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习作课上,学生感到无言可写、无情可发,即便是在作文里,缺乏真情实感,疏于积累体验,时常以流水账方式敷衍塞责。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语言输出的过程,或贬抑、或褒扬,都要有实有据,能够从文字组织中吐露情感,启迪读者以教益。语文教师在反思作文教学难问题上,也应该挖掘和探寻增进学生语言知识、拓展学生文学视野的教材文本,从教材文本解读中提炼写作语言形式,学习教材章节布局的特色,从教材范例借鉴中,为学生言语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挖掘;习作教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在探讨教材的功能与作用时,并非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出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目标上,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参考范例,选作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结合学生言语生成需要,探究教材文本的语言形式,梳理教材文本的章节结构,把握教材文本的素材,为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奠定基础。同时,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知识的积累,引领学生从文本阅读、感悟中学习和应用语言,将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实现以读促写目标。回归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认识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构思,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体会言语的精炼与豁达,领悟文本的深厚情感。
一、关注文本中的字词,从含义辨析中抒写体会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材文本,讲解语言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教师还要回归语用,让学生认识字词句,分析和体会其准确的意义。在语文教材中,很多典型的字词学习,不能停留于会读、会写上,教师还要具备一双慧眼,抓住特别的字词,让学生从中锻炼语言表达。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从字词释义中挖掘写作素材,引领学生体会原文字词的匠心独运。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该文有讲述父亲看我们的句子,原文“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何在?面对法庭上的审讯,李大钊并未迟疑、伤痛,而是毫不动摇的坚守自己的信念。对于文中的“瞅了瞅”,提问学生可不可以对之进行更换为“看了看”。从字面意义来看,“瞅了瞅”显得更随意一些,而“看了看”显得更认真一些。有学生认为可以更换,因为从文字表述上没有异意。但也有学生认为不能换,因为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在这个时候,父亲之所以“瞅了瞅”,包含了父亲对子女的那份责任,但又在大义面前,显得更沉着、安定。
回顾整个文本,父亲之所以会“瞅”,看似轻描淡写的斜眼看,却深刻地昭示了李大钊内心的情感变化。他不想因亲人的哭喊而影响亲人,他是化悲痛为力量,对革命大义充满必胜的信念。为此,从“瞅”入手,延伸与之相关的词,如“看”“张望”“盯着”等词,让学生自主写一段话,将这些词汇融入其中。有学生将赛场上的冲刺情景进行了生动描写,并融入与“瞅”相关的词:在比赛接近最后一圈时,各赛道上的选手都有些吃力。突然,刘明发起冲刺,只见他健步如飞,一跃而跻身于其他选手之前。所有的观众都紧紧地盯着他,这时,班长伸长着脖子,张望着,就连平时小心翼翼的同桌小丽,也悄悄地瞅着刘明,手心攥得紧紧的。此刻的我,心跳砰砰响,不由地左顾右盼起来,默默祈祷,刘明,加油;刘明,加油……
在语文教材中,对字词的提炼与挖掘,将之与习作练习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少年闰土”时,该文中对闰土的描写,写道“紫色的圆脸”。脸的颜色,为什么少年闰土会是紫色的呢?可不可以换成别的是颜色,或者改为“白净”的圆脸?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时,之所以用“紫色”,与闰土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一个农村孩子,常年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脸色必定是或黑或紫的。由此,让学生从字词的精妙运用中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也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习和借鉴,恰当的用好字词,才能让描写更真实、更感人。
二、关注文本中的特殊句式,引领学生体会匠心表达的意义
教材中的每篇文本,都是读、写学习的典范,其中不乏经典的句式表述,充满了画面感。在平时,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也要善于挖掘这些特色句式,一方面分析句式的用法、技巧,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把握特殊句式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意义。在学习“慈母情深”时,该文语言描写深刻、细腻,情感真挚,通过日常小事,来抒写母亲深沉的爱。其中,有一段对母亲的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在读这段话时,每每都会在内心感到被震撼。因为,作者在描写母亲时,用简短的几句话,将母亲的疲惫、母亲的默默付出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分析该句的写法,与一般句式相比,将主语“我的母亲”进行了后置处理。在读的过程中,“我的母亲”前置与后置,两者在语言情感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效果。后置处理,显然比前置更具有強调作用,更能将“母亲”的形象进行全面的展现,犹如慢镜头一般,放大了母亲的疲惫、辛劳、惊讶,也让这份情感更加浓郁、深刻、真挚。
