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识字教育不仅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母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早在1985年,老一辈教育专家李秉德教授就曾撰文大声疾呼: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实际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那么,识字教育及其研究应该如何促进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我国识字教育的科学发展服务?
回顾我国识字教育及其研究历史,著名的“三、百、千”等童蒙识字教材就是我国古代对于如何快速、高效识字的一种努力与探求,不仅如此,这套教材还因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起的重大传承作用而被传诵至今,足见其作为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的内在合理性以及作为当时儿童启蒙读本的文化价值。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识字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始于1958年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小学有关集中识字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在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三四十种识字方法及其实验研究,识字教材也逐步出现了由最初人教社的一枝独秀,到上世纪90年代“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多样化格局。这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又先后审定通过了12种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这些教材及其编写者虽然对于我国识字教育的改革与实验研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科学化探索,但是,我国识字教育及其研究仍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问题。诸如:识字教材的字种、字量、字序问题。识字的学与教问题,识字教育的评价问题,识字教育的低幼衔接以及低中高段持续发展问题,识字与阅读写作、识字与学科学习的关系问题,以及识字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人格塑造与心理发展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着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与困惑,改进识字教育教材,促进学生识字、用字能力科学、和谐发展,我们提出了构建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小学识字教育新体系的理论构想。这是对本课题前期“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构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意即以科学发展观为识字教育及其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坚持识字教育的科学性、有序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下面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认识论基础
就认识论而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必须首先理解科学有序与和谐发展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所谓科学有序是指识字教育必须讲究科学。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即必须符合汉字这一认识对象的特点,同时,还必须遵循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是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要抓主要矛盾,因此。有关识字教育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如何达成科学有序识字,这是解决识字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识字教育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还同时伴有其他问题或矛盾。比如,语文教育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因此,在小学一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同时还得促进其阅读、写作或写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低幼衔接与低中高段持续发展的关系,识字与读写的关系,识字与口语交际的关系,识字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识字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识字与学生语言生活能力发展的关系,等等。可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识字教育及其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它既体现了识字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追求,又体现了识字教育因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外部诉求。为此。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坚持识字教育的科学性。
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坚持科学的识字教育思想和方法,开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识字教育研究。
2 坚持识字教育的有序性。
即遵循汉字特点及其构字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序化识字教育研究以及加强字量、字种、字序、字用的序化研究。
3 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的。
识字教育及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力图通过科学性、有序性的识字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具体包括识字教育与口语交际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低幼衔接与低中高段持续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阅读写作能力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语言生活能力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发展的和谐等等。这些都是有关识字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适切性研究。
二、方法论基础
就方法论而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指如何使识字教育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本研究力图在总结传统识字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调查研究人手,并辅以相关的识字教育改革实验,最终通过统计数据与分析来验证识字教育新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引导我国小学识字教育及其研究走上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为:
1 继承和借鉴是为了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总结实践成果,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而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识字教育及其研究也应该在继承和借鉴识字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 开展基于调查的实验研究。
针对识字教育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主要面向于“为读写”、“为语言生活”、“为人格和心理发展”服务的小学识字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具体为:
①随年级推进,逐步开展实验研究。以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让小学生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到能读写会应用促发展,其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这样随年级逐步推进也可以使教学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②上下结合,逐步创立由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反思的“三位一体”研究模式,保证识字教育改革实验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或实验学校领导、教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三方面力量,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因而,彼此之间要紧密配合、积极研讨、共同推进,逐步建立起具有战斗力的研究团队。
③及时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并力争在研究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教材。因为教材是研究的物化成果之一,没有教材,研究成果就难以转化成教学实际并获得教学效果:有了这些物化的书面成果,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成功经验得以推广、继承和发展。
④建立少数实验学校,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识字教育教材的科学化探索实践。
3 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数据分析验证识字教育新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和谐语言生活的需要以及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设计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并据此了解我国小学识字教育教材的现状与问题;同时,把调查研究与实验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关识字教育问题的合理解释,用于改善与促进学生识字、写字、生活用字以及阅读写作能力的和谐发展,使识字教育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事实说话,有科学依据。
总之,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和谐语言生活、新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下,力图科学有序地促进小学生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研究,它打破了仅仅“为识字”、“为阅读”的狭隘识字教育观和研究视阈,构建起了“为语言生活”、“为人格与心理发展”服务的开放式识字教育新体系。但是,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识字教材与学生发展的适切性现状调查研究,还涉及识字教材的编写以及识字教育模式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后续研究逐步解决。
识字教育不仅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母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早在1985年,老一辈教育专家李秉德教授就曾撰文大声疾呼: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实际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那么,识字教育及其研究应该如何促进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我国识字教育的科学发展服务?
