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也萌发了诸多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将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着力。
关键字:爱国主义教育;机遇和挑战;着力点
一、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在我国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既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也萌发来了许多挑战。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因素。从国内角度来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提升。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从国际角度来讲,当今国际社会规则依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状况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规则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激化了国际不平衡和不公平。这一状况导致人们对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强了反抗国际剥削、维护中国利益的意识,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其次,爱国主义具有的合理性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另一有利因素。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民族国家依然是人们心理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祖国”的热忱依然不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语汉字、四大发明、长城、儒家文化等繁盛的历史文化增加了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促进着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从经济方面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融入世界市场的力度不断加深,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使许多人自身的经济利益与中国总体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发生松动和疏离。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更愿意在国外工作、更愿意移民西方国家,从而导致爱国热情的减退。从社会文化方面来讲,当今西方国家的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扩展,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有的甚至处于灭绝的危险,这十分不利于人们爱国主义的培养。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
二、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
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如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抵御当今世界不利因素对爱国主义过度和盲目冲击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守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爱国主义崇高精神。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大国,作为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当然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根据变化的社会环境选择高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从这一高度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爱国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保证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超越单纯感情和感情影响范畴的限制,而进一步上升到价值观和理念的层面,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并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爱国主义不仅集中体现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而且在其他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体现。
再次,将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下,培养一种感情化、情绪化的爱国主义是有害的,它不仅会激起人们盲目的愤怒,而且会遮蔽人们的眼睛,使其不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判断。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倡导一种理性主导下的爱国主义,进而将人们爱国的思想感情和理性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的积极作用。
最后,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时会导致一种狭隘爱国主义的出现,即将爱国与排外、孤立简单地等同起来。显而易见,这种爱国主义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一种能够将开放、合作与爱国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在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应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孙 逸(1990-),女,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日语专业。)
关键字:爱国主义教育;机遇和挑战;着力点
一、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在我国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既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也萌发来了许多挑战。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因素。从国内角度来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提升。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从国际角度来讲,当今国际社会规则依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状况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规则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激化了国际不平衡和不公平。这一状况导致人们对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强了反抗国际剥削、维护中国利益的意识,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其次,爱国主义具有的合理性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另一有利因素。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民族国家依然是人们心理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祖国”的热忱依然不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语汉字、四大发明、长城、儒家文化等繁盛的历史文化增加了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促进着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从经济方面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融入世界市场的力度不断加深,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使许多人自身的经济利益与中国总体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发生松动和疏离。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更愿意在国外工作、更愿意移民西方国家,从而导致爱国热情的减退。从社会文化方面来讲,当今西方国家的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扩展,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有的甚至处于灭绝的危险,这十分不利于人们爱国主义的培养。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
二、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
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如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抵御当今世界不利因素对爱国主义过度和盲目冲击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守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爱国主义崇高精神。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大国,作为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当然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根据变化的社会环境选择高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从这一高度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爱国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保证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中。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超越单纯感情和感情影响范畴的限制,而进一步上升到价值观和理念的层面,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并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爱国主义不仅集中体现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而且在其他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体现。
再次,将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下,培养一种感情化、情绪化的爱国主义是有害的,它不仅会激起人们盲目的愤怒,而且会遮蔽人们的眼睛,使其不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判断。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倡导一种理性主导下的爱国主义,进而将人们爱国的思想感情和理性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的积极作用。
最后,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时会导致一种狭隘爱国主义的出现,即将爱国与排外、孤立简单地等同起来。显而易见,这种爱国主义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一种能够将开放、合作与爱国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在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应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孙 逸(1990-),女,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日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