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几个概念的厘清与意义的澄明

来源 :课程.教材.教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3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的背后是理念。我们需要用“有活力”的概念来引导课程改革。当下,课程实施中还存在概念使用不准确、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不清晰等现象,亟须厘清,并澄明其意义,避免误导。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应使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概念,在这一前提下,使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在课程价值坐标上,应坚决摒弃“主科”“副科”概念,让处在边缘的课程走到中心来。“应教尽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特定的使用语境,不能强调与应试挂钩,不能否定“少教多学”,“少教多学”仍是教学改革的走向。教师要坚守儿童立场,让自己变成儿童,但要以“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为准则,发挥应有的提升、引领作用,反对并防止极端的儿童中心主义。还有些概念可以继续讨论。
其他文献
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发展演变,分析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到言而有据,论从史出,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历史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
小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认知性阅读教法,如果初中教师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衔接,那么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对优生的成长不利。理科衔接阅读在6—7年级学段跨越中起到重要的衔接桥梁作用。在已有的文科(语文)阅读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性,突出逻辑分析方法运用,将学生的阅读引入深阅读阶段,侧重阅读过程中逻辑关系的互动
课堂沉默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具有隐藏性特征。对课堂沉默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的解码是对课堂教学复杂性的深度探讨,有助于克服教学研究徘徊于浅表层面的流弊。而解码课堂沉默的教育意义,其关键是解码课堂沉默的意会机制。课堂沉默意会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的突现:在辅助觉识与焦点觉识的整合中突现意义;在内居沉默与内居沉默者的双向内居中突现意义。对课堂沉默意会的主客观统一,是师生课堂沉默意会的前提条件。师生课堂沉默意会机
在市政道路拓宽改造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此类项目通常存在各种质量问题。论文阐述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的基本特性,分析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常见问题的主要措施,如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加强新老路基结合的处理等。
基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环路至绕城高速)道路快速化改造项目为工程背景,根据项目所在地市中心旧城区街道、建筑特点,以及各市政管线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而亟需升级改造的需求,针对项目管线现状、建设需求和复杂建设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梳理,详细介绍了在改造道路中,遇到下穿既有铁路、市政道路,地铁站点共线等重要节点处,运用市政管线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造策略与建议,以期统筹推进市中心旧城区
科学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以大量理论作为支撑。为了使科学教材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现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统一,科学教材编写要“回到原点”,即回到学生的生活,回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回到人类的认识过程,回到事物的本来状态。这些回到原点的努力,必然能够丰富科学教材编写理论,提升科学教材编写水平。
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写,在国家意志和学科规律二者的互动中体现出语文学科特有的逻辑。语文教科书须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以一种公众认可的话语模式向青少年传递知识,落实国家意志,尤其突出思想教育。与此同时,语文教科书要遵循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以适当方式呈现学科核心知识,发挥其教学及发展的功能。教科书编制,要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意志和学科规律是一种互动和融合的关系。关注这
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使学生达成真实性阅读认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品质,成为积极而得法的阅读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基于真实性学习理念,让学生置身真实情境,打破文本内容与生活体验的壁垒;聚焦真实问题,促发阅读任务和高阶思维的契合;指向真实认知的发展,实现阅读活动和认知发展的同构。
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的主导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支撑下,数学教师需要合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创新性数学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数学教师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数学课程体系展开有效分析。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流行,导致不少人将“不教”作为理想教学的特征并努力追求。叶圣陶先生倡导“不教之教”,意味着能让学生获得发展的“不教”,需要以特定的“教”为前提。教师需要通过“教”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依靠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不教”赢得空间。教师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应试”与“育人”统一到一起,带领学生既积极、主动地追求考试分数,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当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