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拈花微笑,直指本心
七尘心,拈花微笑,直指本心,不落文字。
拈花微笑,是我在很多人博客上看到的一个佛语。且不论自己佛缘的深浅,对佛的东西还是有种说不明,道不破的情感。或许这本就是佛的真正意旨所在。不用说清,不用道明,如果你明了,拈花微笑。
想来,很多人将拈花微笑当作自己意识里最理想的一个动作。仿佛自己站在一处,拈着花,不语,微笑,而后静看一切世事的起起伏伏,以此来表明自己一种超然于世的心境。其实从“拈花微笑”这个典故的起源来看,“拈花微笑”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动作,而是两个人合力完成的,一个人拈花,一个人微笑。营造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氛围。
佛门传说,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众人默然而摩诃迦叶微笑。佛祖为什么要做拈花这个动作呢?当时佛祖正在向众弟子讲解佛法,他是否是突然想到了一种“参悟”的法门,就用拈花的动作来提示众弟子,想试试谁能真正读懂和理解其中的深意呢?结果得知确实是这样,而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一笑。于是佛祖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传给迦叶,从此,佛门就有了禅宗这一宗派,迦叶是为禅宗始祖。也就有了“拈花微笑”的由来。
我渐渐喜欢起了“拈花微笑”这个字眼,也将其悟成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近来有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余秋雨诈捐” 一事。余秋雨被称为当代文学大师,有人指出余秋雨在四川地震灾害中的捐款承诺最后没有兑现,属于诈捐。余秋雨与人争论,与人解释,后来演变为争吵,弄得最后余秋雨用关博以示静默来结束此事。且不论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倘若余秋雨能拈花微笑,不争吵,不解释,等待事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相信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一如既往。
自己工作一年,在职场中也起起伏伏。面对恶意的中伤,也曾彷徨,也曾落泪,也曾迷惑。后来想想其实自己大可不必伤筋动骨,为此而大费周折的解释或者澄清,只需拈花微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那么,中伤的话语也会随着时间的洗刷消失不见。职场如此,人生的舞台上亦如此。
拈花微笑,心态对了,人就对了。
这期的《论义论道》,将“拈花微笑”这句佛语拿出来与各位读者共飨。
“拈花微笑”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直译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记载:灵山会上,佛陀告诉大众说:我不久行将入灭,诸位大众,意下若有需要开示的问题,可以随意询问。这时,大梵天王以金光明大波罗花供献佛陀,并用身体变成法座,恭请佛陀开演以前未曾宣说的最上乘大法。佛陀坐上这个宝座后,只是手拈莲花,无说无言。这时,与会大众全都默然,没有动静。唯有长老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陀如是宣告说:就是如此,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的、经教之外的特别传承,现决定交授给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故事的另一解释
释迦世尊在进入大般涅之前,有一天在灵山顶,对百万人天及诸比丘宣说:“不久我就要入涅了,诸位想要问法的,就快点随你所想知的问题问罢。”
大众静默地坐着。
大众之中,娑婆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即以千叶妙法莲光明大婆罗花,双手捧着,举过头顶,奉献佛陀,退后顶礼,并且请示释尊:“世尊成佛以来,五十年间,种种说法教示,化度了一切根机的各类众生。如果尚有最上的大法未说,恳请世尊为我等及将来修菩萨行者,以及欲修佛道的凡夫众生,敷演宣说。”说毕此语,大梵天王即将自己的身体,化作庄严宝座,请如来坐。
释尊受此莲花,坐此宝座,无言无说,但向法会大众,拈起莲花。此时与会的百万人天及比丘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来的动作,是在表示什么。唯有长老摩诃迦叶,知道释尊所示,即是无上法门,所以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默然无语。释尊便向大众宣示:“这就对了。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又说:“如今,如来快将灭度了,诸比丘们,都可依止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
这段经文,记述佛将入灭,鼓励弟子们问法,结果由于大梵天王献花请法,引出了释尊给摩诃迦叶付嘱无上大法的佛事。此一大法,不属于语言表达的范围,故名为“教外别传”。只有修证到了实相无相的人,始能领会。释尊为报大梵天王请示最上的大法,即将大梵天王刚刚奉献的莲花拈在手上,意思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有哪一样不是在说最上的大法呢?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无特定的某法是实相,亦可说每一法都未离实相。所以不必另外去找,连你刚才献给如来的莲花,何尝不就是最上的大法?于是拈起花来给大家看。可惜,百万人天及诸比丘之中,除了摩诃迦叶,无有一人,能够体会佛所示意。只有摩诃迦叶,已证实相,已知佛意,所以破颜微笑,合掌正立,默然无语。表示既与佛心相印,说话已是多余。因而受到释尊的认可,承认他已传承了佛的无上心法,那个无上心法的名称,叫做“正法眼藏,涅妙心”。正法的眼目藏于此,寂静的智慧亦存于此。后来中国禅宗所说的“西来意”,便是指的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承的这个无言之教。既是以这个不用言教的“涅妙心”为修证的宗旨,后代祖师相传,称为密付密受。此所谓密,不是秘密不许人知,而是不为未得开悟实相或佛性的人所知;唯悟者与悟者之间,相通相知。
这则故事非常动人,因为它很有禅的风貌,而且是人人都能懂得和接受的。所以一经传出,便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欣赏一篇佛学研究者的美文
拈花微笑
妙宽(佛光山教育院执事)
