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造假问题比较严重,本文通过介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现状和危害性,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造假在理论上更为科学的叫法应该被称为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和集团利益的最大化,采取伪造、变造、隐瞒等手段编制虚假失真的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故意违背会计法规,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目前,我国已有1500多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构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能否健康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琼民源”、“银广夏”等上市公司虚构居额利润,提高股价的造假行为,还有PT红光,大庆联谊,麦科特,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黎明股份亿元造假上市等等,都给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公司曾被吹捧上天的股价随着会计造假问题的暴露也一落千丈,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有的投资者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不仅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重创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因此,有效的解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是会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
(一)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危害
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包括政府、银行、债权人、投资者等等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了解都是通过所获得的会计信息得到的,投资决策也是依据会计信息做出的,因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不实的会计信息势必导致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的受损。
(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管理层根据企业的信息,特别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分析企业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情况,评价过去的成绩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预测、规划企业的未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不仅不能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还会误导管理者使其做出错误的管理决策,使企业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长此以往,必然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对会计行业的危害
以前,会计工作总给人严谨、公正、认真的感觉,会计行业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行业,随着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泛滥,使人们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产生了很大的质疑,昔日被称为“铁算盘”的会计人员,成了过街老鼠,会计行业的基础已经动摇。会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治理,社会必然会对会计行业存在的必然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整个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对资本市场的危害
现代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行为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是联系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会严重误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得资本市场上投机盛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和逆向选择行为,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以上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状与危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所造成的极坏影响,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我国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如此泛滥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社会公众股的董事虽然人数众多但处于票数上的劣势,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无效区”。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达到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人控制”,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另外我国《公司法》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应成立监事会,但由于监事在公司内部往往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下级,且薪金也由管理层决定,使得监事会实际上只是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监督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属于同一利益团体自然为会计造假的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
(2)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对企业各种会计工作实行的是粗线条的指导,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在我国没有统一的职业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会计造假成为准则执行中的副产品。并且此类会计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有时会计专业人士仅从外界也难以准确评价。另外,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判断能力不强,也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完善。
(3)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但是,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实际上大部分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股东大会成为摆设。我国目前实行的“谁委托,谁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式,把审计费用转嫁到被审计者身上,经营者就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委托人,由他们聘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确定注册会计师的续聘和收费等事项。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在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抢得生意和保住生意,往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采取包庇甚至共谋的选择。
(4)会计人员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无奈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中,并没有给会计人员提供足够的利益保障。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与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着利益上的依存关系,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造假,是否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否聘任会计人员的首要条件。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常常进退两难,若不执行管理者的命令,自身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弄不好还会被调离工作岗位甚至被辞退,为保住饭碗会计工作人员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成本低
首先,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1550家,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的会计信息不在少数,然而被发现的只是少数。其次,还未建立有效的民事赔偿机制,惩罚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的制裁。违法处罚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也未伤筋骨。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二)上市公司具有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
上市公司造假,其中最大的动机就是造假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首先,通过会计造假,需要配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获得配股的权利,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圈钱”,被ST(特别处理)和PT (挂牌)的上市公司可以扭亏为盈去掉ST和PT的帽子。
其次,通过会计造假,上市公司还可以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获得减少税收的好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
在我国的公司管理结构中,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息息相关的,其年薪的多少、职务的升迁、股权激励的获得都取决于负责大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产生会计造假的动机。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
