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表演类专业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ina0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各自应完成的工作、工作的步骤及预期的目标,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规范。本文所说的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是指流行于各艺术表演类(如影视表演、舞蹈表演、声乐表演等)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式,这一范式以经典作品作为学生排练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饰演作品中的某个角色,形成运用自身形体、声音和语言表现作品规定内容的表演体验,从而达到建立个体对于表演世界的认知,形成一定的表演能力。
  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形成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表演类专业的教学实践,20世纪末开始会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教学中运用,这与这一模式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建立自然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是在高校艺术表演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一模式至今缺少理论性总结,但从其固化的教学活动程序分析,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应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这一知识新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通过对直接经验的获取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他人(如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正是在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来学习,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高度契合。
  在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中,排练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依托于排练,通过排练形成互动:教师的教学是对学生的排练进行说明、指导,学生的学则是根据教师的指导不断调整纠正自己在排练中的表演,在排练造成的表演世界中体验剧(节)目的表演要求,建立起自己对表演的经验认知。而这种源于自己表演实践上的直接经验体验,才是学生关于表演的真正意义建构,排练是学生学习表演的“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 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的这种通过学生排练实践来学习表演的思想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这决定了这种模式可以普遍运用于艺术表演类专业的教学。
  在教学目标上,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任何练习训练的目的都在培养学习者的特定能力,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排练。它以排练作为教学活动的结构主线,将教学活动涉及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仿职业演艺团体演出排练的特定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演员的身份进入排练,通过自己的表演实践体验表演,尝试怎样才能将剧(节)目规定的思想情感等内涵意义准确地挖掘和表达出来。通过这种体验、尝试,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关于表演行为的经验认识,形成行为定势,获得表演的一般能力。不难发现,在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中,剧(节)目本身的排练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演,排练的过程是学生调整表演行为,提高表演水平,积累表演经验,形成表演能力的过程。排练活动的这一特殊属性,使得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本原的具备了培养表演能力的强大功能,能够很好适应艺术表演类专业的教学需要。
  学校教学活动中永远会存在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实现培养目标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运行始终是对这两个命题答案的选择。对于艺术表演类专业而言,不管它属于哪种类型,或处于哪个层次,它们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是相同的,都以表演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而无数事实证明,表演能力的形成无法离开学生的实践这一途径。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表演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正好为这二者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不同类型、层次的艺术表演类专业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因此高职院一兴起、形成于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马上就进入了它们艺术表演类专业的教学,成为专业教学中的主流范式。
  具体的说,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与高职院的教学要求是吻合的。
  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是学科性教育,培养的是学术人才,而高职教育虽然同属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却是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逐步发展和成熟,高职教育的这一基本属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各方人士的共识。
  作为技能型人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但标准无论如何不同,其中本质性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即必须懂得一定的理论,有能熟练完成本专业的工作(操作)的能力。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工作(操作)能力之间,应当说,职业教育看中的并不是理论对世界相关事物解释的普适性,而是看中了理论对工作(操作)的指导性,看中了在了解了理论对事物是什么、怎么做的阐释的规定后,专业工作(操作)能力有可能较快、较规范地形成。在职业教育中,第一位的是工作(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是第二位的,它的作用在于为工作(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撑,创造条件,因此,早在上世纪末,我国高职教育刚刚起步时,理论界就提出了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必要、够用”的原则。应当说,这一原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以学生的排练为主,教师的指导是次要的,只限于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占用时间很少。学生的任务是体会剧节目的特定情境,理解情境对表演的要求,学会通过自己的肢体、声音等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形成一定的表演能力。这种练习对以技能的理解、运用为目的,建立在“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一认识基础之上,力图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体验应当怎样表演,找到沟通自己的表演与剧(节)目规定的要求之间的桥梁。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排练时,可能需要学习、复习或新提到一些理论,但说到底这些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演,而不是要学生简单的了解这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培养始终是贯穿剧(节)目排演教学模式的中心。
  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剧(节)目排演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的而培养要求高度契合。
  符合高职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技能教育,而技能是要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的。
  广义而言,技能是由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两个因素构成的。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共同构成技能,但二者并不在同一地位上。技术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不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无以形成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但仅止于技术知识,技能并没有形成,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能运用技术知识完成相关工作时,技能才算形成。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是技能的直接表现。因此,当人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了解、掌握一定技术知识阶段时,并不意味着他具备了某种技能,充其量只是说明他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只有当其形成了能够在实际中熟练运用技术知识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时,他才是具有了一定的技能。这也意味着,在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之间,有一个迁移的问题,由此也就产生了促成这种迁移完成或者说实现的问题。
  促成技术知识向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迁移的因素是实践,这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训练)、实习。
