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文言文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积淀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了古代先哲的道德思想。学好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江泽民语)。因此,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文言文教学,重视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
初中文言文的“三读”教学课型,指的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读准、读顺、读美”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准确、流畅朗读文言文,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言语的意义和意味,有感情朗读文本,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试以《狼》的教学来详说之。
一、读准
1.读准字音
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标记生字和读不通的句子,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通过查字典、请教他人解决生字读音,强调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字作以汇总,让学生加强记忆。如《狼》一课中的“缀、窘、苫、眈、少、瞑、暇、隧、尻、寐、黠、顷”等。
再读课文,检查是否有疏漏之字。
同座之间互读一遍,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全班齐读,达到“声声入耳”,长时记忆。
2.读准停顿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通。学生有了朗读现代文的停顿体验,朗读文言文时困难不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停顿规律,尤其是一些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要重点体会,准确朗读。
对学生的停顿指导要在听过学生的原始朗读后有的放矢进行。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有的学生错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有的学生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双方发生争执。指导学生弄懂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就会顿然明白。
在指导读准停顿时,要让学生逐步感悟明晰停顿的一般规律:主谓之间停顿,如“一狼/洞其中”;动词和所带宾语之间停顿,如“顾/野有麦场”;发语和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停顿,如“盖/以诱敌”;语句倒置处停顿,如“投/以骨”;补语前停顿,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二、读顺
读顺,即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除了“读准”环节的五遍朗读外,疏通文义也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把课文读顺畅。
疏通文义时,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质疑,教师作必要提示或简要讲解。如《狼》中“故、前、敌、意、以”等,都有不同用法;“顾”古今意义不同;“犬坐、洞、隧”用法特殊;“苫蔽、假寐”生僻难懂;“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文中用的是引申义。
在理解词义、疏通文义后,学生再读课文,就会把课文“读顺”了。
三、读美
在读准、读顺课文后,要进入到朗读的最高层次——读美。“美读,就是诗意地朗读。”(余映潮语)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朗读文本。
1.读美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作品的整体情调,是文章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或庄重或诙谐,或欢快或悲哀,或沉郁或从容,或颂扬或贬斥……
蒲松龄在《狼》一文中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本性,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表现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因此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对狼的鞭挞和对屠户的赞扬的相互交织。
2.读美语气语调
语气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语调的形式包括上扬调、下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如《狼》一课的结尾段是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要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读美”。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时要用上扬调来读,读出反问语气;读“只增笑耳”时要用下抑调和曲折调读出对狼的嘲笑口吻。
3.读美语速节奏
语速是指朗读的速度。语速受文章内容的影响,比如:表现平静、沉郁、失望的地方,描写气氛庄严、行动迟缓的语句,语速要慢一些;表示沉思、悲哀、压抑的语句,要读得更慢;而体现热烈、兴奋、愤慨、反抗、驳斥、紧张等意义的句子要快捷。节奏是指朗读语流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运动中出现的时快时慢、时紧时松的方式。
品味是“读美”的基础,只有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出人物性格和心理等,才能把文本美美地读出来。如《狼》一课中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狼的语句:“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让学生体会狼的狡诈。引导学生发现:用稍慢的语速节奏来读以上写狼的语句,可以把狼的制造假象、诱敌包抄夹击的狡猾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其次,让学生找出描写屠户动作的词语,学生领悟出“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引导学生思考:用稍快的语速节奏能读出屠户的抵抗决心,用较快的语速节奏、坚定果断的语气能读出屠户的机智勇敢。通过语速节奏的快慢变化,学生很鲜明地读出了狼的狡诈和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达到了“读美”的层次。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言文“三读”教学课型的指向,一是读准,指向生字词;二是读顺,指向文义;三是读美,指向品味。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三读”教学课型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熟读成诵,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初中文言文的“三读”教学课型,指的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读准、读顺、读美”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准确、流畅朗读文言文,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言语的意义和意味,有感情朗读文本,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试以《狼》的教学来详说之。
一、读准
1.读准字音
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标记生字和读不通的句子,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通过查字典、请教他人解决生字读音,强调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字作以汇总,让学生加强记忆。如《狼》一课中的“缀、窘、苫、眈、少、瞑、暇、隧、尻、寐、黠、顷”等。
再读课文,检查是否有疏漏之字。
同座之间互读一遍,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全班齐读,达到“声声入耳”,长时记忆。
2.读准停顿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通。学生有了朗读现代文的停顿体验,朗读文言文时困难不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停顿规律,尤其是一些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要重点体会,准确朗读。
对学生的停顿指导要在听过学生的原始朗读后有的放矢进行。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有的学生错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有的学生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双方发生争执。指导学生弄懂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就会顿然明白。
在指导读准停顿时,要让学生逐步感悟明晰停顿的一般规律:主谓之间停顿,如“一狼/洞其中”;动词和所带宾语之间停顿,如“顾/野有麦场”;发语和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停顿,如“盖/以诱敌”;语句倒置处停顿,如“投/以骨”;补语前停顿,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二、读顺
读顺,即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除了“读准”环节的五遍朗读外,疏通文义也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把课文读顺畅。
疏通文义时,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质疑,教师作必要提示或简要讲解。如《狼》中“故、前、敌、意、以”等,都有不同用法;“顾”古今意义不同;“犬坐、洞、隧”用法特殊;“苫蔽、假寐”生僻难懂;“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文中用的是引申义。
在理解词义、疏通文义后,学生再读课文,就会把课文“读顺”了。
三、读美
在读准、读顺课文后,要进入到朗读的最高层次——读美。“美读,就是诗意地朗读。”(余映潮语)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朗读文本。
1.读美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作品的整体情调,是文章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或庄重或诙谐,或欢快或悲哀,或沉郁或从容,或颂扬或贬斥……
蒲松龄在《狼》一文中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本性,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表现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因此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对狼的鞭挞和对屠户的赞扬的相互交织。
2.读美语气语调
语气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语调的形式包括上扬调、下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如《狼》一课的结尾段是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要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读美”。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时要用上扬调来读,读出反问语气;读“只增笑耳”时要用下抑调和曲折调读出对狼的嘲笑口吻。
3.读美语速节奏
语速是指朗读的速度。语速受文章内容的影响,比如:表现平静、沉郁、失望的地方,描写气氛庄严、行动迟缓的语句,语速要慢一些;表示沉思、悲哀、压抑的语句,要读得更慢;而体现热烈、兴奋、愤慨、反抗、驳斥、紧张等意义的句子要快捷。节奏是指朗读语流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运动中出现的时快时慢、时紧时松的方式。
品味是“读美”的基础,只有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出人物性格和心理等,才能把文本美美地读出来。如《狼》一课中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狼的语句:“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让学生体会狼的狡诈。引导学生发现:用稍慢的语速节奏来读以上写狼的语句,可以把狼的制造假象、诱敌包抄夹击的狡猾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其次,让学生找出描写屠户动作的词语,学生领悟出“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引导学生思考:用稍快的语速节奏能读出屠户的抵抗决心,用较快的语速节奏、坚定果断的语气能读出屠户的机智勇敢。通过语速节奏的快慢变化,学生很鲜明地读出了狼的狡诈和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达到了“读美”的层次。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言文“三读”教学课型的指向,一是读准,指向生字词;二是读顺,指向文义;三是读美,指向品味。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三读”教学课型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熟读成诵,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