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带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中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这就意味着,教育领域内的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这是教育改革的必争之地,当然也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核心领域之一。
一、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技术学院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为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高端复合型人才,在学校能够担当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将来不仅能胜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能够胜任学校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项管理、研究、实践等工作,能够整体部署、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免费师范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二、培养措施
1.制订面向校园信息化的课程计划。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学院对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了专门修订,开设了一系列面向信息化实践的课程,加大了综合实践运用类课程的比重。在原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还增设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技能实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概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讲坛》及《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应用》等,新的课程计划为达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动将教育技术学科理念和学科手段运用在学院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有效方法: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发数字资源,建设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精品课程,推行课程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互补、活动导向多种教学模式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在传统教学中整合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中整合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践行“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实验中心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造和建设教学实验中心,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仿真实验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验室等,形成完备的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课程实验,规范课程试验内容;依托面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立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的有效机制;建设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实验、导师制指导实训、中小学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
学院还积极拓展建设面对免费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基地。2009年暑假,学院的首届免费师范生深入到农村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教育技术烛光西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不仅走访了当地的教育团体,而且为当地的农村教师带去了先进的网络资源搜索、教学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培训。
4.依托研究项目,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进入实验室锻炼。结合学院深入中小学校研究项目多的特点,学院为免费师范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学课件开发、教学案例制作等研究工作,使他们通过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目前,2007级免费师范生中有50%左右的同学进入了各个实验室;2008级免费师范生中有70%的同学参加了实验室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研究团队就接受了多名免费师范生参与其主持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同学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里的应用方式与应用潜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5.建设免费师范生职后支持服务体系。学院还针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发展做了规划,建立起一套信息化的服务体系:组织建设基于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系列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咨询、指导知识库,建设基于网络的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各类面向校园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院将利用信息化的方法与手段,为他们的职后专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服务,使得免费师范生可以继续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持续开展学习;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母校无私的帮助。
以上五个方面是教育技术学院在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内,学院将以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为载体,继续加大上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在积累免费师范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校园信息化发展,从基本知识与综合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提升免费师范生的质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教育信息化推动者和领军人物,培养未来校园的“CTO”。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亦妮)
一、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技术学院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为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高端复合型人才,在学校能够担当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将来不仅能胜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能够胜任学校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项管理、研究、实践等工作,能够整体部署、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免费师范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二、培养措施
1.制订面向校园信息化的课程计划。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学院对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了专门修订,开设了一系列面向信息化实践的课程,加大了综合实践运用类课程的比重。在原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还增设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技能实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概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讲坛》及《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应用》等,新的课程计划为达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动将教育技术学科理念和学科手段运用在学院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有效方法: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发数字资源,建设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精品课程,推行课程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互补、活动导向多种教学模式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在传统教学中整合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中整合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践行“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实验中心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造和建设教学实验中心,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仿真实验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验室等,形成完备的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课程实验,规范课程试验内容;依托面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立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的有效机制;建设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实验、导师制指导实训、中小学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
学院还积极拓展建设面对免费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基地。2009年暑假,学院的首届免费师范生深入到农村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教育技术烛光西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不仅走访了当地的教育团体,而且为当地的农村教师带去了先进的网络资源搜索、教学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培训。
4.依托研究项目,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进入实验室锻炼。结合学院深入中小学校研究项目多的特点,学院为免费师范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学课件开发、教学案例制作等研究工作,使他们通过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目前,2007级免费师范生中有50%左右的同学进入了各个实验室;2008级免费师范生中有70%的同学参加了实验室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研究团队就接受了多名免费师范生参与其主持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同学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里的应用方式与应用潜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5.建设免费师范生职后支持服务体系。学院还针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发展做了规划,建立起一套信息化的服务体系:组织建设基于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系列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咨询、指导知识库,建设基于网络的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各类面向校园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院将利用信息化的方法与手段,为他们的职后专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服务,使得免费师范生可以继续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持续开展学习;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母校无私的帮助。
以上五个方面是教育技术学院在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内,学院将以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为载体,继续加大上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在积累免费师范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校园信息化发展,从基本知识与综合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提升免费师范生的质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教育信息化推动者和领军人物,培养未来校园的“CTO”。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