由此,我们结合该语境与句式写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有学生将自己第一次参加校园演讲前的紧张心情进行描写:当前面的学生走向演讲台后,我知道,接下来该我上场了。然而,此刻的我,似有无数只小兔子在内心不停地跳,我担心一张嘴,就会从口腔里跳出来。我的心,悬着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地吊着。同样,对景物的描写,在教材文本中,多运用修辞手法,来突显景物的鲜明特色。在学习“桂林山水”时,第二段有对漓江之水的生动描写,作者连用了排比手法,来展现漓江的“清、静、绿”。在文本细读后,鼓励学生借鉴该文的修辞手法,联系生活中所看的美景,自己进行仿写练习。有学生将街角公园作为描写对象,这样写道:沿着沿石路,越过铺着方砖的小径,没多步,就走进了街角公园。在公园里,正值鲜花盛开的季节,各类花草肆意地开放。有粉面含春的桃花,有典雅华贵的牡丹,有姹紫嫣红的玫瑰,有红似血色的杜鹃……伴着花香,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让每一位游人陶醉其中。当然,结合教材特色句式展开习作训练,写作形式也更具多样性,教师要统合学情,贴近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在练笔的同时,吐露自己的心声,实现情与景的共鸣。 三、关注文本写作特色,鼓励学生模仿练习
吕叔湘先生在《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个人学习语文,应该从模仿开始,而且要一直模仿……”对于语言的学习、认知、了解和掌握,多从模仿开始。好比一个孩子,学习大人说话,模仿大人走路。同样,在小学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美文,鼓励学生模仿教材文本,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教材中的文本,有好多可资借鉴学习的地方。如开头的运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作文实践中,“凤头”更是吸引读者眼球的“招牌”,激发读者去阅读。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对于第一段,作者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是文章的开篇介绍,写到了“夜空、圆月、沙地、西瓜、少年、刺猹”等等内容。简短的一段话,有“深蓝”“金黄”“碧绿”“银”等色彩词汇,让文章充满了色彩美;又用了“捏”“刺”“扭”“逃”等动作词汇,展现了文章的动态美。同时,从景入手,由景及人,由上而下,读之无不充满文学的灵动感,给读之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学习该文的开头,让学生从描写自己的小伙伴入手,体会“凤头”的创作灵感。
文章开头的写作方式很多,对“少年闰土”开篇描写手法的借鉴,有学生这样描写夏夜反思:灰蒙蒙的天空,几只星星挂在上面,此刻的月色,越发皎洁。在月光的衬托下,眼前的湖水泛着点点幽蓝。刚刚凝重的望着夜空,躺在摇椅上回想白天的课堂。真的是莫名其妙,也不知道是什么缘由,他竟然和同桌扭打成一团。同桌的个子比自己高,揪着自己的头发不撒手,为了摆脱同桌的牵制,他不顾一切地乱踢,还是教師出手及时,才将我们两个拉开了……刚刚的眼里,好像一阵酸楚,委屈的泪水沿着脸颊,滴落在藤椅的缝隙间。刚刚明白,他是冤枉的,同桌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动起手呢?在教材中,对开头方式的借鉴,还有很多优秀的篇章。如,“詹天佑”“桃花心木”等等佳作。这些都可以在授课时,引领学生学习和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开头方式中,感受写作的乐趣。
四、关注文本结构,促进学生读写融合
一篇文本,在表达主题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架构。如可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故事发展的前后脉络;可以是观察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呈现景物。结构是文本呈现的基本框架,也是谋篇布局的基础。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对于该文的主题,在于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从写作结构上,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概括总结。如此衔接各段落层次,将桂林山水的美,美在哪里,如何呈现等进行了生动而全面的刻画。“总分总”结构的运用,让整篇文本层次分明,清晰明了。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该文的写作结构采用的首尾呼应方式。第一段,交代背景,结尾进行呼应。对于不同的写作结构,在习作练习时,也可以借鉴。如,有学生在写“我的理想”时,应用首尾呼应布局写法。开头:理想是美好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尾:在无数各岗位上,每个岗位都是崇高的。医生,作为我的理想,我愿意从挽救每一个生命开始,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当然,在写作结构设计上,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可以灵活选择。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在习作练习中创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材文本教学中,依托教材阅读,挖掘写作教学素材,鼓励学生从仿写、补写、续写中,感悟习作训练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增进读写融合,激活学生习作热情,为习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树庚.统编语文教材习作编排变化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14):53-55.
