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是目前调查对象的主要文化消费品种,它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针对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不平衡、文化消费品用途偏离的问题,提出了引导学生走出文化消费误区的建议。
关键词: 文化消费 英语专业学生 网络
一、文化消费概述
文化消费指“消费主体对精神类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米银俊、王守忠等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文化生活需要而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或者是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消费资料的消耗”。这种界定涵盖了教育、娱乐休闲及对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的消耗,同时是对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文化消费客体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目的在于通过购买、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及工具
笔者采用实证方法对所在高校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了解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弊端,切实提出解决方案。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四个年级共200名学生,下发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
2.研究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有约为4%的人每月用于文化消费金额在200元以下,有约为9%的人200元,15%的人是200—400元,65%的人是400—700元,有约7%的人是700—1000元。学生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主要由各自家庭经济条件、学生爱好取向等决定。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人的消费内容集中在通识教育类,如阅读文摘类杂志、时事报刊,收看新闻、纪录片、访谈节目;浏览门户网站专题报道等。娱乐类: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玩游戏、浏览娱乐新闻等。休闲类:旅游、野营等,其中选择艺术类的人群占大多数。较少的人选择专业知识类:如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浏览学术网站、参加考证培训等。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课外需求较少,我们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文化投入。教师应该引导同学们在课下积极投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大学校园文化消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代表了大学的内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办证借阅学校图书馆图书;B.购买书籍/CD/影视碟片等;C.购买文化衍生产品(如动漫游戏、中英文影视作品光碟、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等);D.免费网络(只支付基本网费,包括免费下载);E.付费网络(除网费外,需向网站支付服务费用,包括付费下载);F.移动媒体(包括手机、MP3/MP4/PSP等);G.固定媒体(如电影院、基本不联网的电脑);H.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办证借阅的同学有68人,所占比例为34%,其中选择购买书籍/CD/影视碟片等有51人,所占比例为25.5%,其中选择购买文化衍生产品的有79人,所占比例为39.5%,其中选择免费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分别有200人,所占比例为100%,而选择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的有24人,只占12%。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及移动媒体已经代替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成为当代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的主体,可见科技为文化带来了新的传播形式。
3.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有广阔的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网络可以帮助学生与网友进行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成绩;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这一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空间;网络可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锻炼机会。
(2)网络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的负面影响同样存在。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而使成绩下降;个别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英语学习兴趣。在回答“上网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选的最多的是音乐,娱乐占47%,其次是查学习资料占36%,再次是玩游戏占34%,再次是聊天占49%,收发电子邮件的占21%,交网友的占8%,做作业的占10%。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娱乐,回答学习的比例非常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建议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把微机室、阅览室完全向学生开放,加以有效管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健康的教育、学习网站,利用网络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英语技能的训练,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传播作用,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启示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不平衡
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表现为娱乐消费型。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提供的文化内容远离学生现实,因此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关注。目前各种悬疑、惊悚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冲淡了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消费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2.文化消费品用途偏离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虽然比较丰富,但与他们的文化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匮乏,在学生个体消费能力受到制约及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学生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主要表现为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偏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歌曲,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主要用来玩游戏、看光碟、聊天等,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调控的重要性,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学生会等组织,应认真研究大学生闲暇时间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需求、热点和兴奋点,充分利用校内的团体、兴趣小组,利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力求让闲暇时间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觉走出文化消费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消费经济,2007,23.
[2]胡忠良,齐培潇.中国文化消费研究评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
关键词: 文化消费 英语专业学生 网络
一、文化消费概述
文化消费指“消费主体对精神类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米银俊、王守忠等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文化生活需要而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或者是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消费资料的消耗”。这种界定涵盖了教育、娱乐休闲及对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的消耗,同时是对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文化消费客体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目的在于通过购买、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及工具
笔者采用实证方法对所在高校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了解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弊端,切实提出解决方案。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四个年级共200名学生,下发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
2.研究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有约为4%的人每月用于文化消费金额在200元以下,有约为9%的人200元,15%的人是200—400元,65%的人是400—700元,有约7%的人是700—1000元。学生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主要由各自家庭经济条件、学生爱好取向等决定。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人的消费内容集中在通识教育类,如阅读文摘类杂志、时事报刊,收看新闻、纪录片、访谈节目;浏览门户网站专题报道等。娱乐类: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玩游戏、浏览娱乐新闻等。休闲类:旅游、野营等,其中选择艺术类的人群占大多数。较少的人选择专业知识类:如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浏览学术网站、参加考证培训等。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课外需求较少,我们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文化投入。教师应该引导同学们在课下积极投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大学校园文化消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代表了大学的内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办证借阅学校图书馆图书;B.购买书籍/CD/影视碟片等;C.购买文化衍生产品(如动漫游戏、中英文影视作品光碟、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等);D.免费网络(只支付基本网费,包括免费下载);E.付费网络(除网费外,需向网站支付服务费用,包括付费下载);F.移动媒体(包括手机、MP3/MP4/PSP等);G.固定媒体(如电影院、基本不联网的电脑);H.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办证借阅的同学有68人,所占比例为34%,其中选择购买书籍/CD/影视碟片等有51人,所占比例为25.5%,其中选择购买文化衍生产品的有79人,所占比例为39.5%,其中选择免费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分别有200人,所占比例为100%,而选择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的有24人,只占12%。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及移动媒体已经代替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成为当代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的主体,可见科技为文化带来了新的传播形式。
3.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有广阔的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网络可以帮助学生与网友进行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成绩;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这一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空间;网络可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锻炼机会。
(2)网络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观的负面影响同样存在。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而使成绩下降;个别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英语学习兴趣。在回答“上网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选的最多的是音乐,娱乐占47%,其次是查学习资料占36%,再次是玩游戏占34%,再次是聊天占49%,收发电子邮件的占21%,交网友的占8%,做作业的占10%。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娱乐,回答学习的比例非常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建议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把微机室、阅览室完全向学生开放,加以有效管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健康的教育、学习网站,利用网络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英语技能的训练,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传播作用,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启示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不平衡
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表现为娱乐消费型。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提供的文化内容远离学生现实,因此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关注。目前各种悬疑、惊悚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冲淡了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消费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2.文化消费品用途偏离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虽然比较丰富,但与他们的文化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匮乏,在学生个体消费能力受到制约及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学生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主要表现为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偏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歌曲,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主要用来玩游戏、看光碟、聊天等,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调控的重要性,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学生会等组织,应认真研究大学生闲暇时间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需求、热点和兴奋点,充分利用校内的团体、兴趣小组,利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力求让闲暇时间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觉走出文化消费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消费经济,2007,23.
[2]胡忠良,齐培潇.中国文化消费研究评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