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也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文言文翻译”从2005年开始,分值上升到10分,分两小题。占全卷总分值的6.67%,所以受到了考生们的重视。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甚至还涉及到句子表述通达的要求。因此,不少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厌倦甚至放弃文言文翻译的备考。
我们该如何克服心理畏惧,从容面对文言文翻译?我以为,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知己知彼——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考点分析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 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 分)
【参考答案】
(1)(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超过常礼。
(2)而谢曜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从关键词语和大意两方面赋分,侧重考查重点实词,选的关键词都属于学生比较常见的实词,能反映知识能力从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考察方向。同时说明对考生的要求仍然需要在翻译时字字落实,文通句顺。既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又有对整体文意的认识。
第①句中的关键词有“循”“事”“党”三个,都是实词,是句子中稍难的地方。“循”:顺着、合乎;“事”:侍奉;这两个实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的“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就有出现。“党”:亲族、家人、族人。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因为学生可能知道最多的是“党派”“朋党之争”和“党同伐异”这些词或短语。但在句子当中,“继亲之党”是名词短语,且联系“继亲”这个定语,应该可以猜出党的意思。而如果看过《列子· 歧路亡羊》,其中“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句中的“党”就是“亲族”之意。另外,从句式上看,这句话属省略句,翻译时需补充省略的成分。
第②句中的关键词有“好”“臧否”“乱”三个实词。“好”:喜欢。初中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臧否”:褒贬、评论;这个词在学生初中所学的《出师表》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出现过。“乱”:打乱。“乱”在句中作动词,课文《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行拂乱其所为”句的“乱”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从高考考查的角度来看,文言翻译的实质在于迁移和转换。这也告诉广大考生,文言文翻译不是洪水猛兽,文言实词都是大家熟悉的词语,在教材基本篇目中基本都有典型例句,只要在课内花好功夫,一定能够取得满意成绩。
二、循规蹈矩——字字落实,抓关键得分点,文从句顺
考察文言句子翻译,其实既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又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文言翻译必须做到三点基本要求:字字落实,抓得分点,文从句顺。也就是说,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
1.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句子中的每个字与现代汉语词语一一对应,不漏掉一个字,包括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也尽量落到实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词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要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并翻译,这样能收到不走样的效果。
例如: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2017全国卷Ⅱ)
译文: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
【解析】句中的“大”学生容易忽略,但应该对应解释为“严重”。 这样全句采用直譯的方法,字字对应,词词落实,译句就显得特别干净清楚完整。 2. 推敲关键词,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其他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每一个得分点得1分。而一般要求学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往往只有两三个词有较大难度,有一两种句式需要我们重视。所以,学生要通过训练,强化自己识别句中关键得分点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中关键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主要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主要是“之”“以”“所”等);文言句式(主要是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和倒装句)。
例如: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2017全国卷Ⅲ)
译文: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官员去做不就行了,哪里用得着使者出面呢(或译成:还要派使者出使做什么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解析】本句中的得分点是“申饬”、“惭”、“对”、固定句式“何以……为?”四个。只要我们抓住关键词,以点定句,就能很好地译出全句用词的特点。
3. 文从句顺,表述清晰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尤其是文言文简练,多有省略,容易影响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主要问题有三:
(1)不注意省略句,不习惯补上省略的主语和宾语,使句子前后表达不连贯。
(2)不注意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的特点,没有还原句子语序,导致翻译不准确。
(3)忽略没有出现被动词的意念被动句和不是最标准句式的判断句。
另外,也有些学生为了表述的连贯,随意颠倒词语顺序,这些错误,都影响我们的得分,因为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使翻译的句子通顺流畅。
例句: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方恪敏公家传》清·姚鼐)
译文: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
【解析】本句中的关键得分点为:“没”“宿”各1分,“皆……者也”判断句1分,“所拔于守令、丞尉中”介词结构后置句1分,大意1分。“没”是通假字,通“殁”,“死”的意思。在高中课文《过秦论》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就出现过。“宿”,“过去、从前”的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一词多义词语,我们在课内学过的“宿”基本解释为动词“住宿、过夜”,名词“住所”。但在这里,我们联系上下文意,可以推出词义。“皆……者也”判断句,如初中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因此学生必须将“皆……者也”翻译成“都是……的(人)”。“所拔于守令、丞尉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句式为“于守令、丞尉中所拔”,这样,就不会错误翻译成“提拔为守令、丞尉”。另外,本句翻译,学生最容易失分的是“而为督抚有名”处,这里的主语并不是“公”,译成“但是恪敏公做督抚时很有名声”就使理解错误,丢失大意分。
从上面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以上三点在文言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一定要多练多巩固。
三、调整心态、重点击破——从语感入手,突破文言文阅读的距离感