目前,我国许多国企的管理层仍然实行任命制。由于这些任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参次不齐,少数利欲熏心的“企业家”为了攒足升官的政治资本,在国企脱困的现实情况下,只能编制虚假的会计报告。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层,控股股东的利益驱动和各利益相关者对其造假的纵容以及监督力量的不足,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泛滥,积重难返。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改革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导致了国有上市公司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没有实质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缺位的产权制度是导致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进行产权改革,确立公有产权的主体代表,使国有上市公司具有明确的委托人,真正担负起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的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加强中小股东参与企业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社会监督主要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加强注册会计行业监督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五个问题:首先,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在审计时秉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真正做到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审计。其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准入门槛,如提高资格报考条件(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的限制,所学专业对口等),加大考试难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与审计质量;第三,终止上市公司自行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做法,改由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第三,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及违规惩罚力度。有关部门,如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严重的要将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驱逐出审计行业。
(三)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出会计职业判断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进行会计造假。其次,要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立明确的信息披露标准,并改进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附注中不仅要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
(四)严格执法,提高会计造假成本
首先,要以会计法为依据,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调查和处罚力度,对典型单位、典型的案例、典型负责人员要公开,对恶意造假者要进行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严重的还要坐牢甚至杀头。其次,盡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只要上市公司造假使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受害人不仅可以起诉上市公司,要求其进行赔偿,还可以对参与造假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起诉,要求其以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进行赔偿。
(五)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人员聘任制下,会计人员作为公司的雇员,在面临会计造假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选择时,为了保住饭碗,往往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愿进行会计造假。因此,财政部门可以考虑以省为单位,选择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成立专门的会计人员委派科。企业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统一由会计人员委派科进行委派,企业向省级财政部门缴纳一定的用人费用,会计人员的薪酬、任职、升迁等都由省级财政部门决定,这样会计人员就独立于企业之外,可以不受牵制的进行工作。同时,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原则。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经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提写了“不做假帐”的校训。在出席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大会上,他再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不做假帐”已经成为时代赋予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于会计信息造假处罚力度的不断加强。虚假会计信息必将逐渐逐出市场,真正完整的会计信息时代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马文琼.会计舞弊成因分析及其防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李祥富 ,计惠芝.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经济学思考[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11).
[3]雷箐青.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制度根源[J] .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 ,(4).
[4]王乔,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J] .会计研究,2002,(12).
[5]林辛.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深层思考[J] . 商业经济,2004 ,(1).
[6]黄巧. 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J] . 财务通讯,2005(3)
[7]宋晓华, 叶陈云. 试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缺陷与对策[J] . 企业经济, 2005 ,(10).
[8]赵继峰.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J] . 甘肃科技, 2005 ,(11).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造假在理论上更为科学的叫法应该被称为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和集团利益的最大化,采取伪造、变造、隐瞒等手段编制虚假失真的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故意违背会计法规,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目前,我国已有1500多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构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能否健康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琼民源”、“银广夏”等上市公司虚构居额利润,提高股价的造假行为,还有PT红光,大庆联谊,麦科特,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黎明股份亿元造假上市等等,都给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公司曾被吹捧上天的股价随着会计造假问题的暴露也一落千丈,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有的投资者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不仅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重创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因此,有效的解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是会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
(一)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危害
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包括政府、银行、债权人、投资者等等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了解都是通过所获得的会计信息得到的,投资决策也是依据会计信息做出的,因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不实的会计信息势必导致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的受损。
(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管理层根据企业的信息,特别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分析企业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情况,评价过去的成绩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预测、规划企业的未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不仅不能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还会误导管理者使其做出错误的管理决策,使企业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长此以往,必然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对会计行业的危害
以前,会计工作总给人严谨、公正、认真的感觉,会计行业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行业,随着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泛滥,使人们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产生了很大的质疑,昔日被称为“铁算盘”的会计人员,成了过街老鼠,会计行业的基础已经动摇。会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治理,社会必然会对会计行业存在的必然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整个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对资本市场的危害
现代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行为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是联系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会严重误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得资本市场上投机盛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和逆向选择行为,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以上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状与危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所造成的极坏影响,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我国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如此泛滥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社会公众股的董事虽然人数众多但处于票数上的劣势,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无效区”。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达到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人控制”,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另外我国《公司法》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应成立监事会,但由于监事在公司内部往往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下级,且薪金也由管理层决定,使得监事会实际上只是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监督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属于同一利益团体自然为会计造假的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