回顾我国识字教育及其研究历史,著名的“三、百、千”等童蒙识字教材就是我国古代对于如何快速、高效识字的一种努力与探求,不仅如此,这套教材还因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起的重大传承作用而被传诵至今,足见其作为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的内在合理性以及作为当时儿童启蒙读本的文化价值。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识字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始于1958年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小学有关集中识字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在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三四十种识字方法及其实验研究,识字教材也逐步出现了由最初人教社的一枝独秀,到上世纪90年代“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多样化格局。这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又先后审定通过了12种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这些教材及其编写者虽然对于我国识字教育的改革与实验研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科学化探索,但是,我国识字教育及其研究仍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问题。诸如:识字教材的字种、字量、字序问题。识字的学与教问题,识字教育的评价问题,识字教育的低幼衔接以及低中高段持续发展问题,识字与阅读写作、识字与学科学习的关系问题,以及识字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人格塑造与心理发展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着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与困惑,改进识字教育教材,促进学生识字、用字能力科学、和谐发展,我们提出了构建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小学识字教育新体系的理论构想。这是对本课题前期“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构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意即以科学发展观为识字教育及其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坚持识字教育的科学性、有序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下面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认识论基础
就认识论而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必须首先理解科学有序与和谐发展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所谓科学有序是指识字教育必须讲究科学。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即必须符合汉字这一认识对象的特点,同时,还必须遵循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是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要抓主要矛盾,因此。有关识字教育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如何达成科学有序识字,这是解决识字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识字教育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还同时伴有其他问题或矛盾。比如,语文教育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因此,在小学一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同时还得促进其阅读、写作或写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低幼衔接与低中高段持续发展的关系,识字与读写的关系,识字与口语交际的关系,识字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识字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识字与学生语言生活能力发展的关系,等等。可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识字教育及其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它既体现了识字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追求,又体现了识字教育因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外部诉求。为此。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坚持识字教育的科学性。
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坚持科学的识字教育思想和方法,开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识字教育研究。
2 坚持识字教育的有序性。
即遵循汉字特点及其构字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序化识字教育研究以及加强字量、字种、字序、字用的序化研究。
3 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的。
识字教育及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力图通过科学性、有序性的识字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具体包括识字教育与口语交际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低幼衔接与低中高段持续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阅读写作能力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语言生活能力的和谐发展、识字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发展的和谐等等。这些都是有关识字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适切性研究。
二、方法论基础
就方法论而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指如何使识字教育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本研究力图在总结传统识字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调查研究人手,并辅以相关的识字教育改革实验,最终通过统计数据与分析来验证识字教育新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引导我国小学识字教育及其研究走上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为:
1 继承和借鉴是为了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总结实践成果,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而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识字教育及其研究也应该在继承和借鉴识字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 开展基于调查的实验研究。
针对识字教育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主要面向于“为读写”、“为语言生活”、“为人格和心理发展”服务的小学识字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具体为:
①随年级推进,逐步开展实验研究。以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让小学生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到能读写会应用促发展,其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这样随年级逐步推进也可以使教学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②上下结合,逐步创立由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反思的“三位一体”研究模式,保证识字教育改革实验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或实验学校领导、教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三方面力量,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因而,彼此之间要紧密配合、积极研讨、共同推进,逐步建立起具有战斗力的研究团队。
③及时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并力争在研究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教材。因为教材是研究的物化成果之一,没有教材,研究成果就难以转化成教学实际并获得教学效果:有了这些物化的书面成果,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成功经验得以推广、继承和发展。
④建立少数实验学校,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识字教育教材的科学化探索实践。
3 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数据分析验证识字教育新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和谐语言生活的需要以及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设计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并据此了解我国小学识字教育教材的现状与问题;同时,把调查研究与实验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关识字教育问题的合理解释,用于改善与促进学生识字、写字、生活用字以及阅读写作能力的和谐发展,使识字教育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事实说话,有科学依据。
总之,科学有序、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和谐语言生活、新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下,力图科学有序地促进小学生和谐发展的识字教育研究,它打破了仅仅“为识字”、“为阅读”的狭隘识字教育观和研究视阈,构建起了“为语言生活”、“为人格与心理发展”服务的开放式识字教育新体系。但是,识字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识字教材与学生发展的适切性现状调查研究,还涉及识字教材的编写以及识字教育模式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后续研究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