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许多地区也曾开展过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创造性与趣味性方面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我是这样研究和探讨的,与大家共勉。
从创新性角度来讲,首先,数学创造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次是平时偏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忽视创造个性品质培养的“重智轻德”。再说偏远农村教育不像城镇教育一样,教学条件、装备相对比较滞后,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多媒体的配置也不够,能利用的机会也很少,几乎是采用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趣味性差,几乎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没有专家、名师的引领,教师平时不大注重教学的创新性,大部分都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导致数学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创新性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包括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教育。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这些对山区的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创新性教育,首先要有开拓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创造意识要在竞争中培养,要敢于标新立异:第一要有创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要善于大胆设想:第一要敢想;第二要会想。还要确立科学的思维包括相似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动态思维等。创造性培养还要让学生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坚定信心,不断进取。坚定意志,顽强奋斗。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挖掘教材中每一章节的题例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和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寻求掌握一题多解的策略、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5辆卡车,6次运水泥150吨,平均每辆一次运多少吨?学生列出三种算式:①150÷5÷6;②150÷6÷5;③150÷(6×5)。教师要求大家讨论,不仅列算式还要说出理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做同一题时,既有不同的想法又有不同的解法。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过度,从而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如:农场有45只兔子和鸡,一共有116只脚,问农场的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学生们看后议论纷纷,却算不出来。难点在哪里呢?老师提示是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如果让鸡和兔的足数一样,那题目就容易多了。然后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把兔子的脚砍掉掉两只,鸡和兔的脚的只数一样就容易解决了。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接着说:“现在兔子的脚数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头45个,下面应该有多少只脚呢?”学生能很快的回答有90只脚,少了26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学生们饶有情趣地领会了解题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如:不同面值的钞票放在一起,同一时间内汽车和自行车的流量问题等等,均可以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来加以解决。
培养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發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最富有的生命力,并且有着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相关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小学数学百分率一节后,学生懂得了百分率一般解题思路为:实际数÷应有数(总数)。有心的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如问题为:“某班有学生50人某天缺席1人,求当天的出席率”。当学生用常规思路“(50—1)÷50”算出答案为98%时,老师又问学生,能否用其他思路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被老师带进了独立构建思路的创造性境界。经过一番琢磨,有的学生提出了“(1—1÷50)=1—2%=98%”,这样一个颇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数学题,通过发散思路的训练,增强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
把问题情境化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的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西师版的例题多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题材,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创设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去模拟书上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解决。
目前的数学课堂存在着许多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总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也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学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大元小学)
从创新性角度来讲,首先,数学创造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次是平时偏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忽视创造个性品质培养的“重智轻德”。再说偏远农村教育不像城镇教育一样,教学条件、装备相对比较滞后,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多媒体的配置也不够,能利用的机会也很少,几乎是采用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趣味性差,几乎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没有专家、名师的引领,教师平时不大注重教学的创新性,大部分都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导致数学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创新性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包括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教育。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这些对山区的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创新性教育,首先要有开拓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创造意识要在竞争中培养,要敢于标新立异:第一要有创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要善于大胆设想:第一要敢想;第二要会想。还要确立科学的思维包括相似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动态思维等。创造性培养还要让学生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坚定信心,不断进取。坚定意志,顽强奋斗。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挖掘教材中每一章节的题例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和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寻求掌握一题多解的策略、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5辆卡车,6次运水泥150吨,平均每辆一次运多少吨?学生列出三种算式:①150÷5÷6;②150÷6÷5;③150÷(6×5)。教师要求大家讨论,不仅列算式还要说出理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做同一题时,既有不同的想法又有不同的解法。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过度,从而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如:农场有45只兔子和鸡,一共有116只脚,问农场的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学生们看后议论纷纷,却算不出来。难点在哪里呢?老师提示是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如果让鸡和兔的足数一样,那题目就容易多了。然后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把兔子的脚砍掉掉两只,鸡和兔的脚的只数一样就容易解决了。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接着说:“现在兔子的脚数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头45个,下面应该有多少只脚呢?”学生能很快的回答有90只脚,少了26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学生们饶有情趣地领会了解题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如:不同面值的钞票放在一起,同一时间内汽车和自行车的流量问题等等,均可以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来加以解决。
培养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發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最富有的生命力,并且有着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相关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创设发散思维的条件,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小学数学百分率一节后,学生懂得了百分率一般解题思路为:实际数÷应有数(总数)。有心的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如问题为:“某班有学生50人某天缺席1人,求当天的出席率”。当学生用常规思路“(50—1)÷50”算出答案为98%时,老师又问学生,能否用其他思路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被老师带进了独立构建思路的创造性境界。经过一番琢磨,有的学生提出了“(1—1÷50)=1—2%=98%”,这样一个颇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数学题,通过发散思路的训练,增强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
把问题情境化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的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西师版的例题多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题材,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创设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去模拟书上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解决。
目前的数学课堂存在着许多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总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也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学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大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