白电视机和几盏白炽灯,家里没有第三种电器,那台当时价值超过母亲半个月工资的收录机从此成了我的宝贝。记得我每天放学回家,就跟着它大声诵读英语。这时,完全不懂外语的母亲便会美滋滋地靠到我身边来,聚精会神地做我的听众。我们兄妹学习的时候,母亲从不打开家里的电视机,她只要做完家务,就会坐到我们身边,静静地看着我们读书,直至我们上床睡觉。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母亲始终认为“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她那种认真的态度,让我和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做学问是一件天大的事,马虎不得。在母亲殷殷期待和默默陪伴下,我兄妹刻苦学习,后来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左邻右舍间传为佳话,更为父母亲的同事羡慕,这是母亲一生最骄傲的事情。
我永远无法忘记母亲对我们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正是在她的引导和关怀下,我和妹妹才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母亲不仅给了我和妹妹生命,更是我们兄妹人生中的第一导师。
母亲有着中国传统妇女浓厚的家观念,对母亲来说,工作之外家庭就是她的全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生活中的母亲几乎无所不能。她精通烹饪和女红,在那个物质还略显匮乏的年代,我们兄妹口中的零食、身上的衣裤,很多都出自母亲之手。尽管从前父母亲单位效益不好,家庭生活拮据,但母亲勤俭持家,不但使我们这个四口之家保持温饱,她更想方设法靠灵巧的双手满足家人的各种需求。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电视中热播动画片《变形金刚》,邻居家的孩子、我的同学大多都有精致的变形金刚玩具,我自知家里经济不宽裕,并不吵着要买,但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买来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耐心地教我对着电视里变形金刚的造型一起制作,没几天就把十几个变形金刚做了出来,竟然也惟妙惟肖、别具一格,解决了我眼馋心热的问题。还有母亲亲手教我制作的风筝、昆虫标本、人工琥珀等,都曾摆在我儿时的书案上,让小伙伴们看了赞叹不已。说到母亲心灵手巧,最值得一提的是母亲有一手制作花灯的绝活。记得儿时的中秋节总是那么令我和妹妹向往期待、兴奋难抑,因为节前母亲会花上很多心思,亲手为我们兄妹制作花灯。母亲手工制作的花灯,几乎出自匠人之手。母亲精心琢磨构思,用竹篾编织龙骨,用铁丝捆绑固定,外面再用剪裁图画过的彩纸罩上糊好,能做出飞机、花篮、金鱼、蝴蝶等造型的纸灯来。到了中秋节晚上,我和妹妹吃过晚饭就会急不可待地把花灯里的蜡烛点上,神气活现地提着它们,和邻家孩子一起到黑暗处去“探险”,当一堆小伙伴聚在一起对自己的花灯评头论足之时,我和妹妹自然好不得意。许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母亲馈赠给我们孩提时代的那种幸福和快乐,仍让我回味无穷。
母亲极少外出应酬,每天从单位回到家,总是包揽下买菜、做饭、洗衣、保洁等所有家务,给人留下干活不遑多让的深刻印象。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烧火做饭用的是蜂窝煤,只要缺煤,母亲从来不喊父亲帮忙,她自个儿借一大板车,到很远的煤场去拉。有一回,她让我坐在大板车上,带我去拉煤,回来的路上突然遇到下暴雨,雨天路滑,过一道坎时力气不够,母亲狠狠地摔在了泥水里,老半天起不来,待到辛辛苦苦把满满一车蜂窝煤拉回来时,已是满身污秽、蓬头垢面,还生了一场大病。待到家里使用煤气灶了,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换气站(那时还不普遍)换煤气罐,把几十多斤重的煤气罐用自行车带回来,再气喘吁吁地提上四楼,也不麻烦旁人。我那时还小,帮不上手,直至我成长到青壮年,能帮母亲干上点家务活了,她却心疼我,常常戏谑地说我干活不够麻利,总想把活儿抢过来干。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铁路工作,车务部门点多线长,走上管理岗位后,我不是经常出差就是到外地任职。妻子也曾是铁路客运一线职工,工作早出晚归,无法顾家,母亲义无反顾地把家务全部操持下来,使我们能够安心工作。随着岗位、职务的变化,我在家陪伴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我去外地任职,母亲必亲自跟我到临时驻地,一定要帮我打扫住处,探视生活条件才会放心;无论我每天多晚回家,母亲总是等候我归来才会去安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工作二十年来,无论我随列车到了哪里、距离家有多远,我都知道钢轨的那一头,有母亲对我永远的牵挂。“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母亲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为一家人忙碌不已。如今回忆起母亲哺育我四十三年的点点滴滴,更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为我们付出很多,而我为母亲所做的实在太少太少。
晚年母亲患上严重的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和肺间质纤维化,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造成了大腿股骨头坏死,几乎不能行走,但是与生俱来的倔强性格,使她无比坚强,从不在我们面前表露任何悲观情绪,而且衣食起居都竭力自理,直至弥留之际。
子欲养而亲不待,丧母之痛,无以言表。
想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