现在提及文言文翻译的复习,基本都要求学生能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即:留、删、换、调、补、贯。能掌握这六种方法是非常好的。然而,笔者以为,这六个字只是一种技巧。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准确通顺。而且,这种技巧的掌握如果没有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作基石,其实还是很难掌握的,更逞论灵活运用。因此,对时间有限的学生,尤其是备战高考的考生来说,更应该抓住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语感和实词的积累辨析,以实现文言翻译能力快速提高的目的。
1. 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是断句断篇。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现在我们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习六书,明句读”。古文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因此,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断句准确,其实就是读懂并理解了文章内容。因此,在文言文复习的时候,我们运用断句的方法断篇,将高考出现的优秀文言文篇目的标点去掉,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觉断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一定会发现自己对文言文的感觉越来越亲切。毕竟,这是一种语言规律的熏陶。
我们在练习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通读一遍,领会大意
(2)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
A.“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
B. 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虚词(句首、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和句首时间词)
(3)找出文言文中的对称、顶真、反复、排比等句式
(4)按照现代汉语句式结构来分析个别难句
总之,断句以断篇看上去似乎只是读读文章,其实恰是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一种运用,它没有背实词、虚词意思用法的枯燥,但又不知不觉复习了实词虚词的意思用法,在忙碌的备考中效果非常明显。
2. 积累辨析实词的最佳方法是做注释。
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都是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译文来阅读,而复习文言文,则习惯刷题,就是买本文言文阅读训练的练习,然后每天或每周刷几篇。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花了时间收效甚微的。也有不少学生,反复熟背课文下面的词语注释,反复熟背120个常用实词的用法和意思,但在做题时,还是不断遇到不熟悉的文言实词,还是会弄不清实词的具体意思。为什么呢?
题要做,但在精。文言文阅读更是如此,我们现在的考试,以考察传记为主,那么,中国古代传记,无论哪个朝代,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文化常识和实词用法的表述。学生如果能够精读精炼,用做详细注释的方式,读十来篇经典文言文,然后进行一定的归纳,一定会对实词的用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当然,万事开头难。这种详注法刚开始运用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有点困难,会觉得做阅读的速度很慢,缺乏成就感,但坚持两篇文言文阅读之后,你会收获甚大,信心满满。
下面我以本次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段落来展示做法:
【原文】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⑴,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⑵以弘微。弘微经纪⑶生业⑷,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⑸。高祖受命⑹,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⑺。
运用这种详细注释和回顾复习法,我们能够查漏补缺,能够夯实基础,能够识记文化常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思的熟悉程度。这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尤其针对考试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甚至还涉及到句子表述通达的要求。因此,不少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厌倦甚至放弃文言文翻译的备考。
我们该如何克服心理畏惧,从容面对文言文翻译?我以为,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知己知彼——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考点分析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 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 分)
【参考答案】
(1)(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超过常礼。
(2)而谢曜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从关键词语和大意两方面赋分,侧重考查重点实词,选的关键词都属于学生比较常见的实词,能反映知识能力从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考察方向。同时说明对考生的要求仍然需要在翻译时字字落实,文通句顺。既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又有对整体文意的认识。
第①句中的关键词有“循”“事”“党”三个,都是实词,是句子中稍难的地方。“循”:顺着、合乎;“事”:侍奉;这两个实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的“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就有出现。“党”:亲族、家人、族人。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因为学生可能知道最多的是“党派”“朋党之争”和“党同伐异”这些词或短语。但在句子当中,“继亲之党”是名词短语,且联系“继亲”这个定语,应该可以猜出党的意思。而如果看过《列子· 歧路亡羊》,其中“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句中的“党”就是“亲族”之意。另外,从句式上看,这句话属省略句,翻译时需补充省略的成分。
第②句中的关键词有“好”“臧否”“乱”三个实词。“好”:喜欢。初中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臧否”:褒贬、评论;这个词在学生初中所学的《出师表》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出现过。“乱”:打乱。“乱”在句中作动词,课文《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行拂乱其所为”句的“乱”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从高考考查的角度来看,文言翻译的实质在于迁移和转换。这也告诉广大考生,文言文翻译不是洪水猛兽,文言实词都是大家熟悉的词语,在教材基本篇目中基本都有典型例句,只要在课内花好功夫,一定能够取得满意成绩。
二、循规蹈矩——字字落实,抓关键得分点,文从句顺
考察文言句子翻译,其实既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又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文言翻译必须做到三点基本要求:字字落实,抓得分点,文从句顺。也就是说,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
1.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句子中的每个字与现代汉语词语一一对应,不漏掉一个字,包括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也尽量落到实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词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要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并翻译,这样能收到不走样的效果。
例如: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2017全国卷Ⅱ)
译文: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
