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没有心脏除颤器,我肯定没命了!
2006年8月,在上海打工的安徽籍民工王齐(化名)在工地上突然晕厥,被紧急送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检查发现他患有罕见的Brugada综合征,病人随时都有可能发心脏停跳并死亡。唯一能有效避免发生猝死的措施,就是植入心脏除颤器(ICD)。在美国美敦力公司帮助下,王齐植入了一台ICD。
ICD被埋于王齐的左胸上部,通过穿入静脉的电极与心脏连接,由于ICD可以时刻监测心脏活动,在异常情况下通过电击恢复心脏功能,因此,王齐随身携带的心脏除颤器,相当于每时每刻陪伴在他身边的“心脏急诊室”,将他的生命与死神隔绝。
最近,王齐打电话联系给他做手术的医生说,凌晨,他突然被ICD的电击惊醒,他意识到ICD放电了,又一次救了他!王齐说:“如果没有心脏除颤器,我肯定没命了。谁能在这深更半夜发现我的病情,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我救治成功?我很后怕,但也很庆幸!”
最近几年,我们越来越关注这些意外:
2005年,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因心肌梗死导致猝死,溘然辞世。
2006年,相声演员马季因心脏骤停猝死家中,享年72岁。
2007年,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心脏病造成心源性猝死,享年59岁。
名人猝死的消息,震惊了社会各界,许多人期盼医学“神话”降临,避免猝死发生。
生命的头号杀手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突然发生的室顫,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泵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病人大多突然去世,即使迅速送到医院,救治成功率也极低。目前,在美国每年有45万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在我国每年心脏骤停的发病人群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推测超过100万。心脏性猝死成为生命的“头号杀手”。
心源性猝死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病,但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为最主要原因,为数不少的冠心病病人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各种心肌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也相当高。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也是猝死的原因。
目前,救治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是尽早心肺复苏。研究证实,如果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在70%以上,以后每分钟的延迟存活率就大幅度下降,7分钟后开始救治的病人抢救成功的可能非常小。遗憾的是,心源性猝死90%以上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谁又能24小时有医生陪伴和随身带着救治设备呢?
带着心脏除颤器生活
20世纪80年代,可植入到人体内部的自动除颤器(ICD)问世,通俗地说,ICD是装在胸部的“心脏急救室”。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临床大型研究,充分证实了ICD的有效性。
ICD就像一个略大的起搏器,持续不断地监测心脏的节律,注意任何快的、慢的或不规律的心脏搏动。当ICD监测到快速心律失常时,它会通过医生事先设定的治疗方案,纠正异常的心律,ICD还能够回忆出病人接受治疗的次数和类型,每次治疗对中止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助于医生对治疗参数和药物的调整。
在我国,ICD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为止ICD在我国植入总量仅1000多台,而美国2006年ICD植入量为18万台,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所以,心脏病患者,特别是有过心脏性猝死事件或高危的病人,需要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认知,因为现在医学尚无法预料心脏骤停。而目前对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植入ICD,在发生室颤时及时进行治疗,挽救生命。携带着心脏除颤器生活,就像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一样,有备无患,才能更安全地生活,这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有效措施。
专家简介
陶谦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心血管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和ICD植入、心脏电生理及射频消融。
没有心脏除颤器,我肯定没命了!
2006年8月,在上海打工的安徽籍民工王齐(化名)在工地上突然晕厥,被紧急送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检查发现他患有罕见的Brugada综合征,病人随时都有可能发心脏停跳并死亡。唯一能有效避免发生猝死的措施,就是植入心脏除颤器(ICD)。在美国美敦力公司帮助下,王齐植入了一台ICD。
ICD被埋于王齐的左胸上部,通过穿入静脉的电极与心脏连接,由于ICD可以时刻监测心脏活动,在异常情况下通过电击恢复心脏功能,因此,王齐随身携带的心脏除颤器,相当于每时每刻陪伴在他身边的“心脏急诊室”,将他的生命与死神隔绝。
最近,王齐打电话联系给他做手术的医生说,凌晨,他突然被ICD的电击惊醒,他意识到ICD放电了,又一次救了他!王齐说:“如果没有心脏除颤器,我肯定没命了。谁能在这深更半夜发现我的病情,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我救治成功?我很后怕,但也很庆幸!”
最近几年,我们越来越关注这些意外:
2005年,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因心肌梗死导致猝死,溘然辞世。
2006年,相声演员马季因心脏骤停猝死家中,享年72岁。
2007年,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心脏病造成心源性猝死,享年59岁。
名人猝死的消息,震惊了社会各界,许多人期盼医学“神话”降临,避免猝死发生。
生命的头号杀手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突然发生的室顫,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泵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病人大多突然去世,即使迅速送到医院,救治成功率也极低。目前,在美国每年有45万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在我国每年心脏骤停的发病人群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推测超过100万。心脏性猝死成为生命的“头号杀手”。
心源性猝死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病,但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为最主要原因,为数不少的冠心病病人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各种心肌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也相当高。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也是猝死的原因。
目前,救治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是尽早心肺复苏。研究证实,如果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在70%以上,以后每分钟的延迟存活率就大幅度下降,7分钟后开始救治的病人抢救成功的可能非常小。遗憾的是,心源性猝死90%以上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谁又能24小时有医生陪伴和随身带着救治设备呢?
带着心脏除颤器生活
20世纪80年代,可植入到人体内部的自动除颤器(ICD)问世,通俗地说,ICD是装在胸部的“心脏急救室”。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临床大型研究,充分证实了ICD的有效性。
ICD就像一个略大的起搏器,持续不断地监测心脏的节律,注意任何快的、慢的或不规律的心脏搏动。当ICD监测到快速心律失常时,它会通过医生事先设定的治疗方案,纠正异常的心律,ICD还能够回忆出病人接受治疗的次数和类型,每次治疗对中止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助于医生对治疗参数和药物的调整。
在我国,ICD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为止ICD在我国植入总量仅1000多台,而美国2006年ICD植入量为18万台,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所以,心脏病患者,特别是有过心脏性猝死事件或高危的病人,需要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认知,因为现在医学尚无法预料心脏骤停。而目前对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植入ICD,在发生室颤时及时进行治疗,挽救生命。携带着心脏除颤器生活,就像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一样,有备无患,才能更安全地生活,这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有效措施。
专家简介
陶谦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心血管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和ICD植入、心脏电生理及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