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探讨血型实验室中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55例为管理前组,未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另选55例为管理后组,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两组患者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管理前组配血问题发生率为2.00%,输血传染病发生率为2.00%,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00%,经质量管理后,未出现配血问题、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等安全及质量问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型实验室内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及输血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输血检验;血型实验室;输血安全;质量控制
急重症患者的医院抢救中,输血是最重要的抢救措施之一,血型实验室开展质量控制,是确保输血安全性的关键。输血检验是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血型鉴定及配血等输血流程,在整个输血检验过程中,必须确保其安全性,从而提高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减少RBC破坏,提高输入血的有效存活率[1]。本组研究对血型实验室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进行分析,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输血患者55例为管理前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8.9±6.8)岁;有输血史者9例,妊娠史11例。另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输血患者55例为管理后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7.9±7.1)岁;有妊娠史者9例,输血史7例。纳入标准:具有输血指征者;18~60岁;排除标准:误差标本;存在传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管理前组执行常规输血检验,不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后组在输血检验中开展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1.2.1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
输血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主要为HBV、HCV、HIV等严重传染性疾病经血液传播。因此,必须严格对献血者进行筛查,输血时,也需要对患者情况作检测。输血时开展受血者检测,对划分责任具有积极意义,降低因输血意外产生的医患纠纷[2]。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测,也能及时检出存在传染源患者,及时加强隔离保护。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可不输血者坚决不输,必须输血者适当输,主要为成分输血;行择期手术者可选择自身输血。
1.2.2血液标本检验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都必须遵守相关制度,严格核实输血者及申请单中的信息,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必须在3d内[3]。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标签,作详细记录。受血者与输血者均需要有专业人员送入血型实验室,完成核对后再进行输血。
1.2.3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对A、B、O血型鉴定为交叉配血的主要前提,作血型检测血清必须有批文,在血清有效期内使用。在检验过程中,必须根据流程严格执行,特别注意血球与血清间比例。存在特殊疾病患者,尽量采取洗涤红细胞作血型鉴定。在实验中出血正反定型不合时,需要重新进行试验。
Rh血型鉴定:Rh血型是一种最具多肽性血型,极易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症状,有妊娠史及输血史患者最易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在性Rh血型常规鉴定时,需要严格遵守试剂说明书执行,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对管理前组与管理后组在输血过程中出现配血问题、输血传染病及职业暴露等输血安全、输血质量问题的发生率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录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前组配血问题发生率为2.00%,输血传染病发生率为2.00%,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00%,经质量管理后,未出现配血问题、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等安全及质量问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输血为抢救时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输血安全与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呈密切相关性,在输血过程中极易产生传染性疾病,经血液传播,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4]。因此,血型实验室需要在输血检验的各个环节严格质量控制,提高输血安全性及输血质量。
本组研究显示,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后患者均未出现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配血问题等事件,与管理前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输血检验过程中,全程实施质量控制,对提高输血质量,降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受血者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因输血引发的医患纠纷;对献血者及输血者均进行检查,判断献血者的血液健康程度,是否存在传染性疾病,受血者是否可进行输血抢救等,若无法达标,则不能开展输血工作。严格开展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流程,交叉配血时,及时发现血型鉴定疏漏,也能提高血液检测质量[5]。
综合上述,在临床抢救中,输血可作为直接、有效的抢救措施,血制品自身存在一定特殊性,在输血工作开展过程中,都必须确保质量可靠性。对输血检验开展质量控制,对提高输血安全及质量均有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59(3):373-374.
[2] 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74(7):256-257.
[3] 冯万周,王凤岚,田华等.输血前相容性检测试验的室内质控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69(5):702-704.
[4] 徐晶.血型参比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总结[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74(1):55-57.
[5] 张西雪,秦玉芳.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75(9):293-293.
【摘要】目的:探讨血型实验室中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55例为管理前组,未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另选55例为管理后组,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两组患者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管理前组配血问题发生率为2.00%,输血传染病发生率为2.00%,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00%,经质量管理后,未出现配血问题、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等安全及质量问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型实验室内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及输血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输血检验;血型实验室;输血安全;质量控制
急重症患者的医院抢救中,输血是最重要的抢救措施之一,血型实验室开展质量控制,是确保输血安全性的关键。输血检验是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血型鉴定及配血等输血流程,在整个输血检验过程中,必须确保其安全性,从而提高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减少RBC破坏,提高输入血的有效存活率[1]。本组研究对血型实验室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进行分析,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输血患者55例为管理前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8.9±6.8)岁;有输血史者9例,妊娠史11例。另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输血患者55例为管理后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7.9±7.1)岁;有妊娠史者9例,输血史7例。纳入标准:具有输血指征者;18~60岁;排除标准:误差标本;存在传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管理前组执行常规输血检验,不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后组在输血检验中开展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1.2.1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
输血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主要为HBV、HCV、HIV等严重传染性疾病经血液传播。因此,必须严格对献血者进行筛查,输血时,也需要对患者情况作检测。输血时开展受血者检测,对划分责任具有积极意义,降低因输血意外产生的医患纠纷[2]。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测,也能及时检出存在传染源患者,及时加强隔离保护。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可不输血者坚决不输,必须输血者适当输,主要为成分输血;行择期手术者可选择自身输血。
1.2.2血液标本检验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都必须遵守相关制度,严格核实输血者及申请单中的信息,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必须在3d内[3]。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标签,作详细记录。受血者与输血者均需要有专业人员送入血型实验室,完成核对后再进行输血。
1.2.3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对A、B、O血型鉴定为交叉配血的主要前提,作血型检测血清必须有批文,在血清有效期内使用。在检验过程中,必须根据流程严格执行,特别注意血球与血清间比例。存在特殊疾病患者,尽量采取洗涤红细胞作血型鉴定。在实验中出血正反定型不合时,需要重新进行试验。
Rh血型鉴定:Rh血型是一种最具多肽性血型,极易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症状,有妊娠史及输血史患者最易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在性Rh血型常规鉴定时,需要严格遵守试剂说明书执行,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对管理前组与管理后组在输血过程中出现配血问题、输血传染病及职业暴露等输血安全、输血质量问题的发生率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录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前组配血问题发生率为2.00%,输血传染病发生率为2.00%,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00%,经质量管理后,未出现配血问题、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等安全及质量问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输血为抢救时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输血安全与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呈密切相关性,在输血过程中极易产生传染性疾病,经血液传播,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4]。因此,血型实验室需要在输血检验的各个环节严格质量控制,提高输血安全性及输血质量。
本组研究显示,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后患者均未出现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配血问题等事件,与管理前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输血检验过程中,全程实施质量控制,对提高输血质量,降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受血者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因输血引发的医患纠纷;对献血者及输血者均进行检查,判断献血者的血液健康程度,是否存在传染性疾病,受血者是否可进行输血抢救等,若无法达标,则不能开展输血工作。严格开展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流程,交叉配血时,及时发现血型鉴定疏漏,也能提高血液检测质量[5]。
综合上述,在临床抢救中,输血可作为直接、有效的抢救措施,血制品自身存在一定特殊性,在输血工作开展过程中,都必须确保质量可靠性。对输血检验开展质量控制,对提高输血安全及质量均有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59(3):373-374.
[2] 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74(7):256-257.
[3] 冯万周,王凤岚,田华等.输血前相容性检测试验的室内质控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69(5):702-704.
[4] 徐晶.血型参比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总结[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74(1):55-57.
[5] 张西雪,秦玉芳.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75(9):29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