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位踏上工作岗位不满一年的教师执教《美妙的“杯琴”》一课. 教学环节一如平时所见: 激情引趣,揭题导入——操作实践,比较异同——小组合作,活动讨论. 这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很难吸引我注意,但活动讨论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令我为之一动. 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今天我们将要进入一个音乐的课堂,大家愿不愿意?”
学生看见课前准备的多种不同材质的容器、筷子,早已按纳不住心中的喜悦,跃跃欲试.
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对学生明确分工,提出实践要求:①在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敲击后你发现了什么?②在相同的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击出的声音不同.
然后,教师布置了第二个实践要求: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 一会儿,到处发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地唱起了歌,气氛十分高涨. 最后,让学生说了说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学生不但说到了实践的结论,还说到了升和毫升的有关知识,说到了数学课还和音乐有关,说到了数学课要是都这样该多好啊……
凝视着学生动手时欢快的姿态,品味着学生“数学课要是都这样该多好啊”的话语,一种深深的感动触摸着我的心头,仅仅是一点活动,就让孩子们有了这么大的兴趣,就让一个几乎在所有公开课上流于形式的操作实践变得扎实、有效.
一、缘于学生的生活,才是真实生活
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那什么才是学生的生活,什么才是学生的数学生活呢?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回归儿童正在过的生活是提升孩子们生活的唯一途径,正如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这节课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 在课堂上,这位教师没有多余的束缚,让学生放开手脚来敲、听、编、唱.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学到了生活知识,学会了合作与探索,同时也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对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亲身经历的体验,才是有效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无意识地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把部分知识点贯彻在游戏中,使学生自己动手,亲历了试验的过程,获得了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 课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有了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数学课要是都这样该多好啊”的感慨.
三、具有深度的思维,才是数学思维
一位数学教师,要学会往下看,透过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思维,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如此,学生才会因每一节数学课而终生受益.
如果是教师敲打学生思考,这样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学生也不会产生积极态度. 现在由教师先提出实践要求,学生围绕要求边操作实践边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开放的,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并产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不同的想法挑战学生的思维,经过实践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
四、文化意味的数学,才是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 这种数学文化的感悟不同于大学里为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内容而进行讲授,也不同于中学里“数学文化节”活动体验与课堂教学中的有形渗透,它是一种极轻极淡的文化浸润和熏染.
在整堂课中,学生不认为是在学数学,而是一种享受. 他们不但在活动中感受了“升和毫升的数学知识”,还领略了“不同旋律的音乐”,体会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道理”…… 充满了数学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了以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
不由想到了很多赛课现场的作秀,或者重大教研活动前一遍又一遍的试教,都没有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 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平常心,能够自豪地说“平时我就是这样上的”,那么精彩往往就在这不经意间流露.
师:“今天我们将要进入一个音乐的课堂,大家愿不愿意?”
学生看见课前准备的多种不同材质的容器、筷子,早已按纳不住心中的喜悦,跃跃欲试.
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对学生明确分工,提出实践要求:①在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敲击后你发现了什么?②在相同的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击出的声音不同.
然后,教师布置了第二个实践要求: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 一会儿,到处发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地唱起了歌,气氛十分高涨. 最后,让学生说了说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学生不但说到了实践的结论,还说到了升和毫升的有关知识,说到了数学课还和音乐有关,说到了数学课要是都这样该多好啊……
凝视着学生动手时欢快的姿态,品味着学生“数学课要是都这样该多好啊”的话语,一种深深的感动触摸着我的心头,仅仅是一点活动,就让孩子们有了这么大的兴趣,就让一个几乎在所有公开课上流于形式的操作实践变得扎实、有效.
一、缘于学生的生活,才是真实生活
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那什么才是学生的生活,什么才是学生的数学生活呢?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回归儿童正在过的生活是提升孩子们生活的唯一途径,正如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这节课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 在课堂上,这位教师没有多余的束缚,让学生放开手脚来敲、听、编、唱.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学到了生活知识,学会了合作与探索,同时也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对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亲身经历的体验,才是有效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无意识地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把部分知识点贯彻在游戏中,使学生自己动手,亲历了试验的过程,获得了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 课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有了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数学课要是都这样该多好啊”的感慨.
三、具有深度的思维,才是数学思维
一位数学教师,要学会往下看,透过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思维,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如此,学生才会因每一节数学课而终生受益.
如果是教师敲打学生思考,这样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学生也不会产生积极态度. 现在由教师先提出实践要求,学生围绕要求边操作实践边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开放的,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并产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不同的想法挑战学生的思维,经过实践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
四、文化意味的数学,才是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 这种数学文化的感悟不同于大学里为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内容而进行讲授,也不同于中学里“数学文化节”活动体验与课堂教学中的有形渗透,它是一种极轻极淡的文化浸润和熏染.
在整堂课中,学生不认为是在学数学,而是一种享受. 他们不但在活动中感受了“升和毫升的数学知识”,还领略了“不同旋律的音乐”,体会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道理”…… 充满了数学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了以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
不由想到了很多赛课现场的作秀,或者重大教研活动前一遍又一遍的试教,都没有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 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平常心,能够自豪地说“平时我就是这样上的”,那么精彩往往就在这不经意间流露.