  在练习中,学习者根据教师的指点,亲自动手制作某种产品,或者推销某种产品、或者在排演剧(节)目等等,这些练习,尽管各自的具体表现形态迥异,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练习者的亲身实践活动,都需要练习者调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器官作用于需要完成的特定项目(任务)上。这种活动不是简单的无意识或者随心所欲,它需要按照相关的操作要求、操作要领,即技术知识,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在练习中,练习者可能会由于操作不当而需要反复操作才能成功,也可能会因为正确运用技术知识而一次成功,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练习者最终都会获得关于技术知识运用的体验,形成自己关于运用技术知识的经验。一旦这种经验积淀下来,成为练习者的一种行为定势,他关于这一工作的技能也就形成了。
  基于实践练习在技能培养和形成上的这一独特作用,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职教育提出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特定的任务或项目的完成学习技术知识,形成技能。行动导向的核心在做,主张以做为基础,在做的过程中进行教、完成学,融教、学于做,教、学、做一体。对于教学而言,这里的做主要是指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而各种实践性的练习。
  剧节目排演教学模式以剧节目的表演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排练的过程,即练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包括讲解表演技术知识、纠正学生表演技能运用错误在内的评点、指导,排练的过程也因此成为了教学的活动。不难看出,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将学与做、教与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典范地实现了融教、学于做,教、学、做一体,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
  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信心
  毋需讳言,在高校扩招、特别是近几年由于高中毕业生人数锐减而造成高校生源萎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生存需要,被迫一而再地降低录取标准,结果是造成高职学生质量下滑,水平普遍偏低。在这一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如何教好这些学生,保证他们能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习的信心,而学习信心的缺失或丧失,正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巩固和提升学习信心,是在目前形势下教好高职学生的一种策略选择。
  应当承认,进入高职院的学生,除了部分在中学学业成绩好但高考失利不得不降低门槛就读高职的学生外,大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之所以选择走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或者是出于家长的意愿,或者是出于学习惯势的需要,他们面对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是严重不足的。相比其他专业,艺术表演类专业学生学习信心更为缺乏,更需重建学习信心。
  但是,也应当承认,高职学生尽管学习较差,但他们同样甚至比学习好的学生更渴望能更好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从高中到高职校这一全新的环境后,这种渴望更加强烈,而所有同学都需要从零开始的事实也让他们看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以实现的可能。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自己学到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他们重建自己的学习信心是完全可能的。
  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操作程序,为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供了实现的空间。
  在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中,教师选择若干剧(节)目,依次组织学生进行排练。每个学生在剧(节)目中都有自己表演(排练)的任务,或剧中的一个人物,或一支歌曲,或一个舞蹈。每个剧(节)目的排练呈现“教师讲解剧(节)目—学生排练—教师点评—学生回课—教师点评”的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的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剧(节)目排练化,教学过程成了序化的若干剧(节)目排练,而学生的学习结果则是各个剧(节)目的表演,即能表演某个或几个剧(节)目。显然,这种学习结果是具体的,直观可感的。这种直观可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学习自信的建立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适时地看到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具体地知道,把握自己学会了什么,即会演哪些剧(节)目。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一个剧(节)目排练开始时自己的表演水平到这个剧(节)目排练结束自己达到的表演水平的提高幅度,可以真切感受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的学习高度,看到自己具备的学习潜力。学习信心源于学习结果,它是建立在学习者看到经过努力后能达到与预期一致或接近预期的学习成绩基础上的。剧(节)目排练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进步,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把学习搞好,他可能不再会冷漠地对待后续学习。相反,他甚至会期盼新的剧(节)目排练。
  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源于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的教学实践,在我国已流行了多年,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总结却很少,这使得这种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经验性阶段,既缺乏明确、准确的理论概括,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不足和缺陷。特别是高职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进行这种模式的时候,应当作哪些调整和完善,使之切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成为培养艺术表演类人才的利器,更是鲜见有人涉及。本文论列所及,仅止于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对其能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的原因探讨,范围既窄,论述更浅,意在充作引玉之砖,引起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同行注意,重视对剧(节)目排练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级文科课程“1+2”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编号:XJK06CZC01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建筑交易体制的地方.在这里,建筑交易体制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表1所示,仅在欧盟,就存在三种类型的建筑交易体制:以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型
期刊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最基层一级财政的乡镇(街办)财政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三农”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但乡镇(街办)财政收入渠
“嘟……嘟……”早上七点的电话铃声,准是母亲从家里打来的。尽管我已将届知天命之年,但在七十老母的眼里,我仍是她老人家的心肝宝贝。尤其是两年前我从省城挂职到海南西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巧于点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
闲暇之余,偶然读到一本关于阐述责任与管理理念的书籍,书名为《落实责任无小事》,阐述了责任不分大小、关键在于落实的重要理念.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市场上物资短缺.有一次排队买肉的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rn那时,我在离家10多里路的单位上班.我们单位虽然不算大,却是个
期刊
长期以来,建筑行业项目管理一直比较粗放,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多,构配件现场制作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材料浪费多.很多工程建设项目依靠人海战术,不计成本,牺牲质量和安全来提
期刊
我们怎样应对新亚洲的样貌?更多地了解和体验亚洲其他来源的文化;相互包容;走出中国,在其他国家的文化场景中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认识。胡锦涛主席出席在越南召开的APEC首脑会
[摘要]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结合中专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挖掘语文教材的切入点;创设和谐课堂;利用作文和日记;定期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延伸语文课外活动。  [关键词]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中专的学生,我们究竟要给他们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的中专生,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既然语文学科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
前段时间热播的有关晋商的电视剧,曾引发了一段不小的“晋商热”,而晋商的经营管理制度更是受到许多金融人的关注.rn晋商足迹遍布全国,店铺丛生、涉及行业繁多,但其各个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