遥想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
七尘心,拈花微笑,直指本心,不落文字。
拈花微笑,是我在很多人博客上看到的一个佛语。且不论自己佛缘的深浅,对佛的东西还是有种说不明,道不破的情感。或许这本就是佛的真正意旨所在。不用说清,不用道明,如果你明了,拈花微笑。
想来,很多人将拈花微笑当作自己意识里最理想的一个动作。仿佛自己站在一处,拈着花,不语,微笑,而后静看一切世事的起起伏伏,以此来表明自己一种超然于世的心境。其实从“拈花微笑”这个典故的起源来看,“拈花微笑”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动作,而是两个人合力完成的,一个人拈花,一个人微笑。营造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氛围。
佛门传说,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众人默然而摩诃迦叶微笑。佛祖为什么要做拈花这个动作呢?当时佛祖正在向众弟子讲解佛法,他是否是突然想到了一种“参悟”的法门,就用拈花的动作来提示众弟子,想试试谁能真正读懂和理解其中的深意呢?结果得知确实是这样,而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一笑。于是佛祖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传给迦叶,从此,佛门就有了禅宗这一宗派,迦叶是为禅宗始祖。也就有了“拈花微笑”的由来。
我渐渐喜欢起了“拈花微笑”这个字眼,也将其悟成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近来有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余秋雨诈捐” 一事。余秋雨被称为当代文学大师,有人指出余秋雨在四川地震灾害中的捐款承诺最后没有兑现,属于诈捐。余秋雨与人争论,与人解释,后来演变为争吵,弄得最后余秋雨用关博以示静默来结束此事。且不论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倘若余秋雨能拈花微笑,不争吵,不解释,等待事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相信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一如既往。
自己工作一年,在职场中也起起伏伏。面对恶意的中伤,也曾彷徨,也曾落泪,也曾迷惑。后来想想其实自己大可不必伤筋动骨,为此而大费周折的解释或者澄清,只需拈花微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那么,中伤的话语也会随着时间的洗刷消失不见。职场如此,人生的舞台上亦如此。
拈花微笑,心态对了,人就对了。
这期的《论义论道》,将“拈花微笑”这句佛语拿出来与各位读者共飨。
“拈花微笑”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直译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记载:灵山会上,佛陀告诉大众说:我不久行将入灭,诸位大众,意下若有需要开示的问题,可以随意询问。这时,大梵天王以金光明大波罗花供献佛陀,并用身体变成法座,恭请佛陀开演以前未曾宣说的最上乘大法。佛陀坐上这个宝座后,只是手拈莲花,无说无言。这时,与会大众全都默然,没有动静。唯有长老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陀如是宣告说:就是如此,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的、经教之外的特别传承,现决定交授给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故事的另一解释
释迦世尊在进入大般涅之前,有一天在灵山顶,对百万人天及诸比丘宣说:“不久我就要入涅了,诸位想要问法的,就快点随你所想知的问题问罢。”
大众静默地坐着。
大众之中,娑婆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即以千叶妙法莲光明大婆罗花,双手捧着,举过头顶,奉献佛陀,退后顶礼,并且请示释尊:“世尊成佛以来,五十年间,种种说法教示,化度了一切根机的各类众生。如果尚有最上的大法未说,恳请世尊为我等及将来修菩萨行者,以及欲修佛道的凡夫众生,敷演宣说。”说毕此语,大梵天王即将自己的身体,化作庄严宝座,请如来坐。
释尊受此莲花,坐此宝座,无言无说,但向法会大众,拈起莲花。此时与会的百万人天及比丘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来的动作,是在表示什么。唯有长老摩诃迦叶,知道释尊所示,即是无上法门,所以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默然无语。释尊便向大众宣示:“这就对了。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又说:“如今,如来快将灭度了,诸比丘们,都可依止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
这段经文,记述佛将入灭,鼓励弟子们问法,结果由于大梵天王献花请法,引出了释尊给摩诃迦叶付嘱无上大法的佛事。此一大法,不属于语言表达的范围,故名为“教外别传”。只有修证到了实相无相的人,始能领会。释尊为报大梵天王请示最上的大法,即将大梵天王刚刚奉献的莲花拈在手上,意思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有哪一样不是在说最上的大法呢?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无特定的某法是实相,亦可说每一法都未离实相。所以不必另外去找,连你刚才献给如来的莲花,何尝不就是最上的大法?于是拈起花来给大家看。可惜,百万人天及诸比丘之中,除了摩诃迦叶,无有一人,能够体会佛所示意。只有摩诃迦叶,已证实相,已知佛意,所以破颜微笑,合掌正立,默然无语。表示既与佛心相印,说话已是多余。因而受到释尊的认可,承认他已传承了佛的无上心法,那个无上心法的名称,叫做“正法眼藏,涅妙心”。正法的眼目藏于此,寂静的智慧亦存于此。后来中国禅宗所说的“西来意”,便是指的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承的这个无言之教。既是以这个不用言教的“涅妙心”为修证的宗旨,后代祖师相传,称为密付密受。此所谓密,不是秘密不许人知,而是不为未得开悟实相或佛性的人所知;唯悟者与悟者之间,相通相知。
这则故事非常动人,因为它很有禅的风貌,而且是人人都能懂得和接受的。所以一经传出,便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欣赏一篇佛学研究者的美文
拈花微笑
妙宽(佛光山教育院执事)
遥想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