[2]吴勇.用教材“优势”推动教学“优质”——统编《语文》教材习作板块的解读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9(01):63-6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挖掘;习作教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在探讨教材的功能与作用时,并非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出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目标上,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参考范例,选作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结合学生言语生成需要,探究教材文本的语言形式,梳理教材文本的章节结构,把握教材文本的素材,为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奠定基础。同时,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知识的积累,引领学生从文本阅读、感悟中学习和应用语言,将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实现以读促写目标。回归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认识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构思,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体会言语的精炼与豁达,领悟文本的深厚情感。
一、关注文本中的字词,从含义辨析中抒写体会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材文本,讲解语言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教师还要回归语用,让学生认识字词句,分析和体会其准确的意义。在语文教材中,很多典型的字词学习,不能停留于会读、会写上,教师还要具备一双慧眼,抓住特别的字词,让学生从中锻炼语言表达。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从字词释义中挖掘写作素材,引领学生体会原文字词的匠心独运。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该文有讲述父亲看我们的句子,原文“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何在?面对法庭上的审讯,李大钊并未迟疑、伤痛,而是毫不动摇的坚守自己的信念。对于文中的“瞅了瞅”,提问学生可不可以对之进行更换为“看了看”。从字面意义来看,“瞅了瞅”显得更随意一些,而“看了看”显得更认真一些。有学生认为可以更换,因为从文字表述上没有异意。但也有学生认为不能换,因为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在这个时候,父亲之所以“瞅了瞅”,包含了父亲对子女的那份责任,但又在大义面前,显得更沉着、安定。
回顾整个文本,父亲之所以会“瞅”,看似轻描淡写的斜眼看,却深刻地昭示了李大钊内心的情感变化。他不想因亲人的哭喊而影响亲人,他是化悲痛为力量,对革命大义充满必胜的信念。为此,从“瞅”入手,延伸与之相关的词,如“看”“张望”“盯着”等词,让学生自主写一段话,将这些词汇融入其中。有学生将赛场上的冲刺情景进行了生动描写,并融入与“瞅”相关的词:在比赛接近最后一圈时,各赛道上的选手都有些吃力。突然,刘明发起冲刺,只见他健步如飞,一跃而跻身于其他选手之前。所有的观众都紧紧地盯着他,这时,班长伸长着脖子,张望着,就连平时小心翼翼的同桌小丽,也悄悄地瞅着刘明,手心攥得紧紧的。此刻的我,心跳砰砰响,不由地左顾右盼起来,默默祈祷,刘明,加油;刘明,加油……
在语文教材中,对字词的提炼与挖掘,将之与习作练习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少年闰土”时,该文中对闰土的描写,写道“紫色的圆脸”。脸的颜色,为什么少年闰土会是紫色的呢?可不可以换成别的是颜色,或者改为“白净”的圆脸?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时,之所以用“紫色”,与闰土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一个农村孩子,常年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脸色必定是或黑或紫的。由此,让学生从字词的精妙运用中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也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习和借鉴,恰当的用好字词,才能让描写更真实、更感人。
二、关注文本中的特殊句式,引领学生体会匠心表达的意义
教材中的每篇文本,都是读、写学习的典范,其中不乏经典的句式表述,充满了画面感。在平时,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也要善于挖掘这些特色句式,一方面分析句式的用法、技巧,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把握特殊句式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意义。在学习“慈母情深”时,该文语言描写深刻、细腻,情感真挚,通过日常小事,来抒写母亲深沉的爱。其中,有一段对母亲的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在读这段话时,每每都会在内心感到被震撼。因为,作者在描写母亲时,用简短的几句话,将母亲的疲惫、母亲的默默付出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分析该句的写法,与一般句式相比,将主语“我的母亲”进行了后置处理。在读的过程中,“我的母亲”前置与后置,两者在语言情感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效果。后置处理,显然比前置更具有強调作用,更能将“母亲”的形象进行全面的展现,犹如慢镜头一般,放大了母亲的疲惫、辛劳、惊讶,也让这份情感更加浓郁、深刻、真挚。
