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角度、内容与途径,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3-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一、课堂“提问”产生的一些误区
1.提问过于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
如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与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与思维水平。
2.提问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如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一个问题下去,课堂鸦雀无声,没有任何反映,最后老师只能自己回答,或者把刚问的问题不了了之或含含糊糊的过去了。
3.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4.提问的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一般都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倘若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那么学生的思维可能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5.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进入以上几种误区,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效课堂的提问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本堂课的教学中心来进行。所提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动脑,探索获取新知。而不是教师随意的发问,以至学生不动脑筋的随口唱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地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以免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例如:在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
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
生:平均分。
演示平均分成两块。
……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达不到预想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几倍求和(差)的实际问题”时,出示:小刚今年9岁,王老师的年龄是小刚的4倍,王老师与小刚共多少岁?
齐读题目后,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能得知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你能把这些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3)仔细观看线段图,要求共有多少岁?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4)现在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
(5)那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6)能否将这两式子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参与了问题的分析,得到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与方法,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提问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性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可以先出示以下铺垫题:
(1)修一段长600米的公路,单独修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完成任务?
(2)修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为什么工作总量不同,工作时间却相同?
(2)第一小题已把工作总量告诉了我们,第二小题没有告诉我们,这里应把工作总量看作什么?
(3)合修的天数与工作总量有没有关系?
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可看作“1”的道理。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原来的一般应用题变换为分数应用题中的工作问题,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地设置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4.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发散性与探索性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探索性提问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3-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一、课堂“提问”产生的一些误区
1.提问过于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
如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与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与思维水平。
2.提问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如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一个问题下去,课堂鸦雀无声,没有任何反映,最后老师只能自己回答,或者把刚问的问题不了了之或含含糊糊的过去了。
3.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4.提问的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一般都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倘若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那么学生的思维可能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5.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进入以上几种误区,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效课堂的提问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本堂课的教学中心来进行。所提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动脑,探索获取新知。而不是教师随意的发问,以至学生不动脑筋的随口唱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地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以免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例如:在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
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
生:平均分。
演示平均分成两块。
……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达不到预想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几倍求和(差)的实际问题”时,出示:小刚今年9岁,王老师的年龄是小刚的4倍,王老师与小刚共多少岁?
齐读题目后,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能得知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你能把这些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3)仔细观看线段图,要求共有多少岁?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4)现在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
(5)那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6)能否将这两式子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参与了问题的分析,得到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与方法,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提问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性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可以先出示以下铺垫题:
(1)修一段长600米的公路,单独修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完成任务?
(2)修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为什么工作总量不同,工作时间却相同?
(2)第一小题已把工作总量告诉了我们,第二小题没有告诉我们,这里应把工作总量看作什么?
(3)合修的天数与工作总量有没有关系?
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可看作“1”的道理。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原来的一般应用题变换为分数应用题中的工作问题,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地设置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4.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发散性与探索性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探索性提问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