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新教材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在“问题探究—新知讲解—思考交流—问题解决”的教学环节,积极为学生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学生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强化数学的实用性,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新教材;建构知识;环境;创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省职业学校新编教材已使用一年,改编后的数学教材,突破了以往“定义—定理—证明”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严格的演绎推理,从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探究”引入课题,导出相关概念;关注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已有经验,并把它们提升到数学理论的高度,挖掘“思考交流”的深度,使学生真正知識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充分利用“问题解决”强化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新教材通过“问题探究—学习新知—思考交流—问题解决”环节,积极为学生创设这种学习环境,让师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学习,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对新知识的认知结构.
下面,就新教材如何创设建构知识的环境谈几点认识.
一、以“问题探究”为契机,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通过“问题探究”的“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做好引入新知的铺垫,让学生充满乐趣地参与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训练活动中,如,向量知识的引入,就从探究“路程”和“位移”这两个概念入手,让学生思考在400米跑步到达终点时,他所跑的“路程”是什么?所发生的“位移”是什么?学生在“路程”和“位移”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中,理清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发现生活中除了“数量”外,还存在着诸多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产生探求、了解它们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习向量知识的欲望,为学习向量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教育家说的“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这种良好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
二、以“思考交流”为平台,为学生创设知识内化的环境
新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刻意设计了“思考交流”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中职生是一个基础知识薄弱的群体,对新知识理解感悟力欠缺,仅靠一遍的“新知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而“思考交流”给学生打造了这个再次强化知识的平台.在学习新知后,针对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理解不清的现象,在“思考交流”环节设计了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交流,辨明是非,理清概念,推进学习进程.如,在学习数列的定义后,提出如下的思考问题:(1)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2)数列是函数吗?如果是,它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在学习函数的解析式后,提出思考问题:y=1是函数吗?它的自变量在哪儿?它的图像是什么?在向量加法知识学习后,提出问题: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能求出共线向量的和向量吗?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辨析,完成对知识的内化,突出了重点知识,破解了难点知识.“思考交流”环节,还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三、以“问题解决”为工具,创设学生的意义建构环境
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意义建构的重要部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如,二次函数知识的“问题解决”环节,针对学生喜欢阿根廷著名足球明星梅西的心理,教材设计了如下问题: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中,阿根廷队10号队员梅西从球门正前方15 m处挑射,球的飞行方向正对球门,假设该球沿抛物线飞行,即球的高度y(m)与球的水平飞行距离x(m)之间满足二次函数关系,且已知当x=5时y=6,当x=7时y=7,球门横梁高2.5 m,若球在飞行过程中无人阻挡,梅西此次射门能否进球?此问题以学生热爱的足球为契机,吸引着“足球迷”们必须学会运算,才能得到是否进球的结果,使学生既训练了解题能力,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充分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新教材对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师生交流沟通的协作机会,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依托新教材,把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努力弘扬主体,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学生的学习发展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及运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史达清,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8-21.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5-99.
【关键词】新教材;建构知识;环境;创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省职业学校新编教材已使用一年,改编后的数学教材,突破了以往“定义—定理—证明”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严格的演绎推理,从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探究”引入课题,导出相关概念;关注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已有经验,并把它们提升到数学理论的高度,挖掘“思考交流”的深度,使学生真正知識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充分利用“问题解决”强化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新教材通过“问题探究—学习新知—思考交流—问题解决”环节,积极为学生创设这种学习环境,让师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学习,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对新知识的认知结构.
下面,就新教材如何创设建构知识的环境谈几点认识.
一、以“问题探究”为契机,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通过“问题探究”的“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做好引入新知的铺垫,让学生充满乐趣地参与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训练活动中,如,向量知识的引入,就从探究“路程”和“位移”这两个概念入手,让学生思考在400米跑步到达终点时,他所跑的“路程”是什么?所发生的“位移”是什么?学生在“路程”和“位移”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中,理清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发现生活中除了“数量”外,还存在着诸多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产生探求、了解它们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习向量知识的欲望,为学习向量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教育家说的“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这种良好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
二、以“思考交流”为平台,为学生创设知识内化的环境
新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刻意设计了“思考交流”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中职生是一个基础知识薄弱的群体,对新知识理解感悟力欠缺,仅靠一遍的“新知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而“思考交流”给学生打造了这个再次强化知识的平台.在学习新知后,针对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理解不清的现象,在“思考交流”环节设计了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交流,辨明是非,理清概念,推进学习进程.如,在学习数列的定义后,提出如下的思考问题:(1)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2)数列是函数吗?如果是,它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在学习函数的解析式后,提出思考问题:y=1是函数吗?它的自变量在哪儿?它的图像是什么?在向量加法知识学习后,提出问题: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能求出共线向量的和向量吗?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辨析,完成对知识的内化,突出了重点知识,破解了难点知识.“思考交流”环节,还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三、以“问题解决”为工具,创设学生的意义建构环境
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意义建构的重要部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如,二次函数知识的“问题解决”环节,针对学生喜欢阿根廷著名足球明星梅西的心理,教材设计了如下问题: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中,阿根廷队10号队员梅西从球门正前方15 m处挑射,球的飞行方向正对球门,假设该球沿抛物线飞行,即球的高度y(m)与球的水平飞行距离x(m)之间满足二次函数关系,且已知当x=5时y=6,当x=7时y=7,球门横梁高2.5 m,若球在飞行过程中无人阻挡,梅西此次射门能否进球?此问题以学生热爱的足球为契机,吸引着“足球迷”们必须学会运算,才能得到是否进球的结果,使学生既训练了解题能力,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充分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新教材对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师生交流沟通的协作机会,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依托新教材,把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努力弘扬主体,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学生的学习发展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及运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史达清,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8-21.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