由此,我们结合该语境与句式写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有学生将自己第一次参加校园演讲前的紧张心情进行描写:当前面的学生走向演讲台后,我知道,接下来该我上场了。然而,此刻的我,似有无数只小兔子在内心不停地跳,我担心一张嘴,就会从口腔里跳出来。我的心,悬着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地吊着。同样,对景物的描写,在教材文本中,多运用修辞手法,来突显景物的鲜明特色。在学习“桂林山水”时,第二段有对漓江之水的生动描写,作者连用了排比手法,来展现漓江的“清、静、绿”。在文本细读后,鼓励学生借鉴该文的修辞手法,联系生活中所看的美景,自己进行仿写练习。有学生将街角公园作为描写对象,这样写道:沿着沿石路,越过铺着方砖的小径,没多步,就走进了街角公园。在公园里,正值鲜花盛开的季节,各类花草肆意地开放。有粉面含春的桃花,有典雅华贵的牡丹,有姹紫嫣红的玫瑰,有红似血色的杜鹃……伴着花香,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让每一位游人陶醉其中。当然,结合教材特色句式展开习作训练,写作形式也更具多样性,教师要统合学情,贴近学生实际,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在练笔的同时,吐露自己的心声,实现情与景的共鸣。 三、关注文本写作特色,鼓励学生模仿练习
吕叔湘先生在《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个人学习语文,应该从模仿开始,而且要一直模仿……”对于语言的学习、认知、了解和掌握,多从模仿开始。好比一个孩子,学习大人说话,模仿大人走路。同样,在小学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美文,鼓励学生模仿教材文本,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教材中的文本,有好多可资借鉴学习的地方。如开头的运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作文实践中,“凤头”更是吸引读者眼球的“招牌”,激发读者去阅读。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对于第一段,作者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是文章的开篇介绍,写到了“夜空、圆月、沙地、西瓜、少年、刺猹”等等内容。简短的一段话,有“深蓝”“金黄”“碧绿”“银”等色彩词汇,让文章充满了色彩美;又用了“捏”“刺”“扭”“逃”等动作词汇,展现了文章的动态美。同时,从景入手,由景及人,由上而下,读之无不充满文学的灵动感,给读之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学习该文的开头,让学生从描写自己的小伙伴入手,体会“凤头”的创作灵感。
文章开头的写作方式很多,对“少年闰土”开篇描写手法的借鉴,有学生这样描写夏夜反思:灰蒙蒙的天空,几只星星挂在上面,此刻的月色,越发皎洁。在月光的衬托下,眼前的湖水泛着点点幽蓝。刚刚凝重的望着夜空,躺在摇椅上回想白天的课堂。真的是莫名其妙,也不知道是什么缘由,他竟然和同桌扭打成一团。同桌的个子比自己高,揪着自己的头发不撒手,为了摆脱同桌的牵制,他不顾一切地乱踢,还是教師出手及时,才将我们两个拉开了……刚刚的眼里,好像一阵酸楚,委屈的泪水沿着脸颊,滴落在藤椅的缝隙间。刚刚明白,他是冤枉的,同桌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动起手呢?在教材中,对开头方式的借鉴,还有很多优秀的篇章。如,“詹天佑”“桃花心木”等等佳作。这些都可以在授课时,引领学生学习和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开头方式中,感受写作的乐趣。
四、关注文本结构,促进学生读写融合
一篇文本,在表达主题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架构。如可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故事发展的前后脉络;可以是观察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呈现景物。结构是文本呈现的基本框架,也是谋篇布局的基础。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对于该文的主题,在于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从写作结构上,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概括总结。如此衔接各段落层次,将桂林山水的美,美在哪里,如何呈现等进行了生动而全面的刻画。“总分总”结构的运用,让整篇文本层次分明,清晰明了。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该文的写作结构采用的首尾呼应方式。第一段,交代背景,结尾进行呼应。对于不同的写作结构,在习作练习时,也可以借鉴。如,有学生在写“我的理想”时,应用首尾呼应布局写法。开头:理想是美好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尾:在无数各岗位上,每个岗位都是崇高的。医生,作为我的理想,我愿意从挽救每一个生命开始,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当然,在写作结构设计上,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可以灵活选择。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在习作练习中创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材文本教学中,依托教材阅读,挖掘写作教学素材,鼓励学生从仿写、补写、续写中,感悟习作训练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增进读写融合,激活学生习作热情,为习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树庚.统编语文教材习作编排变化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14):53-55.
[2]吴勇.用教材“优势”推动教学“优质”——统编《语文》教材习作板块的解读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9(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