(2)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对企业各种会计工作实行的是粗线条的指导,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在我国没有统一的职业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会计造假成为准则执行中的副产品。并且此类会计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有时会计专业人士仅从外界也难以准确评价。另外,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判断能力不强,也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完善。
(3)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但是,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实际上大部分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股东大会成为摆设。我国目前实行的“谁委托,谁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式,把审计费用转嫁到被审计者身上,经营者就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委托人,由他们聘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确定注册会计师的续聘和收费等事项。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在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抢得生意和保住生意,往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采取包庇甚至共谋的选择。
(4)会计人员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无奈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中,并没有给会计人员提供足够的利益保障。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与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着利益上的依存关系,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造假,是否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否聘任会计人员的首要条件。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常常进退两难,若不执行管理者的命令,自身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弄不好还会被调离工作岗位甚至被辞退,为保住饭碗会计工作人员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成本低
首先,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1550家,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的会计信息不在少数,然而被发现的只是少数。其次,还未建立有效的民事赔偿机制,惩罚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的制裁。违法处罚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也未伤筋骨。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二)上市公司具有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
上市公司造假,其中最大的动机就是造假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首先,通过会计造假,需要配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获得配股的权利,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圈钱”,被ST(特别处理)和PT (挂牌)的上市公司可以扭亏为盈去掉ST和PT的帽子。
其次,通过会计造假,上市公司还可以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获得减少税收的好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
在我国的公司管理结构中,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息息相关的,其年薪的多少、职务的升迁、股权激励的获得都取决于负责大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产生会计造假的动机。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
目前,我国许多国企的管理层仍然实行任命制。由于这些任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参次不齐,少数利欲熏心的“企业家”为了攒足升官的政治资本,在国企脱困的现实情况下,只能编制虚假的会计报告。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层,控股股东的利益驱动和各利益相关者对其造假的纵容以及监督力量的不足,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泛滥,积重难返。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改革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导致了国有上市公司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没有实质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缺位的产权制度是导致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进行产权改革,确立公有产权的主体代表,使国有上市公司具有明确的委托人,真正担负起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的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加强中小股东参与企业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社会监督主要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加强注册会计行业监督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五个问题:首先,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在审计时秉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真正做到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审计。其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准入门槛,如提高资格报考条件(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的限制,所学专业对口等),加大考试难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与审计质量;第三,终止上市公司自行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做法,改由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第三,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及违规惩罚力度。有关部门,如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严重的要将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驱逐出审计行业。
(三)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出会计职业判断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进行会计造假。其次,要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立明确的信息披露标准,并改进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附注中不仅要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
(四)严格执法,提高会计造假成本
首先,要以会计法为依据,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调查和处罚力度,对典型单位、典型的案例、典型负责人员要公开,对恶意造假者要进行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严重的还要坐牢甚至杀头。其次,盡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只要上市公司造假使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受害人不仅可以起诉上市公司,要求其进行赔偿,还可以对参与造假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起诉,要求其以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进行赔偿。
(五)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人员聘任制下,会计人员作为公司的雇员,在面临会计造假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选择时,为了保住饭碗,往往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愿进行会计造假。因此,财政部门可以考虑以省为单位,选择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成立专门的会计人员委派科。企业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统一由会计人员委派科进行委派,企业向省级财政部门缴纳一定的用人费用,会计人员的薪酬、任职、升迁等都由省级财政部门决定,这样会计人员就独立于企业之外,可以不受牵制的进行工作。同时,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原则。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经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提写了“不做假帐”的校训。在出席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大会上,他再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不做假帐”已经成为时代赋予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于会计信息造假处罚力度的不断加强。虚假会计信息必将逐渐逐出市场,真正完整的会计信息时代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马文琼.会计舞弊成因分析及其防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李祥富 ,计惠芝.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经济学思考[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11).
[3]雷箐青.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制度根源[J] .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 ,(4).
[4]王乔,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J] .会计研究,2002,(12).
[5]林辛.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深层思考[J] . 商业经济,2004 ,(1).
[6]黄巧. 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J] . 财务通讯,2005(3)
[7]宋晓华, 叶陈云. 试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缺陷与对策[J] . 企业经济, 2005 ,(10).
[8]赵继峰.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J] . 甘肃科技, 200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