【解析】句中的“大”学生容易忽略,但应该对应解释为“严重”。 这样全句采用直譯的方法,字字对应,词词落实,译句就显得特别干净清楚完整。 2. 推敲关键词,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其他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每一个得分点得1分。而一般要求学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往往只有两三个词有较大难度,有一两种句式需要我们重视。所以,学生要通过训练,强化自己识别句中关键得分点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中关键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主要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主要是“之”“以”“所”等);文言句式(主要是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和倒装句)。
例如: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2017全国卷Ⅲ)
译文: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官员去做不就行了,哪里用得着使者出面呢(或译成:还要派使者出使做什么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解析】本句中的得分点是“申饬”、“惭”、“对”、固定句式“何以……为?”四个。只要我们抓住关键词,以点定句,就能很好地译出全句用词的特点。
3. 文从句顺,表述清晰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尤其是文言文简练,多有省略,容易影响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主要问题有三:
(1)不注意省略句,不习惯补上省略的主语和宾语,使句子前后表达不连贯。
(2)不注意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的特点,没有还原句子语序,导致翻译不准确。
(3)忽略没有出现被动词的意念被动句和不是最标准句式的判断句。
另外,也有些学生为了表述的连贯,随意颠倒词语顺序,这些错误,都影响我们的得分,因为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使翻译的句子通顺流畅。
例句: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方恪敏公家传》清·姚鼐)
译文: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
【解析】本句中的关键得分点为:“没”“宿”各1分,“皆……者也”判断句1分,“所拔于守令、丞尉中”介词结构后置句1分,大意1分。“没”是通假字,通“殁”,“死”的意思。在高中课文《过秦论》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就出现过。“宿”,“过去、从前”的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一词多义词语,我们在课内学过的“宿”基本解释为动词“住宿、过夜”,名词“住所”。但在这里,我们联系上下文意,可以推出词义。“皆……者也”判断句,如初中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因此学生必须将“皆……者也”翻译成“都是……的(人)”。“所拔于守令、丞尉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句式为“于守令、丞尉中所拔”,这样,就不会错误翻译成“提拔为守令、丞尉”。另外,本句翻译,学生最容易失分的是“而为督抚有名”处,这里的主语并不是“公”,译成“但是恪敏公做督抚时很有名声”就使理解错误,丢失大意分。
从上面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以上三点在文言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一定要多练多巩固。
三、调整心态、重点击破——从语感入手,突破文言文阅读的距离感
现在提及文言文翻译的复习,基本都要求学生能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即:留、删、换、调、补、贯。能掌握这六种方法是非常好的。然而,笔者以为,这六个字只是一种技巧。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准确通顺。而且,这种技巧的掌握如果没有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作基石,其实还是很难掌握的,更逞论灵活运用。因此,对时间有限的学生,尤其是备战高考的考生来说,更应该抓住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语感和实词的积累辨析,以实现文言翻译能力快速提高的目的。
1. 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是断句断篇。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现在我们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习六书,明句读”。古文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因此,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断句准确,其实就是读懂并理解了文章内容。因此,在文言文复习的时候,我们运用断句的方法断篇,将高考出现的优秀文言文篇目的标点去掉,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觉断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一定会发现自己对文言文的感觉越来越亲切。毕竟,这是一种语言规律的熏陶。
我们在练习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通读一遍,领会大意
(2)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
A.“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
B. 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虚词(句首、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和句首时间词)
(3)找出文言文中的对称、顶真、反复、排比等句式
(4)按照现代汉语句式结构来分析个别难句
总之,断句以断篇看上去似乎只是读读文章,其实恰是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一种运用,它没有背实词、虚词意思用法的枯燥,但又不知不觉复习了实词虚词的意思用法,在忙碌的备考中效果非常明显。
2. 积累辨析实词的最佳方法是做注释。
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都是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译文来阅读,而复习文言文,则习惯刷题,就是买本文言文阅读训练的练习,然后每天或每周刷几篇。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花了时间收效甚微的。也有不少学生,反复熟背课文下面的词语注释,反复熟背120个常用实词的用法和意思,但在做题时,还是不断遇到不熟悉的文言实词,还是会弄不清实词的具体意思。为什么呢?
题要做,但在精。文言文阅读更是如此,我们现在的考试,以考察传记为主,那么,中国古代传记,无论哪个朝代,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文化常识和实词用法的表述。学生如果能够精读精炼,用做详细注释的方式,读十来篇经典文言文,然后进行一定的归纳,一定会对实词的用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当然,万事开头难。这种详注法刚开始运用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有点困难,会觉得做阅读的速度很慢,缺乏成就感,但坚持两篇文言文阅读之后,你会收获甚大,信心满满。
下面我以本次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段落来展示做法:
【原文】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⑴,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⑵以弘微。弘微经纪⑶生业⑷,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⑸。高祖受命⑹,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⑺。
运用这种详细注释和回顾复习法,我们能够查漏补缺,能够夯实基础,能够识记文化常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思的熟悉程度。这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尤其针对考试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